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欄目:首頁 > 國學文化 > 名人名著 > 正文
國學文化
  • 明朝思想家王陽明(王守仁)簡介
  • 時間:2021-01-06 11:06:16        編輯:陳心正        點擊量:2980次
  •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號陽明,浙江余姚人,漢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書王華的兒子。

    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進士,起家刑部主事,歷任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等職,接連平定南贛、兩廣盜亂及朱宸濠之亂,獲封新建縣伯,成為明代憑借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時年五十八。明穆宗繼位,追贈新建侯,謚號“文成”。萬歷十二年(1584年),從祀于孔廟。

    王守仁是心學的集大成者,陽明心學后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其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傳世。


    王守仁反對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戒律,反對盲目地服從封建的倫理道德,而強調個人的能動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學命題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論,具有要求沖破封建思想禁錮、呼吁思想和個性解放的意義。王陽明廣收門徒,宣傳他的思想主張,史稱“陽明學派”(又稱“姚江學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書》三十八卷行世,被學術界評價為中國封建中世紀社會后期出現的最早的啟蒙哲學。

    根據王守仁一生中的經歷,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于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系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后傳于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

    陽明心學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學說之一。陽明心學不是唯心之學,也不僅僅是心理之學,而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既強調道法自然,又主張?zhí)烊撕弦?,更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等一系列哲學思想之集大成,通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主體與客體的統(tǒng)一和內圣與外王的統(tǒng)一。站在今天新的歷史方位上,傳承發(fā)揚陽明心學,有著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 上一篇:南宋洪邁編撰《容齋隨筆》值得認真閱讀研究!
  • 下一篇: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

  • 分享到:
  •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網易
  • 百度
  • 大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