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瓷,是中國古代陶瓷釉上彩品種之一,是以黃、綠、紫三色為主的瓷器,其實并不限干此三色,但不用紅色。由于在高溫燒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巳刻劃好的紋樣內,再經低溫燒成。因色彩中沒有紅彩,得名“素三彩”。
五彩瓷是什么?字面上看是由五種釉彩繪制成的瓷器,其實不全然,五彩之“五”泛指多彩,與素三彩之“三”有同工之意。五彩兼色豐富,一般以紅、黃、綠、藍、黑、紫五色為主調,它從古代彩繪藝術中脫衍而出,起源可上溯至金代,是古代北方民間瓷窯獨具一格的藝術精品!時處宋元更替之際,北方瓷窯遭到破壞,瓷工們紛紛逃往南方,這也成為日后明代景德鎮(zhèn)彩瓷高速發(fā)展的一大助力。
粉彩,作為景德鎮(zhèn)傳統(tǒng)四大名瓷之一,是在五彩和琺瑯彩的影響下,產生的一種釉上彩瓷新品種。在彩繪時,用玻璃白料打底,使畫出的圖案可發(fā)揮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現(xiàn)一種粉潤的感覺,因此被稱為“粉彩”或“軟彩”。初創(chuàng)于清代康熙末期,盛燒于雍正、乾隆時期,延燒制晚清時期。
琺瑯彩彩料與中國傳統(tǒng)釉上彩料不同,它的主要成分是硼酸鹽和硅酸鹽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琺瑯料中加入適量金屬氧化物色素,即成具有色澤的琺瑯彩。
廣彩是“廣州織金彩瓷”的簡稱,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彩瓷之一。大約在清代雍正年間,廣州民間彩瓷吸收了傳統(tǒng)的古彩技藝發(fā)展而來。以后吸收了其他藝術的表現(xiàn)手法,運用花鳥、人物、蟲魚、圖案為題材,構圖豐滿緊湊,筆法工整,用線很重,色彩濃艷,間以金色平填,畫面鮮艷諧調,相映增輝成為富麗而不淫艷,堂皇而不奢華,有如堆金織玉之感,形成了織金彩瓷的特色。其燒成溫度為700-750℃。
淺絳彩瓷是清末時景德鎮(zhèn)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釉上彩新品種。從同治、光緒到民國初約50年之間,將中國書畫藝術的“三絕”——詩、書、畫,在瓷器上表現(xiàn),使瓷畫與傳統(tǒng)中國畫結合,創(chuàng)造出瓷畫的全新面貌?!皽\絳”原是借用中國畫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畫輪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畫,起源于元代。其畫家代表人物為黃公望。而淺絳彩瓷中的“淺絳”,系特指晚清至民國初流行的一種以濃淡相間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繪出花紋,再染以淡赭和水綠、草綠、淡藍及紫色等,經低溫(650—700℃)燒成的一種特有的低溫彩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