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南越王墓是嶺南地區(qū)迄今發(fā)現(xiàn)規(guī)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保存完好的一座漢代彩繪壁畫石室墓。出土文物多達1000多件(套),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和藝術價值,是廣州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被評為中國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該墓隨葬有大量珍寶、生活用器和15個殉人,充分反映了當時“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很多器物是墓主生前的實用器和珍愛之物,甚至有些器物,在當時就業(yè)已破裂,卻依然被珍視,經重新修補加工后繼續(xù)使用,并隨墓主人一起入藏相伴千年,可見古人對于玉,甚至是殘、斷、碎玉器的珍惜。
玉盒通高7.7厘米,直徑9.8厘米。由青玉雕成,玉質溫潤,內外打磨光潔,雕琢精細,堪稱漢玉之精品。其蓋子與盒身有子母口相扣合,盒身如一圓碗,從上到下依次裝飾有三周紋飾。蓋內也有線刻的雙鳳紋裝飾。盒蓋一側原已破裂,沿著裂縫鉆有對稱的兩組小孔,還在盒蓋內側刻有凹槽,應是以絲、麻類線繩把破片連綴起來,線頭可掩藏在盒蓋里面的凹槽內而不外露。
玉盒蓋外側沿著裂縫鉆有對稱的兩組小孔
據(jù)報告稱:“經仔細檢視,破口的毛邊幾乎已呈平滑狀,表明器蓋破裂后已使用一段較長時間?!边@表明玉盒是墓主長期珍愛之物。
虎頭金鉤扣龍形玉佩出土于南越王墓玉衣頭罩的右側位置。龍形玉佩長11.5厘米,金鉤長5.9厘米,整體通長14.4厘米。由一條青玉雕刻的龍和一個金質的虎頭帶鉤組合而成,形成一幅龍虎爭斗的生動圖景。玉龍長體彎曲成S形,張口銜鰭,尾巴回卷,下半部分折斷,斷口兩邊各鉆有3個小圓孔,應以線繩連綴。
這件玉器因其斷裂,龍、虎這兩種神靈動物才有機會得以巧妙地用不同材料組合形成一件器物,掩飾修補痕跡于無形,反映了工匠富有創(chuàng)意的構思。整體氣韻生動,雕琢精細,是漢代玉帶鉤中的經典之作,彰顯了主人尊貴特殊的身份。
鳳紋牌形玉佩出土于南越王墓玉衣頭罩的左側位置。通長14厘米,寬7.4厘米。青玉質。全器扁平,雙面透雕。玉佩正中為一個長方框,上連一朵卷云紋,下為一高冠卷尾變形鳳鳥。框內透雕一只變形鳳鳥。框右側雕一鳳鳥,雙足踩璧,長尾下垂;左側透雕瓔珞一串,其上飾一變形小鳥,構圖充滿動感且突破傳統(tǒng)的對稱手法,令人耳目一新。玉佩方框下端原已斷裂,特鑄造兩個H形小金橋連接上下兩個端口,金橋上還刻有卷云紋裝飾。兩個金橋的介入使全器復為一體,使金、玉不同材質得到完美結合,更為其增添了附加值。
南越王墓出土了100多件(套)玉佩飾。這些玉佩飾不僅反映了佩戴者的身份等級差別,也表明南越國還保留了先秦佩玉的傳統(tǒng)。
對于玉器,鉆孔技術也不存在什么難度,早在新石器時期,玉器上鉆孔就普遍存在,多用于系掛。而修補常見的方法是在玉器破損后,在破損斷口附近鉆孔,可用絲繩等綴合成原樣的完整器形。
陜西延安蘆山峁遺址采集到的龍山文化玉琮,大致裂成相等的4塊,每塊裂縫處左右都各鉆有兩個小圓孔用于系接。
改制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原器損壞后所為,像金鉤扣龍形玉佩在嚴格意義上也屬于一件改制器,但因其修補痕跡及意圖明顯,這里將其歸入修補器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