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欄目:首頁 > 收藏知識 > 書畫名家 > 正文
收藏知識
  • 清王世襄:麓臺“五絕”——讀王原祁寫杜甫詩意圖軸
  • 時間:2019-09-29 10:04:25        編輯:xinzheng_b        點擊量:2433次
  •      

                                                                  清 王原祁《杜甫詩意圖軸》

           敬告讀者,所謂“五絕”,與舊體詩的五言絕句無涉,而是說在我看來,這幅大軸在麓臺畫中,堪稱“五絕”。此圖絹本,高三二〇厘米,寬九一·四厘米,青綠設(shè)色。題記及款識為:

           雷聲忽送千峰雨,花氣渾如百和香。書法為藝林稱首,晉唐以后代有傳人,間有一二右文之主,玉札飛白,史策中載為盛事。未有如我皇上之天縱神奇,震古鑠今者也。近者御書頒賜群臣,無不歡欣踴躍。原祁忝廁侍從之列,瞻仰宸翰,慶幸遭逢。因見文翁老先生所得十四字,縑素逾丈,用唐杜律二句,結(jié)構(gòu)精嚴(yán),體勢飛舞,擘窠妙筆,尤為鉅觀,真希世之寶矣。同直諸先生念其宜圖詩意以識圣恩,文翁不輕付畫史,專以相屬,敢不竭蹷從事。謹(jǐn)仿高彥敬《云山》、趙松雪《仙山樓閣》筆法,經(jīng)營?礴兩月始竣,以當(dāng)鼓吹頌揚之意。然筆癡腕弱,豈能摹寫化工,益滋惶悚云爾??滴鯕q次壬午孟秋七夕,婁東王原祁畫并敬題。

         

                                                                   清 王原祁《杜甫詩意圖軸》
           我認(rèn)為此圖的第一絕絕在尺寸上。它高達(dá)三·二〇米,寬也接近一米,這顯然是為了和玄燁的逾丈御書相配稱。在我所見到的麓臺畫中,不論是紙本還是絹本,沒有比它更高大的。

           我認(rèn)為此圖的第二絕絕在設(shè)色上。麓臺山水,水墨居多,其次是淺絳,設(shè)色的較少,青綠的則絕少。此圖雖非青綠重設(shè)色,山巒及夾葉樹都用了石綠,自屬絕少之列。杜老的詩句是七律《即事》的三、四兩句。從原詩首句“暮春三月巫峽長”來看,所詠為季春景色,而麓臺則畫成夏景,幅底的蓮葉田田,顯然易見。畫家作畫,不必受全詩的拘束,盡可隨意抒寫,這當(dāng)然是應(yīng)有的自由。正是由于麓臺要畫夏景,表現(xiàn)雷雨中山林的蒼翠華滋,所以才采用了青綠設(shè)色。這是他的刻意求工。“敢不竭蹷從事”的心情相吻合的。

         

                                                                 清 王原祁《杜甫詩意圖軸》

           我認(rèn)為此圖的第三絕絕在丘壑的位置經(jīng)營上。大家知道,清初四王之中,麓臺是最不講求丘壑變化的一位。他的小幅山水,往往是一層地、二層樹、三層山而已。他自己就曾說:“六法之妙,一曰氣韻,二曰位置。若能氣中發(fā)趣,雖位置稍有未當(dāng),亦不落于俗筆也?!焙蟠漠嫾覍Υ艘苍h及。吳修《青霞館論畫絕句》中王司農(nóng)一首:“石骨干皴到渾融,獨將魄力寫癡翁。怪來題語多平衍,難道千圖意一同!”題語的平衍雷同不正是由于山水丘壑的平衍雷同嗎?戴醇士題畫:“石谷無聊酬應(yīng),亦千丘萬壑,布置精到。麓臺晚年,專取筆力,大率任意涂抹,置畦徑物象于不問。石谷之偏,神不勝形。麓臺之偏,形不勝神?!贝藞D作于康熙壬午(公元一七〇二年),麓臺六十一歲,已是晚年之作。但丘壑之繁復(fù),畫境之幽深,是可臥游終日的。幅底自蓮塘開始,坡石長松之后,隱見山居。此上覿面層巒,將畫景分隔為二。左側(cè)棧道下流泉幾疊,匯潴成潭。右側(cè)坡岸支錯拖伸,淺水可通,遠(yuǎn)穿松澗,直到垂柳人家。上半層巒彌遠(yuǎn)彌高,頂露平岡,圍廊四匝,中聳崇樓。引領(lǐng)仰望,有氣象萬千之勢。此后群峰出云,大有雨意。綜觀全圖,可謂平、深、高三遠(yuǎn),無不備俱。如此布局,固因巨幅大幀,不得不爾,但重巒疊嶂,曲水縈泉,倏暗倏明,幾開幾合,在麓臺的畫中,不能不說是絕匹罕儔的。

         

                                                                 清 王原祁《杜甫詩意圖軸》

            我認(rèn)為此圖的第四絕絕在筆墨上。麓臺一向主張干墨重筆皴擦,來取得混侖氣象,嘗目誇筆端有金剛杵。所著《雨窗漫筆》有一條講到水墨畫用筆要“從容不迫,由淡入濃。磊落者存之,甜俗者刪之,纖弱者足之,板重者破之。”顯然非用干筆層層皴擦不能做到存之,刪之、足之、破之。至于設(shè)色畫,麓臺也還是要用墨筆干擦。聞人克大曾被麓臺親自邀去看他作畫。下面是克大一連幾日觀看麓臺畫秋山晴爽圖卷之后所作的詳細(xì)記錄:“翌晨折簡招克大過從曰:‘子其看余點染?!苏辜垖忣櫫季茫瑥牡苑州喞?,既而稍辨林壑之概。次立峰石層折,樹木株干。每舉一筆,必審顧反復(fù),而日已夕矣。次日復(fù)招過第,取前卷少加皴擦,即用淡赭入藤黃少許,渲染山石,以一小熨斗貯微火熨之干,再以墨筆干擦石骨,疎點木葉,而山林屋宇,橋渡溪沙瞭然矣。然后以墨綠水疎疎緩緩,渲出陰陽向背,復(fù)如前熨之干,再勾、再勒、再染、再點,自淡及濃,自疎而密,半閱月而成。發(fā)端混侖,逐漸破碎。收拾破碎,復(fù)還混侖。”⑦如取上述畫法來和此圖對比,我們會發(fā)現(xiàn)此圖和麓臺平日的用筆用墨,大有徑庭。此圖濕筆多而干筆少,更看不到筆墨層層干擦的痕跡。這雖和此圖為絹本有關(guān),但其他的麓臺絹本設(shè)色山水,卻很少象此圖那樣明潤朗潔,而多少總是經(jīng)過干墨皴擦的。故從用筆用墨來看,此圖也是麓臺稀有之作。

         

                                                                        清 王原祁《杜甫詩意圖軸》

           我認(rèn)為此圖的第五絕絕在參用了高彥敬、趙松雪兩家筆法。明清畫家每喜自題仿某家或擬某家筆意,實際上是我行我素,仍是自家畫法,這不足為奇。他們也往往自題仿荊關(guān)、仿董巨、仿倪黃,這也不足為奇。因為荊浩與關(guān)仝、董源與巨然、倪瓚與黃公望,筆法相近,說是仿兩家,實際上等于仿一家。麓臺此圖自稱仿高、趙兩家,這兩家畫法,卻是有很大差異的。我們承認(rèn)麓臺此圖保留了不少他的本來面目,但筆墨之滋潤,設(shè)色之明凈,不能不說他在意想中存在著鷗波的意趣。至于云山則確實是仿高房山,和二米一脈相承。因此他在一幅中確實參用了兩家畫法不同的筆法。這在麓臺的畫中也是絕少的。

         

                                                                        清 王原祁《杜甫詩意圖軸》
           總之,麓臺寫杜甫詩意大軸可以說是一件在多方面都和他的作品迥不相同的巨跡。不過把它稱為“麓臺五絕”,仍應(yīng)反復(fù)強調(diào)乃是我個人的看法。這是因為我的見聞不廣,曾經(jīng)寓目的麓臺山水,為數(shù)不多。因此諸位方家見到拙文之后,很可能舉出實例來證明我所認(rèn)為的“絕”,并非真絕。果然如此,何殊拋磚引玉,將使我增長學(xué)識,受惠多矣!
  • 上一篇:謝稚柳論梁楷《黃庭經(jīng)神像圖》卷
  • 下一篇:唐李白《上陽臺帖》,唯一傳世的真跡,國家一級文物中的“國寶”

  • 分享到:
  •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網(wǎng)易
  • 百度
  • 大眾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