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是指紅銅和其他化學元素的合金,在中國商周時代成為最主要的器具材質。
中國的青銅時代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形成,經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大約經歷了十五個世紀。在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銅的冶鑄業(yè)作為生產力發(fā)展的標志而達到高峰。
中國古代青銅器上的紋飾,始于夏代晚期,最早出現(xiàn)在容器上的是實心連珠紋,但因為夏代晚期青銅容器至今還發(fā)現(xiàn)的很少,紋飾資料不豐富。商周時期是青銅器大發(fā)展的時期,商周時代青銅器紋飾,大致可分為八大類:獸面紋類、龍紋類、鳳鳥紋類、各種動物紋類、火紋類、各種獸體變形紋類、幾何紋類和人物畫像類等。
獸面紋類
獸面紋舊稱饕餮紋。饕餮之名出自《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饕餮紋
這類紋飾是各種各樣動物或幻想中的物象頭部正視的圖案,獸面紋這個名詞比饕餮紋更為勝,因為它指出了這種紋飾和構圖形式,而饕餮紋一詞卻只限于“有首無身”這樣的定義,絕大多數(shù)紋飾并非如此。獸面紋的特點是以鼻梁為中線,兩側作對稱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較具體的獸面紋在目上還有眉,目的兩側有的有耳,多數(shù)獸面紋有曲張的爪,兩側有左右展開的體軀或獸尾。所有獸面紋基本上是按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現(xiàn)方法和技巧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有所不同。
龍紋類
龍紋包括夔紋和夔龍紋。
夔紋
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是表現(xiàn)一足的、類似爬蟲的物象都稱之為夔,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記載。其實,按照孔丘的解釋是得夔一已足,而非夔是一足的動物,實際上一足的動物是雙足動物的側面形象。青銅器紋飾中,凡是蜿蜒形體軀的動物,都可歸之于龍類。按照圖案的結構,龍紋可以分為爬行龍紋,卷體龍紋,交體龍紋,雙體龍紋,兩頭龍紋等等
鳳鳥紋類
鳳鳥紋包括鳳紋和各種鳥屬的圖案,鳥紋的特征是比較形象。
最早的鳥紋發(fā)現(xiàn)于新石器時代。在青銅器上,雖然商代早期和中期已有變形的鳥紋,但常布置在紋飾中比較次要的背襯地位。到了商末周初及至西周中期昭、穆之時,青銅器紋飾中鳳鳥紋大量出現(xiàn),西周早期到穆王、恭王,有人稱之為鳳紋時代。
各種動物紋樣
馬、牛、羊、雞、犬、豸等六畜,象、鹿、犀、虎、兔等野生動物和一些變形的動物如長鼻獸,蝸身獸,是青銅器動物紋的主體。
此外還有一些小動物,如蛇、蟬、魚、龜、蟾蜍等不能獨立,無所歸屬,也都列入動物紋。這些動物在青銅器上大多有類似的形象,屬于這些動物的正面形象已歸入獸面紋的各種角型,但動物的側面或全軀形象在構圖上不能列入獸面紋,應該做動物紋,則動物紋包括虎紋、牛紋、象紋、鹿紋、兔紋、蝸身獸紋、蛇紋、龜紋、蟾蜍紋、魚紋、蟬紋等。
各種獸體變形紋
獸體變形紋的主體是不具備某一些動物的整體形狀,只有象征性的獸體殘余的變形,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動物。這類紋飾在青銅器上表現(xiàn)的形式有鳥獸合體紋,獸目交連紋、獸體變形紋、波曲紋、鱗紋、蕉葉紋、羽翅紋等。
火紋
火紋舊稱圓渦紋、沃紋或囧紋。
這一紋飾出現(xiàn)較早,商代早期火紋已經很普遍,比如柱上都有裝飾火紋,而且有明確的火焰?;鸺y的流行時間持續(xù)很長,從夏代晚期直至戰(zhàn)國,盡管變化不大,但從未間斷過?;鸺y除單個作為圖案外,還與其他紋飾配合使用,與之配合的紋飾有龍紋、四瓣目紋、雷紋等。
幾何紋
幾何紋是由幾何形的圖案組成的有規(guī)律的紋飾,純屬形式上的變化和結構上的美感。
這種紋飾在原始社會的彩陶上早已出現(xiàn)。青銅器上屬于幾何紋的形式比較多,但在早期作為主要紋飾的機會非常少。在獸面紋、龍紋盛行的時代里,它只能作為主紋的陪襯或地紋使用,只有在這些紋飾衰退的時代,才能大量起用幾何紋,各種形式的幾何紋飾才不斷出現(xiàn)。春秋戰(zhàn)國之際幾何紋作為主體紋飾已屢見不鮮。
人物畫像
人物畫像是用寫實的手法描繪出當時貴族的社會生活和勇猛作戰(zhàn)的場面。
這類紋飾在青銅器上出現(xiàn)較晚,已經初步擺脫了規(guī)律化對稱圖案,而是用流暢的線條,結合繪畫和雕刻手法,描繪出各種動景。如宴樂、弋射、采桑、狩獵等活動,還有徒兵搏斗、攻城、水戰(zhàn)等戰(zhàn)爭場面。這一些用繪畫形式表現(xiàn)的畫像,是以后繪畫藝術的先驅。
其它
這一部分紋飾包括人面紋、貝紋、绹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