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欄目:首頁 > 收藏知識 > 琴棋書畫 > 正文
收藏知識
  • 文房至寶:龍紋大硯
  • 時間:2019-10-23 14:20:53        編輯:xinzheng_b        點擊量:2546次
  •        明清兩朝之后,硯臺工藝精品尤多,紋飾美觀,特別得到藏家的喜愛。尤其是“清三代”,即康熙、雍正、干隆年代的藏品,硯式上承歷代,百花齊放,風格多樣。取材之廣泛為歷代所不能及,更是藏家夢寐以求的寶物。此次秋拍出現(xiàn)的龍紋大硯,就是清代文人硯的杰出代表。龍紋的大氣磅礴與硯臺的文氣得到完美的結(jié)合,寒齋夜讀,萬籟俱靜,有此一物作伴,亦可為枯燥單調(diào)的書齋生活增添些許情趣。

                                                                   清·龍紋大硯 38.5*31*5(cm)
           此件清·龍紋大硯,整器渾圓,色澤紅褐,質(zhì)地滋潤,紋理細膩,硯堂刻龍紋,線條張弛有度,形成一個小池,宛如丘壑山谷,險象環(huán)生,堪堪自成一方天地。而硯池平整,微有起伏,宛如小塘方收雨而過,微波層層,真是沉靜優(yōu)雅。
           因墨而生
           硯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tǒng)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古代文人愛硯,因為硯的好壞代表著寫出的字的優(yōu)劣。好的硯臺能讓墨發(fā)揮得更好,下筆更加流暢。不過,硯臺不僅是文房用具,因其性質(zhì)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集雕刻、繪畫于一身,成為了文人墨客倍加推崇的收藏珍玩。
           在中國古代,硯的地位遠遠高于其他許多門類的藝術品。除了文人喜愛之外,與皇家、官家的寵愛不無關系。硯臺非是尋常家用擺件或生活實用器皿,而是直接為上層建筑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乃至宗教等方面服務的重要工具。南唐后主李煜就癡迷硯臺,“所用澄心堂紙、李廷圭墨、龍尾石硯,三者為天下之冠。”(宋李之彥《硯譜》)李煜在位期間,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設置了“硯務官”,“命以九品之服,月有俸廩之給”。到了宋代,更是“文人皇帝”輩出,宋仁宗、宋徽宗等留下了許多與硯有關的故事,宋高宗還親自參與對硯臺石品的討論(《翰墨志》)。文治武功的干隆皇帝對硯臺更是情有獨鐘,親自主持編撰了《西清硯譜》。

           古人對于硯臺的要求不僅是好用,還要求美觀,富有雅趣。因此,硯臺也成為了一件集雕刻、繪畫于一身的文房藝術品。硯臺藝術因此出現(xiàn),而刻硯、賞硯、藏硯也逐漸在文人中形成了一股時尚的風氣。出現(xiàn)了甘肅洮州的洮硯、廣東肇慶市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山西新絳縣和山東泗水的魯柘澄泥硯這中國四大名硯。

                          洮河石雕蘭亭集會圖硯  宋,故宮博物館藏   長22.4厘米,寬13.5厘米,厚6.8厘米 

           硯長方形,硯面及四側(cè)面淺浮雕蘭亭修褉圖,描繪東晉永和九年王羲之同謝安等人在會稽山陰之蘭亭修褉聚會時的場景。

                                                端石瓜田硯   清初,故宮博物館藏    長18.3厘米,寬13.5厘米

           硯紫色端石制。巧做天然石子為纏枝瓜瓞形。硯面受墨處頗細膩,雕作一瓜,瓜蒂上方深處為墨池。自然石紋作葉蔓縈繞硯背。

                                       歙石荷葉式硯   清乾隆,故宮博物館藏  長14.5厘米,寬13厘米,厚2.5厘米

           硯歙石制,石色青紫,石質(zhì)堅潤,紋理細密,或似眉紋,或如刷絲,稱牛毛紋或古犀羅紋。硯隨石形雕琢為荷葉式,硯堂寬闊。硯池邊緣琢作卷葉形,自然地形成凹池。硯配有黑漆嵌螺鈿龍戲珠紋盒,華美考究。

                                           澄泥夔紋硯  明,故宮博物館藏    長16.8厘米,寬10.5厘米,厚3.6厘米
            硯澄泥制成,束頸雙連式,頸下為硯堂,硯額為橢圓形硯池,硯堂與硯池邊沿雕飾不同的勾云紋,連頸處亦飾繁縟的云紋。硯側(cè)面雕飾夔紋和獸面紋一周。硯背面深凹呈環(huán)渠,也可作硯池、硯堂受墨。背面略有剝蝕,底下凸出獸面紋兩足。
           別出心裁
           由于硯石材質(zhì)的不同,雕刻時需根據(jù)其顏色、質(zhì)地、長寬和厚薄程度等方面來進行切割,讓石材為作品服務。如果遇到是一塊完美無瑕的板型硯材,為了不破壞石材的天然造型,就要因材施藝,可以根據(jù)石材的厚薄、形狀和顏色變化以及紋理的走向來雕琢出適合的造型,盡量減少人工雕琢的痕跡,保持它的自然風韻。

           雕刻圖案的設計的目的是將硯石中的瑕疵變成無瑕,以達到錦上添花的目的,增加其藝術價值。因此硯的設計要求“因石構(gòu)圖,因材施藝”,除了傳統(tǒng)硯形硯式以外,還要充分利用天然石皮,匯集文學、歷史、繪畫、書法、金石于一體,從而將石硯集實用價值與觀賞價值于一身。

                                  十二峰陶硯  西漢,故宮博物館藏  通高17.9厘米,寬21.5厘米,徑18.5厘米
           硯細灰陶質(zhì),有3個扁形足,左右微高,硯面呈箕形。三面環(huán)峰,呈半圓形,分內(nèi)外兩重,內(nèi)3峰,外9峰,水可由中峰下龍口滴入硯面,兩邊山峰上各有一負山人像。此硯形象古樸,造型奇特,是西漢古硯中陶硯之珍品。

           明清以降,在硯臺上常有龍紋。其實,在漢代石觀上就已有龍紋裝飾。甘肅天水隗囂宮遺址出土的漢代“蟠璃三足石硯”(見《中國文房四寶全集·硯》)和河南省南樂縣漢宋默洛墓出土的“云龍紋圓石硯”(見《文物藏品定級標準圖例·文房用具卷》)就是最好證明。

                           端石三龍戲珠硯  清中期,故宮博物館藏  長28.9厘米,寬19.5厘米,高2.75厘米
           硯面淺開斜通式云形硯池,池內(nèi)半圓雕游龍,地為細密的海水紋。硯池周邊雕海水云龍紋,池淌處雕一石眼柱,似為初升之日,又似龍珠,構(gòu)思巧妙。
           硯臺中的龍紋形態(tài)各不相同,有的粗獷兇猛,威武不屈;有的溫順優(yōu)雅,精細纖秀;有的氣沖兩漢,飛騰旋于云山霧海上面;有的搏擊風浪,追逐嬉戲于萬頃波濤之中;有的昂首擺尾,張口吐珠;有的俯首觀水,悉心教子……
           硯臺隨著社會歷史的演變,濃縮了中國各個朝代文化、經(jīng)濟乃至審美意識的各種信息。對現(xiàn)代人來說,古硯臺完成了由實用品到藝術品的轉(zhuǎn)化,因而也造就了它獨特的收藏理財?shù)膬r值。
  • 上一篇:中國山水畫對自然的五大寫照
  • 下一篇:中國發(fā)行的郵票,方寸之間包羅萬象

  • 分享到:
  •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網(wǎng)易
  • 百度
  • 大眾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