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市梁平區(qū)收藏協會劉某同幾位藏友在一朋友家中發(fā)現幾件古代書法作品,其中一件是張旭的書法作品,經查該作品應該是千年失去蹤跡的張旭的《肚痛貼》母本原件,這讓人大為震驚,不敢相信。但這件作品舊氣十足,用紙是粉蠟紙,紙張大面積自然開裂。此書法寫來洋洋灑灑一氣貫之。字與字之間連綿起伏,靈動自然,如電閃雷鳴,龍蛇飛舞,神采飛揚。筆的粗細輕重變化如有神助,使整幅作品氣韻生動,產生“神虬出霄漢,夏云出嵩華”的氣勢,叫人稱絕。
張旭(約675年-約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開元、天寶時在世,曾任常熟縣尉,金吾長史。以草書著名,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稱為“三絕” 。被后世尊稱為“草圣”。他得書法得之于“二王”而又能獨創(chuàng)新意。若說他的楷書是繼承多于創(chuàng)造,那么他的草書則是書法上了不起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了。韓愈說:“旭善草書,不治他技故旭之書 ,變動如鬼神,不可端睨” 。杜甫在《八仙歌》中寫道:“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他能把書法藝術升華到,用抽象的點線去表現書法家思想情感高度的藝術境界。在書法藝術中,他的字貌似怪而不怪,雖然變動如鬼神但其點畫用筆完全符合傳統規(guī)矩。可以說,他是用傳統技法表現自己的個性,而在書法上成了有創(chuàng)造力的無愧于自己時代的書法家。其博大清新,縱逸豪放之處,遠遠超過了前代書法家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盛唐氣象。
明王世貞跋云:“張長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數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測?!?br />
據傳張旭《肚痛帖》真跡不傳,有宋刻本,明代重刻。如今在西安碑林,全貼30字,似是張旭肚痛時自診的一紙醫(yī)案。
這是碑文拓片,釋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臨床。”
這是被允許拍到的該作品《肚痛貼》的局部照片這是被允許拍到的該作品《肚痛貼》的局部照片
在這件作品上有張旭、項元汴、乾隆、光緒等25枚印章,目前被幾位收藏愛好者認為是張旭真跡。不過這件作品是真是假還有待權威專家進一步作出權威鑒定。在問到這件作品的來歷時,藏家一直保密,該作品照片也只被允許拍到半張,最后才說是回流的。如果這件作品是真品將會給世人帶來巨大震驚,也將為收藏界、書法界帶來巨大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