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高中狀元幾乎是古代所有學子讀書的最高愿望,懸梁刺股、囊螢映雪許多年,就盼金榜題名的那一刻真的到來。狀元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化,從古到今,一直都有。古代的科舉一般三年一次,殿試的第一名稱為狀元,全國只有一位;現代的高考一年一次,各省都會有文理科狀元。但是古代參加考試的人數肯定沒有現在多,所以從競爭程度來看,難度應該不相上下。
眾所周知,現代高考只問答案的對錯,字跡能看清就行,好壞并不會影響分數。但是古代不同,古人寫字全部是用的毛筆,因此對試卷字跡的要求相當嚴格,一份字跡不堪入目的考卷,即使你的內容再有文采,也可能被當作廢紙丟在一旁,考官看都不會看。因此,古代的學子不僅要研讀四書五經,若想金榜題名,練字也是一項必修課。
這位狀元的名字叫做趙秉忠,主要生活于明朝萬歷年間。他15歲補府學生,24歲中舉人,25歲參加殿試,一舉考取第一甲第一名,高中狀元。先是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后又官至禮部尚書,死后追贈太子太保。
從圖片可以看出,整份試卷全篇無一處錯誤、涂改之處,其字跡工整堪比如今的印刷體,但是又多了一份生氣,一點一橫,無不體現出深刻的功底。在考場的巨大壓力下,還能寫出如此字體,相信放在現代,一定會秒殺很多所謂的“書法家”吧!
趙秉忠狀元卷不僅字跡一絕,能夠得到萬歷皇帝御批第一甲第一名,其內容也是冠絕一時。當時的考題是《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趙秉忠全篇緊扣主題,先是開門見山的指出帝王要想把國家治理的和諧昌盛,就必須要有“實政”和“實心”,也就是“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和“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接著做出了進一步的闡述,又在結尾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提出了嚴格選拔和考核各級官吏、廣開言路、抓好教育、加強軍隊建設、安定民心、提倡節(jié)約、加重對貪官污吏的懲罰等十條建議。
在400多年前的封建社會,趙秉忠不怕冒犯皇上威嚴,敢于在一生中最重要的考卷上仗義執(zhí)言,針砭時弊,大膽提出許多治國安邦的建議,敢于拿自己的生命和前途做賭注,這在古代是十分難能可貴的。而當時的萬歷皇帝,也確實沒有辜負趙秉忠的一番愛國熱血之情,不僅虛心納諫,還欽點其為一甲狀元。即使在今天,趙秉忠的許多建議仍然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