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官員,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每人作詩一首,王羲之為他們的詩文寫了序文。序文手稿被后人稱為《蘭亭序》。文中記敘了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huì)的歡樂之情,抒發(fā)了作者對于生死無常的感慨。《蘭亭序》被稱為三大行書之首,王羲之當(dāng)年47歲,是他的巔峰之作,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jià)值,可惜原本已經(jīng)失傳。
據(jù)史書記載,在唐太宗遺詔中,明確要求將王羲之真跡《蘭亭序》陪葬。民間也有《蘭亭序》隨武則天陪葬一說。該真跡到底下落在哪,至今還是一個(gè)謎。
歐陽詢楷書《蘭亭序》 局部
后人看到的《蘭亭序》均歷代的摹本、臨本,以及刻本。比較有名的《蘭亭》版本,有以下幾個(gè):
一、開皇本?!伴_皇”為隋文帝年號(hào),一種刻本為“開皇十三年”,另一種為“開皇十八年”。此刻本字跡臃腫,因未見于宋人著錄,后人疑是偽造。
二、神龍本。因帖前后印有“神龍”(唐中宗李顯年號(hào))各半印得名。后人以此帖翻刻較多,故成一大體系。后經(jīng)元代郭天錫以至清代翁方綱鑒定為唐馮承素摹本,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此帖于乾隆年間被刻于“蘭亭八柱”,列為第三柱。此帖為初唐墨跡,歷來很受推崇,尤其近年來經(jīng)比較鑒定,多認(rèn)為它是最接近真跡的,因此,身價(jià)尤高,學(xué)此本者眾多。
三、虞世南臨本。傳為初唐虞世南所臨墨跡。元文宗時(shí)張金界奴將其上貢,后被皇帝鈐以“天歷之寶”印,故又名“天歷本”。帖后還有宋高宗“紹興”年號(hào)印,于乾隆年間被刻于“蘭亭八柱”列為第一柱。人常慕其“第一柱”之名而學(xué)之。
四、褚遂良臨本。傳為初唐褚遂良所臨墨跡(列為“蘭亭八柱”第二柱),至明代被陳敬宗鑒定為“褚臨本”。因有的字筆法形態(tài)似宋代米元章,故又稱“米臨本”。
五、定武本。為石刻本。傳為初唐歐陽詢臨本,據(jù)載從五代石晉開始流傳(當(dāng)時(shí)不作“定武”之稱),契丹耶律德光從中原得此,攜于真定。耶律德光死后,此石被棄山中,宋太宗趙光義年間被一位“李學(xué)究”所得。“李學(xué)究”死后,其子為還債取出,被定武太守宋景文收入公庫,因此得名。宋代熙寧年間,定武太守薛師正之子薛紹彭將原石損去“湍、流、帶、右、天”五字以區(qū)別于翻刻本。宋代大觀年間,原石被收入宣和殿?!岸ㄎ浔尽庇谒未盍餍?,翻刻最多。
六、玉枕本。傳為歐陽詢臨蠅頭小行楷,刻于禁中,可能是“定武本”的前身,又名“袖珍本”。又有賈秋壑以“定武本”縮寫成者。
七、穎上本?!端脊琵S黃庭蘭亭》中見,傳為“褚本”中最佳者,出于安徽穎上井中,又名“穎井本”。原缺數(shù)字,后有翻補(bǔ),甚差。
八、黃絹本。亦稱“洛陽宮本”,帖中“領(lǐng)”上加了“山”,世稱“領(lǐng)字從山本”,傳為“褚本”(明王世貞藏)。也有說“黃絹本”與“領(lǐng)字從山本”不同,但同出于一個(gè)祖本或宋人“游似本”。
九、陳鑒本。明代陳緝熙所收,并在前加一偽本。傳為“褚本”,陳緝熙好勾摹,多以此刻石。曾失15年后復(fù)得,故多刻之,共與好事者。
十、“定武”體系中其他本。如“國學(xué)本”“何氏東陽本”等都屬“定武”體系?!皣鴮W(xué)本”于明初由徐達(dá)從“天師庵”送至國子監(jiān),又稱“天師庵本”,比東陽何士英藏本為優(yōu)。另有“榮芑本”,五字未損,僅遜“落水本”。
十一、《蘭亭八柱帖》。雜帖。清代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以《蘭亭序》臨摹本墨跡三種上石,共分八柱:第一柱為虞臨本(張金界奴本),第二柱為褚臨本,第三柱為馮摹本即神龍本。另外三柱為柳公權(quán)《蘭亭詩》三種。還有明代董其昌臨柳書《蘭亭詩》和乾隆臨董其昌本《蘭亭詩》共八卷刻于八柱之上,摹勒極為精美,傳本不多?!鞍酥爆F(xiàn)在北京中山公園,已損。
十二、其他。此外據(jù)傳還有“洛陽本”“賜潘貴妃本”“薛稷本”“游似本”“上黨本”“米氏本”“薛紹彭本”等等。歷代相傳的不同本子不下百余種。
(王夢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