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作為記載孔子思想和言行最為權威的一部著作,也成為儒家學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對我們的理想、志向、人生目標以及為人處世等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其儒家思想廣大而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既有崇高的價值理想,又有切實的實際運用,是中國古代思維的精華結晶?!耙匀蕿楹诵?、以和為貴”的思想構筑了中華民族禮樂文化的基本精神。
宋代宰相趙普曾說:“半部《論語》可治天下”?!墩撜Z》自問世以來成為歷代儒生的精神航標,著名學者朱熹說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將其列為“四書”之首,把它作為宋代童蒙學習和科舉取士的必修科目。進入21世紀,面對經(jīng)濟危機及紛繁蕪雜的社會問題,在如何解決人類未來健康、科學發(fā)展的問題上,《論語》被國際社會普遍譽為能在21世紀拯救人類的思想之一,人類思想皇冠上的璀璨寶石。更有甚者稱其為“中國圣經(jīng)”。許多科學家主張向以孔子及《論語》為代表的儒文化尋求答案。
人是社會的一份子,人在社會中生活“為人,如何為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那是將《論語》奉為中國文化思想的淵源;而“半部《論語》修自身”,人人皆可視之為一眼溫暖的“問病泉”?!墩撜Z》就是一部修身之作,研讀《論語》,了解之儒家思想精髓所在,學習做人做事,領悟極高明而中庸的為人之道,為修身處世開啟智慧。更能深刻理解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念中的仁、義、禮、智、信,我們可以過上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作為儒家經(jīng)典之一,可謂影響深遠?!墩撜Z》的核心思想是“做人”,而讀《論語》的目的正是“學做人”,以《論語》修身養(yǎng)性,從中概括出了五句話作為“學做人”的五項簡單和重要的要求。即:“修己安人,以天下為己任;見義勇為,應該做的就做;待人忠恕,心中要有他人;行己有恥,有所不為;克己復禮,動靜合宜?!?
《論語》開篇即論及修身治學,至理名言不勝枚舉,歷久彌新。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篇第一)學習知識、而且經(jīng)常實踐與鞏固它,確是人生一大樂事,加上志同道合的朋友陪伴,更是樂趣橫生!
《論語》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全文中64次講到“學”字,可見“學”在孔子及其弟子的觀念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從嗷嗷待哺的幼兒到腿腳蹣跚的老人,“學”是貫穿始終的精髓,然而,學什么?怎樣學?在《論語》中孔子給出了要學《詩》《禮》《易》《樂》和射、御、書、數(shù),要“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等答案。
何以修身?要學!毛澤東有句名言:“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人不倦’,我們應取這種態(tài)度?!笨鬃诱f過:“可以與人終日而不倦者,其惟學乎?”《論語·述而篇》記載:“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時代在進步,學習的內容也在不斷更新,不但要學習《詩》《禮》《易》《樂》和射、御、書、數(shù),也要跟進時代學習;不但要自己學習,也要帶動身邊人學;不但要獨自學習,也要增進交流互相學習。
“行”是《論語》的重要思想,也是修身的必經(jīng)之道《論語》將儒家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充分體現(xiàn)了出來,而“仁、義、禮、智、信”又與修身關系甚深。在《論語》中,“行”被提到了72次,雖然《論語》中的“行”有多種用法,多種含義,但多數(shù)用法是相對于“學”的“行”和“言”的“行”,指行動、實干。對學與行的關系,孔子重視學習,但反對為學習而學習,主張學而致用,學了就做。主張言行一致、少說多做。他贊成“言必信,行必果”。《論語憲問篇》記載:“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人認知事物的邏輯過程應該是“學而知,知而行,行而果”,這暗含著一個重要的紐帶——“思”!在《論語》中,不但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論斷,也有“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的闡述。何以修身?“學”!要“行”!如何連接“學”與“行”,唯有“思”。只有“學”了“思”了才“知之”,“知”了“思”了才“行之”,而“行”了“思”了才“果”,而對“果”的思索又指引著“學”的前進。可見何以修身?不但要“學”,要“行”,還要“思”!
孔子曾用“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38個字來歸納自己的一生。這38個字所說的境界,穿插著“學”、“行”、“思”的精髓,不但是孔子,也是我們在不同人生階段所參照的鏡子。在現(xiàn)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里,我們需要這樣一面鏡子用以自照、反觀、內省、成長?!墩撜Z》中有句話叫“君子務本”,做自己本分的事情。若人人明白什么事自己本分的事,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不但能“修身”,也可“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現(xiàn)代生活中,如何把握為人處世之道?孔子說:“過猶不及”。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頭和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效果。那么如何把握分寸?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要保持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自己親近的人又該掌握什么樣的原則?在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又應該怎樣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呢?
孔子提倡仁愛,但是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恕所有人的過失?;蛟唬骸耙缘聢笤?,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薄墩撜Z·憲問》這是《論語》中很值得沉思的一句,生活中人們常常會被他人侵犯,傷害或妨礙,有的人可能是無意中冒犯了你,有的人可能是為了某種原因而沖撞了你,有的人可能是貪圖了你的一些小利益。這些算不上大奸大惡,多是道德領域中的事,能夠以德報德是做好的為人之道。
孔子最稱贊的學生顏回不愧做我們的榜樣。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篇第六)與之相對應,我們看看顏回的學習狀況。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所欲從之,未由也已。”(子罕篇第九)從中可以看出顏回在孔子有步驟的教導下,竭盡全力學習各種文獻和培養(yǎng)品德。我們豈能不見賢思齊。況且如此盡力,尚有不能全部理解孔子的“道”,以至于成就卓爾。我們要想學到真理,豈不要更加努力!
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與其怨天憂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掌握做事的原則、把握做事的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yǎng)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就自然就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常懷自省之心提高自身修養(yǎng)?!墩撜Z》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自省是儒家的一種道德修養(yǎng)方式,它是自覺地對內心世界的一種審視行為,目的是為了如何做人、如何處世。對于我們自己,應該懷著這樣的心情,每天檢視自己的言行,有錯則改,無則加勉。提高個人素質,使自己堅持走在正道之上,做一個有道德修養(yǎng)、仁民愛物的人。
《論語》雖然并不長,只有兩萬多字,但《論語》的博大精深,所蘊含的人生哲理之多,就算是花上幾天幾夜都說不完。所述說的為人處世之道只是《論語》中的一個方面,并且為人處世之道在《論語》中還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道理和觀點,我們所涉及到的只是其中的九牛一毛。
《論語》作為一部經(jīng)典之作,即使在當代也是值得我們細細研讀。如果我們真的能理解《論語》精髓所在,并踐行于自身。半部《論語》,治天下;半部《論語》,肯定能修自身。修自身是對家國、社會負責的前提。在這個修煉過程中,不是苦行僧的心態(tài),而是樂觀的、光明的、抱有未來希望的心態(tài)。子曰:“發(fā)奮忘食,樂已忘憂,不知老之將止?!币彩恰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币磺袕男奚眇B(yǎng)性開始,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tài),把握生活的每一點分寸,讓自己成為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為陽光的能源去普照世界,輻射他人,讓周遍的人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欣慰的理由。做人要走正道,要做一個有理想人格、有道德修養(yǎng)、仁民愛物、嚴格要求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