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款識的內(nèi)容作為評判依據(jù),收藏界也有一個排序原則,依次排列分別為本朝款、寄托款、人名款、字款、畫款、簡單花押款。
如果對不同的款識從內(nèi)容上予以區(qū)分,比較常見的就有帝王年號款、官字款、花押款、堂名款、銘文款、吉語款、用途款以及寄托款(也有人稱之為偽托款)以及人名款。
明清官窯瓷器中最主流的款識就是帝王年號款,它于明永樂年間出現(xiàn),景德鎮(zhèn)御窯廠遺址就出土過標(biāo)有“永樂元年”的楷書款陶瓷殘件。
明代的帝王年號款多為青花料書寫,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時,官窯瓷器的款識書寫也多用青花,而琺瑯彩瓷等品種則采用料彩,乾隆之后的粉彩瓷器的款識則多用紅彩。
與帝王年號款相映成趣的則是人名款,這種款識標(biāo)注著陶瓷工匠、瓷器作坊主、器皿監(jiān)造者或收藏著的姓氏,而且書寫與刻劃的位置也無固定模式,或刻于陶瓷的外底(多見于明代中晚期到清代晚期),或書于器皿的外壁。
道光時有恒堂瓷款為最多。款識為:道光某年定府行有恒堂珍賞,實為清瓷款識中之奇品。道光時的聽雨堂、惜陰堂.,這些瓷品的主制人是誰,則不可知也。
慎德堂所制瓶類瓷品,至近代則已極罕見,因而價格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