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寫文章的時候,竟編造了一句古話。歐陽修讀了之后連連點頭,可是,他查遍古書也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蘇軾最后笑著解密:“這句話是我編的。”您可知道這是怎么回事?
蘇軾是眉州眉山人,祖籍在河北欒城。他從小就喜歡讀書,文采斐然,在嘉祐二年,年紀輕輕的蘇軾就進士及第。宋神宗在位時,蘇軾被安排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當官,可惜在元豐三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他并沒有郁郁寡歡,反而到處游山玩水,盡力教導學生文學。在宋徽宗時,蘇軾獲得大赦,回京的途中卻病逝了,宋高宗時追贈他為太師,宋孝宗時追謚他為“文忠”?!拔闹摇眱蓚€字恐怕是最高的評價了,足以見得蘇軾本人的文采。
同時期還有一位文學大師——歐陽修,他出生于綿州,在宋仁宗天圣八年就以進士及第了,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后累贈太師、楚國公,謚號“文忠”,足以見得他不僅政治成就高,文學成就同樣高。畢竟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chuàng)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同樣有諸多經典作品。這兩位文壇大家還有一種親密關系——師徒。
這對師徒的第一次見面特別有趣。當時,19歲的蘇軾第一次進京趕考,而歐陽修就是考官。當蘇軾看到科考題目時,自信一笑,胸有成竹地寫下了自己的見解。事后,歐陽修在批改這篇文章時連連驚嘆,這篇文章的主旨、立意都非常好,歐陽修忍不住想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外地學生的水平往往沒有京城學子水平高,整個京城文采最厲害的就是他的徒弟,難道這篇文章是他的徒弟寫的?
歐陽修想到這里有些不好意思,按道理說他應該給這篇文章第一名,但是如果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自己的徒弟,外人會不會說閑話?為了避免外人的閑言碎語,歐陽修決定給這篇最好的文章第二名。
等到名次公布后,歐陽修才知道,原來這篇精彩文章的作者是一位非常年輕的外地學子——蘇軾,歐陽修雖然官位很高,但他品性同樣高,為此,他特意和蘇軾交談了一番,表達了自己的歉意。蘇軾也很大度,很快就和歐陽修越談越投機,歐陽修也趁機說出了自己心底的疑問。
因為蘇軾在寫文章的時候,引用了“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翻譯:堯當政時,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處死一個人,皋陶三次說當殺,堯帝卻一連三次說應當寬恕)。一句,歐陽修在閱卷時以為是考生在一部不知名的古書中引用出來的,當時沒敢質疑,所以歐陽修就問起蘇軾此句的出處,蘇軾竟然也有些不好意思,他說這句話出自《三國志孔融傳注》。
歐陽修是個很認真嚴謹的人,他回去后又仔細查閱,發(fā)現書本里并沒有這句話,他實在是很納悶,便再次去問蘇軾,蘇軾這才說出實情:“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之語是我杜撰的,但卻沿用的是孔融的故事?!?
因為蘇軾當初不了解歐陽修,怕自己瞎編的一句話會惹怒歐陽修,直到了解了歐陽修的為人,蘇軾這才敢說實話。歐陽修聽完蘇軾的解釋后,雖然當面告誡蘇軾寫文章引文出處要確定。但他背后卻對蘇軾十分欣賞,還經常和身邊的人夸贊蘇軾文采卓越。
歐陽修認為蘇軾的文章清新暢達,不同流俗,便認定這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后來他力排眾議,大力提拔蘇軾,并向自己的好友梅圣俞舉薦蘇軾,歐陽修《與梅圣俞書》第三十一首說:“某啟:承惠《答蘇軾書》,甚佳,今卻納上……吾徒為天下所慕,如軾所言是也,奈何動輒逾月不相見?軾所言樂,乃某所得深者爾,不意后生達斯理也?!?
這是歐陽修寫給他的好友——著名的文學家梅圣俞的一封信。他不僅在信里誠心誠意的夸贊蘇軾,還說讀蘇軾的文章,就像夏天出汗一樣痛快,甚至覺得蘇軾文章比他自己還要高出一頭,這幾句話在后來也引申出一個典故——出人頭地。而歐陽修如此獎掖后進,便成了文壇的一段佳話。
蘇軾后來的成就斐然。他創(chuàng)作出了眾多名篇,引得當時全天下的學子追捧,蘇軾在書法、字畫的研究上同樣高深,引人深思。同樣的,“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這句胡編的話,也因為蘇軾成了名句。
蘇軾的成就不僅僅是他的文學水平高,從小就愛讀書、鉆研學問,而且是因為蘇軾讀再多書也不會拘泥于形式,不會把自己的思想固定住,這才讓蘇軾成為了一段的傳奇。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馮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