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黃侃(1886年4月3日—1935年10月8日),初名喬鼐,后更名喬馨,最后改為侃,字季剛,又字季子,晚年自號量守居士,湖北蘄春人。 中國近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音韻訓詁學家、 國學大師。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留學日本,在東京師事章太炎,受小學、經(jīng)學,為章氏門下大弟子。曾在北京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山西大學等任教授。黃侃主張“為學務精”、“宏通嚴謹”。其所治文字、聲韻、訓詁之學,遠紹漢唐,近承乾嘉,自成一家,多有創(chuàng)見。對于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的研究,黃侃主張根據(jù)《說文》和古音研究來研讀《爾雅》。黃侃治學重視系統(tǒng)和條理,建立黃氏古聲學體系,用古聲學理論研究文字訓詁。 強調從形、音、義三者的關系研究中國語言文字學,以音韻貫穿文字和訓詁。他對于上古聲韻系統(tǒng)研究的主要成果是:古聲十九紐說;古韻二十八部說;古音僅有平入二聲說等。
黃侃在《文心雕龍》、禮學、漢唐玄學等方面也都有獨到的見解。學術之外,尤精古文詩詞,文尚澹雅,上法晉宋。黃侃為學務精習,對于四史、群經(jīng)義疏及小學基本著作都研讀達十幾遍、幾十遍,對《說文》《廣韻》尤為精熟,多有批注。
二、主要著述:有《音略》《聲韻通例》《說文略說》《爾雅略說》《聲韻略說》《集韻聲類表》《文心雕龍札記》《漢唐玄學論》等。后人稱黃侃與章太炎、劉師培為“國學大師”,稱他與章太炎為“乾嘉以來小學的集大成者”“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的承前啟后人”。
1919年,于《國故月刊》《國民月刊》發(fā)表《廣韻佚字》《毛詩正韻評》等文。因與胡適等人不諧,轉教武昌高等師范。
1920年,在《唯是學報》發(fā)表《聲韻通例》《與友人論治小學書》等。并為《說文》《爾雅》等作講章。
1923年,仍任教武昌,有《音略》《釋公士大夫》《文心雕龍札記》等刊于《華國月刊》《國學卮林》。
1925年,作《中國文學概談》《文學記微》等文,刊于《晨報》副刊。
1926年,出任國立武昌大學(武漢大學)校務維持會主任(相當于校長)。
三、輾轉北方
1927年,應聘北京師范大學,秋后轉教東北大學。
1928年,南下應南京中央大學聘,講章有《禮學略說》《唐七言詩式》諸稿。先后同事有汪東、胡小石、汪辟疆、陳伯弢、王伯沆、吳梅等。
1931年,于《金陵學報》《金聲》是發(fā)表《詩音上作平證》《章炳麟黃侃往來論韻書》等,講《三禮通論》,批注《爾雅義疏》。
1933年,出版《日知錄校記》。
四、病逝南京
1935年,因病逝世于南京。逝前講授《說文部首》及史漢文例。遺稿有《爾雅郝疏訂補》《說文注》《廣韻注》《切韻表》《集韻聲類表》《古韻譜》等。
五、主要影響
1、文字學
黃侃在傳統(tǒng)“小學”的音韻、文字、訓詁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稱他與章太炎、劉師培為“國學大師”,稱他與章太炎為“乾嘉以來小學的集大成者”“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的承前啟后人”。他主張中國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的研究應以《說文》和《廣韻》 兩書為基礎,他重視系統(tǒng)和條理,強調從形、音、義三者的關系中研究中國語言文字學,以音韻貫穿文字和訓詁。黃侃治學勤奮,以愚自處,主張“為學務精”、“宏通嚴謹”。黃侃著作甚豐,其重要著述有《音略》《說文略說》《爾雅略說》《集韻聲類表》《文心雕龍札記》《日知錄校記》《黃侃論學雜著》等數(shù)十種。
黃侃的古文字學主要見于《音略》(《國學卮林》1920年第1卷第1期)、《聲韻略說》(中央大學《文藝叢刊》1936年第2卷第2期)、《聲韻通例》(《唯是》月刊1920年第1、2冊)、《黃季剛先生與友人論治小學書》(《唯是》月刊1920年第3冊)等論著中。
他對上古聲韻系統(tǒng)的貢獻主要有:提出古聲十九紐說;提出古韻二十八部說;提出古音只有平入二聲說。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融會貫通,建立了自己的古聲韻系統(tǒng),即古音學體系。他在古音學上所取得的成就結束了自顧炎武以來的古音研究工作,使他成為清代古音學的殿后大師。作為其語言文字學著作的一部分,他還有幾十種表譜對古代漢語進行分析。
2、文選學
他的《文心雕龍札記》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研究有過很大的影響。黃侃對《文選》的校勘十分仔細。他首先吸收的是何焯的校勘成果,因為他認為:“清世為《文選》之學,精該簡要,未有超于義門者也?!敝劣谕魩燀n《文選理輿》、余蕭客《文選音義》《文選紀聞》、孫志祖《文選理學權輿補》《文選考異》《文選李注補正》、胡克家《文選考異》、朱珔《文選集釋》、梁章鉅《文選旁證》、張云璈《選學膠言》、薛傳均《文選古字通疏》、胡紹煐《文選箋證》等都用來參校。以上各家有關《文選》的著作,在清代都是有代表性的。黃侃??薄段倪x》吸收了他們的成果,說明黃侃對《文選》的??笔菐в锌偨Y性的特點。
其次,批注是《文選平點》的兩個組成部分。他在《文選平點》的批語,常常表達他精湛的見解。蕭統(tǒng)編選《文選》的目的是為了“略其蕪穢,集其清英”。他擬定了選文之條例,不選經(jīng)書,不選史書(其論述贊除外),不選子書,只選文學作品。他選文的一個重要標準,即“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黃氏認為,《文選序》所表達的文學思想,應與梁繹《金樓子》論文之語、劉勰《文心雕龍》結合起來理解,因為《金樓子》論文之語與《文心雕龍》是其文學思想之“翼衛(wèi)”,即輔助部分。
黃侃不是專門注釋《文選》,而是在閱讀《文選》的過程中,參考各本,邊校,邊注,邊批。其校對校、本校、他校、理校并用,爭取恢復著作原貌;其注擷各家之長,力求準確無誤;其批,或吸收古人的見解、或獨抒己見,大都可觀。
3、藏書
治學之余,藏書豐富,藏書3萬冊,因南京淪陷而精華散盡。目錄學家汪國垣記其“唐以前類書和叢書較多,至集部則選擇頗嚴”。1947年其夫人黃菊英將藏書5000冊捐給湖北省圖書館,其中黃侃批校本有60余冊,珍本百余冊。有《黃季剛先生遺書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