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世界文明史上有四個偉大文明國度,分別是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和中國。時至今日,四大文明已逐漸消亡成為過去式,唯獨中國以絕對的優(yōu)勢“傲視群雄”。
和其他文明不同,中國華夏文化延綿不絕長達五千多年,文化積累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所以才稱之為“中國”而非“古中國”。對此,英國學者發(fā)出了疑問:四大文明古國中,印度和埃及還存在,為什么世界只承認中國一個呢?其實,這參雜著很多歷史和現(xiàn)實因素,了解內容后就會發(fā)現(xiàn),華夏文明真的是非常偉大的一種文明。
那么在此之前,我們可以分析一下文明的概念。
不論古代還是現(xiàn)今,世界上都擁有很多國家,為什么最后僅有四個文明出現(xiàn)呢?其實,人們對文明的設定標準非常高,需要經歷三個階段才能達到文明的高度。
第一個階段是河流附近誕生,歷史諸國中,中國、印度、埃及和小亞細亞四個地區(qū)是符合標準的。待到一段時期后,文明就要進入第二個階段,即內海海域地帶,也就是類似于地中海等海域延伸出來的國家。給予他們充分的發(fā)展時間后,就會延展進入第三階段——大洋文明。以上三階段,都是梁啟超先生在1900年《二十世紀太平洋歌》里的描述,他認為,大洋文明是建立在新航路開辟的基礎之上。
隨著世界各國文化的逐步融合,文明被定義的更加明確且繁榮了。只可惜,多國交流帶來的負面影響也隨之而來,國家各自為營,爆發(fā)戰(zhàn)爭似乎成了常態(tài)。這種洪流下,古印度和古埃及文化被逐漸打散。首先是古印度,古印度并非統(tǒng)一明確的國家,是多個聯(lián)邦國家組合起來的統(tǒng)一體。為維護各自的利益,聯(lián)盟國家們爭執(zhí)不休,分分合合成了常態(tài),不過這也是文明交合的必經之路,和中國有些類似,處于封閉發(fā)展模式。而真正讓古印度進入分裂的原因,是希臘、波斯等外部國家的入侵。自公元6世紀開始,諸多國家就開始了對古印度的侵略,前后經歷1200多年,古印度難以支撐如此沖擊,最終于18世紀宣布文明終止。
同樣承受著多年侵擾的古埃及,也在不斷分裂的局勢中走向了末尾。和古印度有所區(qū)分,如若說古印度主要以嚴格的種姓特征為核心的話,那么古埃及的中心就是繁榮的文字和政治體系。甚是無奈,這種體系隨著歷史波折消失了,人們只能通過殘存的信息,感受古埃及的輝煌和成就??梢哉f,現(xiàn)如今的古埃及,已成了人們可望不可及的神秘文化,就這樣落沒屬實可惜。好在,古埃及極為輝煌的醫(yī)藥、數(shù)學、科學等文化留有一部分,給現(xiàn)今社會帶來諸多影響。
和古印度、古埃及不同的是,小亞細亞(后改古巴比倫)滅亡的原因在于其自身,傳聞古巴比倫國家殘暴的統(tǒng)治方式,引起了民眾們的崛起反抗,故而走向滅亡。不過,古巴比倫還是留下了諸多浪漫的文化遺產,如擁有世界八大奇跡稱號的空中花園等。此外,聞名于世的《漢莫拉比法典》也成了它的代名詞!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華夏文明歷久彌新至今,已然成了世界的關注焦點。正如西方學者分析的那樣:中國只是看著像一盤散沙。實際上,中國相對封閉式的發(fā)展環(huán)境,以及幾千年的朝代變更,都在無形中加強了文明的厚重感。最早是在秦始皇統(tǒng)一大業(yè)之舉,此舉結束了不被人認可的奴隸制,正式拉開了中華文明的序幕。不難發(fā)現(xiàn),自這之后國內分裂割據的局面逐步減少,中央集權反而越發(fā)集中。中央集權的優(yōu)缺點較為明顯,在君王強大權力的控制下,王朝紛紛呈現(xiàn)輝煌勢態(tài)。雖然各個朝代不可避免的會進入低谷,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就算如此,外國侵略的野心也無法成功。
除此之外,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高聳入云端的高峰,讓中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產生較大“隔閡”。所以文化傳播的步伐相對較慢,本國本土文化的發(fā)展勢頭自然無法阻擋。
但在此過程中,佛教文化等還是悄無聲息進入中國,中國帶著強大的包容心,將本土文化和他國文化融合在一起,這才演變成了如今趨勢。
中國經歷了最難熬的民國時期,幸而華夏文明并未因此受到太大波及,算是萬幸中的萬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