當前欄目:首頁 > 收藏知識 > 古籍善本 > 正文
收藏知識
  • 大陸唯一保存至今的古代狀元試卷
  • 時間:2019-09-20 15:10:04        編輯:xinzheng_b        點擊量:2781次
  •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高中狀元幾乎是古代所有學子讀書的最高愿望,懸梁刺股、囊螢映雪許多年,就盼金榜題名的那一刻真的到來。狀元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化,從古到今,一直都有。古代的科舉一般三年一次,殿試的第一名稱為狀元,全國只有一位;現代的高考一年一次,各省都會有文理科狀元。但是古代參加考試的人數肯定沒有現在多,所以從競爭程度來看,難度應該不相上下。

         

           古人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鄉(xiāng)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其中高中狀元可謂是四件事中最大、最難、最激動人心的??婆e制度從隋朝正式誕生,1905年廢除,在中國歷史上持續(xù)了1300多年。在這一千多年時間里,中國古代有不計其數的學子,但是只產生了500多位狀元,含金量相當高。

           眾所周知,現代高考只問答案的對錯,字跡能看清就行,好壞并不會影響分數。但是古代不同,古人寫字全部是用的毛筆,因此對試卷字跡的要求相當嚴格,一份字跡不堪入目的考卷,即使你的內容再有文采,也可能被當作廢紙丟在一旁,考官看都不會看。因此,古代的學子不僅要研讀四書五經,若想金榜題名,練字也是一項必修課。

                

           那么古代考生的試卷到底是什么樣的呢?由于戰(zhàn)亂的原因,古代科考的試卷基本都已經毀壞丟失,但有幸的是,古代一位狀元的后人,保留了一份祖先的試卷,并于1983年捐獻給了國家,現已成為國家一級文物,是目前大陸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

           這位狀元的名字叫做趙秉忠,主要生活于明朝萬歷年間。他15歲補府學生,24歲中舉人,25歲參加殿試,一舉考取第一甲第一名,高中狀元。先是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后又官至禮部尚書,死后追贈太子太保。

         

           趙秉忠的這份狀元卷共19折冊頁,橫長268厘米,每折通高47.6厘米,寬14.1厘米。卷首頂天朱書“第一甲第一名”六字,為當時的萬歷皇帝明神宗御書下鈐“彌封關防”長印,占一折。下面為正文,共15折,每折6行,全為1厘米見方工整小楷,共2460字。最后三折內容為當時的讀卷官的職位與姓名。這份保存完整的狀元卷真跡現藏于山東青州博物館。

           從圖片可以看出,整份試卷全篇無一處錯誤、涂改之處,其字跡工整堪比如今的印刷體,但是又多了一份生氣,一點一橫,無不體現出深刻的功底。在考場的巨大壓力下,還能寫出如此字體,相信放在現代,一定會秒殺很多所謂的“書法家”吧!

         

           趙秉忠狀元卷不僅字跡一絕,能夠得到萬歷皇帝御批第一甲第一名,其內容也是冠絕一時。當時的考題是《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趙秉忠全篇緊扣主題,先是開門見山的指出帝王要想把國家治理的和諧昌盛,就必須要有“實政”和“實心”,也就是“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和“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接著做出了進一步的闡述,又在結尾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提出了嚴格選拔和考核各級官吏、廣開言路、抓好教育、加強軍隊建設、安定民心、提倡節(jié)約、加重對貪官污吏的懲罰等十條建議。

         

           在400多年前的封建社會,趙秉忠不怕冒犯皇上威嚴,敢于在一生中最重要的考卷上仗義執(zhí)言,針砭時弊,大膽提出許多治國安邦的建議,敢于拿自己的生命和前途做賭注,這在古代是十分難能可貴的。而當時的萬歷皇帝,也確實沒有辜負趙秉忠的一番愛國熱血之情,不僅虛心納諫,還欽點其為一甲狀元。即使在今天,趙秉忠的許多建議仍然有借鑒意義。

         

           一般來說,中榜之人的試卷,都是古代國家的重要機密,由朝廷專門保管,那么趙秉忠的這份狀元卷是怎樣從宮廷流失到民間,又恰巧傳到自己后人手中的呢?這恐怕是一個永遠的不解之謎。但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這份狀元卷才得以保存下來,我們今天才有幸目睹古人的風采。那比印刷體更好看的字跡,足以令今天很多書法家都自慚形愧吧!
  • 上一篇:臺北故宮典藏善本古籍,從文淵瑰寶到天祿琳瑯、宛委別藏
  • 下一篇:宋元本上的偽印

  • 分享到:
  •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中國教育部
  • 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
  •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 濟南市教育招生考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