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君是如何成為秦惠文王的
時間:2019-10-14 14:22:45 編輯:xinzheng_b 點擊量:3532次
春秋之世,除了自立為王的楚國、越國外,各國即便是達到了稱王的條件也要小心翼翼的恪守周禮,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等大國霸主。進入戰(zhàn)國一百多年后,昔日百余小國早已被兼并的只剩下七大戰(zhàn)國和十余附庸,按捺不住心底欲望的中原列國開始覬覦王位。
第一個稱王的中原諸侯是魏國。魏武侯死后,公子罃與公子緩爭立。公子罃殺公子緩,自己即位魏君,即后世的魏惠王。彼時的魏國經(jīng)過魏文侯、魏武侯數(shù)十年的苦心經(jīng)營,在戰(zhàn)國中處于超然大國的地位,魏罃也一向以諸侯方伯自居,南征北戰(zhàn)維持魏國的霸主地位。魏罃雖然在國內(nèi)自稱王多年,在國際上還不敢如此放肆。秦孝公變法過程中,為了緩解魏秦矛盾商鞅曾出使魏國尊請魏君行王者衣冠。魏惠王于即位后的26年——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在逢澤以朝見周天子為名召集諸侯,宣布自己稱王。齊國、楚國、趙國、秦國的國君都沒來,除了秦國給足面子外,其他各國只是禮節(jié)性的派王子大臣。逢澤稱王更像是魏惠王的獨角戲,幾大強國裝聾作啞的態(tài)度讓他不爽了很久。
如果說逢澤之會上魏國稱王是出于魏王自己的需要,那么秦惠文君四年(公元前334年)魏齊兩國“徐州相王”則是魏惠王和麾下重臣惠施預(yù)謀很久的計劃,試圖以此挑起齊國和楚國、秦國的矛盾繼而漁翁得利。早些年魏國自持強大,帶著不得不屈服魏國的韓國四處開戰(zhàn),先后與趙、齊、秦、楚開戰(zhàn),還一度攻破了趙國國都邯鄲。盛難久持,面對勃然而興的齊國,魏國先后在桂陵和馬陵栽了兩次大跟斗,喪失了戰(zhàn)國霸主的地位。魏惠王恨齊國恨的牙根直癢,甚至對于孟子這樣滿口仁義的人都忍不住傾吐自己深以為恥的心聲,表示決定竭盡全力去攻打齊國復(fù)仇(夫齊,寡人之仇也,怨之至死不忘。國雖小,吾常欲悉起兵而攻之,何如?),此舉遭到了大臣惠施的反對?;菔┱J(rèn)為此前魏國四處結(jié)仇,搞的四鄰都虎視眈眈,且前番馬陵戰(zhàn)敗魏國疲敝、兵力大減。魏國本身又無關(guān)塞可守,如果貿(mào)然與齊國開戰(zhàn),且不論都否戰(zhàn)勝神勇的齊威王和田忌、田嬰、孫臏君臣,能否提防秦趙楚偷襲都是個大問題。魏惠王雖然滿腔恨意,畢竟還是一國之君,知道不能意氣用事毀了魏國?;菔┏脛萏岢鲎约旱囊庖姡鹤瘕R為王。如果齊國稱王,好名的楚王必然心懷不滿。屆時魏國再派人去挑撥齊楚關(guān)系,齊國如果被楚國打敗,大王的仇就報了;齊國如果和楚國纏斗無休、兩敗俱傷,魏國更可以坐收漁翁之利?!白鹜跫薜湣边@招,衛(wèi)鞅起樣,惠施照學(xué),魏冉又用,到三國時期孫權(quán)尊曹操為帝,可謂是屢試不爽。除了曹操馬上明白怎么回事破口大罵孫權(quán)欲置其于炙板之上之外,其他人面對王冠的誘惑紛紛中計。權(quán)力的誘惑常常讓人沖昏頭腦,哪怕暗藏毒酒也會甘之若怡。
為了保證計劃完整實施,魏國君臣預(yù)謀良久。一方面派公孫衍去齊國、惠施去楚國交好兩國,另一方面積極籌備尊齊為王的工作。早在徐州相王的前兩年,魏惠王就和齊王在平阿會見拉近關(guān)系;徐州相王的前一年,魏惠王帶著韓昭侯在甄布冠折節(jié)按照諸侯之禮“朝見”齊威王,齊王多少有些尷尬(幾不受)。糖衣炮彈給足了面子后,齊魏在徐州互相承認(rèn)彼此稱王的地位,魏惠王還改了元。魏王這一陽謀其實齊國有人看出來了。張丑就勸誡彼時的齊國丞相田嬰:“如果我們當(dāng)初沒有戰(zhàn)勝魏國,能和魏國交好一起攻打楚國,那對齊國大大有利??涩F(xiàn)在我們大勝魏國,魏國如今刻意帶諸侯尊齊為王,讓秦、楚難堪,這無疑給齊國樹了兩個強敵。楚王為人好兵而且務(wù)虛名,很在意王號,最能給齊國帶來禍患的還是楚國。魏國此舉有詐?!笨上飲氩宦牎=Y(jié)果如張丑所言,徐州相王惹惱了楚威王,第二年楚王親自帶兵伐齊,趙國從北面呼應(yīng)楚軍攻齊,大敗齊軍于徐州。
齊魏相王之后,周天子索性大方的承認(rèn)兩國。這讓秦惠文君很動心。早就有意讓他稱王的秦相張儀趁機勸諫,秦惠文君于其即位的第十三年自稱為王。稱王不易,做王更不易。本就忌恨秦國的魏國看到秦惠文君也稱了王,自然深感威脅。在公孫衍的勸說下,魏國積極聯(lián)絡(luò)列國共謀抗秦。秦惠文王稱王當(dāng)年,魏王和韓侯會于巫沙,魏尊韓侯為王,即后來的韓宣惠王。魏韓又拉攏趙國,鼓動趙國稱王,被趙侯以實力不夠拒絕。秦國自然覺察到魏國的異動,次年派張儀領(lǐng)軍攻魏之陜,筑上郡之關(guān)塞。這讓魏國更不滿,加快了合諸侯的進度,連續(xù)兩年會見齊威王。秦國也不甘示弱,張儀出使齊、楚以反制魏國。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公孫衍啟動了“五國相王”的合縱項目。
所謂的五國相王,即已經(jīng)稱王的魏國、韓國,加上趙國、燕國和中山一起互相承認(rèn)彼此為王,試圖來對抗齊、楚、秦的聯(lián)合。聲勢雖然熱鬧,五個王之間好聽話兒說的也是義薄云天,可一打起仗來卻完全沒有同舟共濟的樣子。五國相王儀式舉行不久,楚國出兵攻魏的襄陵奪魏之八個邑,其余四國居然無一來救。
五國相王過程中周天子徹底被無視,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這一群王斗來斗去玩著權(quán)力的游戲。戰(zhàn)國時代也由此徹底成為諸王的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