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子簡介
老子,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史記》等記載老子出生于楚國或陳國。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并稱“老莊”。后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學而聞名,孔子曾入周向他問禮。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到靈寶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jīng)》。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quán)術(shù)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是道家的始祖。
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二、人物生平
1、出生陳國苦縣
老子大約于周靈王元年(魯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公元前571年)出生于陳國苦縣。據(jù)《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所說,老子即李耳,是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郭蘭芳在《論老子哲學思想》中寫道:老子姓李名聃,是楚國苦縣的厲鄉(xiāng)曲仁里人,生于春秋末期,曾任周王朝的圖書館長、管圖書,是孔子的前輩,曾向他問禮。
2、效力周室
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書的官員)。在被推薦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隨常樅(商容)學習知識。
周景王十年(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權(quán)貴排擠,被甘簡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職,出游魯國。在魯國巷黨主持友人葬禮,孔子助葬。時孔子17歲,問禮于老聃。
周景王十五年(魯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之史。
周景王十九年(魯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二十六歲的孔子適周觀光,拜訪老子。
周敬王四年(魯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老子因所管典籍被王子朝攜至楚國,被罷免守藏室史一職,回故里居住。后去往秦國,確切年代不詳。
周敬王十九年(魯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五十一歲的孔子南至老子故里向老子問學。
3、著書出關
大約周敬王三十五年(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準備出函谷關去四處云游。把守函谷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老子,聽說他來到函谷關,非常高興。可是當他知道老子要出關去云游,又覺得很可惜,就想設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對老子說:“先生想出關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聽后,就在函谷關住了幾天。幾天后,他交給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據(jù)說,這篇著作就是后來傳世的《道德經(jīng)》。然后,老子就騎著大青牛走了。相傳歸隱修煉于景室山(后更名為“老君山)”。
4、死后加封
相傳老子長壽,大約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死于秦國,享年一百零一歲。《莊子·養(yǎng)生主》有:“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老子被封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三、主要成就
老子的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老子》一書里?!独献印罚置兜赖陆?jīng)》或《德道經(jīng)》,和《易經(jīng)》《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jù)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zhàn)國中前期。此書共計五千字左右,最初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jīng)》之名。后來稱《道德經(jīng)》,并分成八十一章,編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jīng)三十七章,下篇德經(jīng)四十四章。全書的思想結(jié)構(gòu)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
1、天道理論
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疇是“道”,“道”字在《老子》書中出現(xiàn)了七十三次,天道自然無為是《老子》一書的主旨。道是一種混沌未分的初始態(tài),無為自化,清靜自正,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為化生萬物的根源;道常無名,無為而無不為,它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以柔弱勝剛強,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說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持之不得。道既是宇宙的本體,又是萬物的規(guī),還是人生的準則。儒家以天、地、人為“三オ”,老子則以道、天、地、人為“四大”?!八拇蟆痹凇叭敝显黾恿说溃徒o中國文化思想的架構(gòu),打開了一個極其高遠、極富想像力的思想空間。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貫穿形而下的;而且在貫穿中,不給天與帝這類有意志、有目的的造物主,留下任何插足的余地。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之道是在從根本上改造原始道論的基礎上的一個偉大的發(fā)明。
道作為天地萬物存在的本原與本體,締造、成就了天地萬物。但道成就天地萬物,并非有意作為,而完全出于無意作為,完全是自然而然。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者,自得其然也。自然是對道之狀態(tài)與作為的形容,而非道之外更有一實體的自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順其自然,這就是道的本性。道之本性是自然無為,但正是這種無為,成就了有為;正是因為無為,才成就了一切。這種現(xiàn)象,被老子加以哲學的高度概括,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而無不為”,不僅是道之大德、大用,同時也是支配天地萬物之最根本規(guī)律,是個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法則,是所謂“道理”。“不自生,故能長生”,“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這是天地萬物之理。“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這就是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則。“無為而無不為”,不僅是道之用、道之理,同時亦是“道術(shù)”,是侯王治理國家的根本手段和方法,侯王之“王”天下、治天下,亦當以道為法,“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所以“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2、辯證思想
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美丑、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惡。表面看來,正相反對的兩個方面是相互對立的,而實際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比魏问挛锒际悄阒杏形遥抑杏心?,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動”。這就是說,事物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向相反的方面轉(zhuǎn)化,所謂“物壯則老,“兵強則滅”。同時,事物的發(fā)展、事物向反面的轉(zhuǎn)化,并不是一下子實現(xiàn)的,需要經(jīng)歷一個數(shù)量上不斷積累的過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社會理論
老子認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無為,自然無為乃支配宇宙萬物的根本規(guī)律,也是人類應當信守的基本行為準則。從無為的原則出發(fā),老子反對人之有為,因為有為破壞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樸,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帶來了虛偽、狡詐、貪欲、罪惡等種種社會丑惡現(xiàn)象?!按蟮缽U,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碧煜掠械溃磺卸甲匀欢?。不標榜仁義,而自有仁義。等到以仁義相標榜,則意味著仁義已不復存在。由此老子提出“絕智棄詐”“絕巧棄利”,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雖有舟與,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jié)繩而用之”。這是一種復古思想。與這一社會理想相適應,老子還主張貴柔處弱,認為“堅強處下,柔弱處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進而主張“上善若水”,認為最完善的人格應具有水一樣的心態(tài)和行為,“處眾人之所惡”,去別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做別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堅忍負重,居卑忍讓。
4、美學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對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樸和稚拙,認為“大巧若拙”,贊美嬰兒“含德之厚”,主張大丈夫“處其實,不居其華”。古樸、稚拙作為一種美的形態(tài),在中國古代一直受到人們普遍的贊頌,與此對立的華艷輕浮,歷來為人們所蔑視,這一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古樸、稚拙之外,老子也很推崇恬淡,認為“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平淡之美,也為很多人所崇尚,在宋代更成為一種審美風尚。
老子“有無相生”以及“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美學及傳統(tǒng)藝術(shù)也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中國繪畫和戲曲一貫強調(diào)虛實結(jié)合,強調(diào)“計白當黑”,強調(diào)“空靈”,這些理論源頭,正是老子“有無相生”的理論。老子還提出“味無味”?!拔稛o味”本來是講體道的,因為道無形無味,所以對于道,不能靠感知來認識,只能靠體味才可以覺察。中國古代審美理論很早就認為審美非認識而體驗,這也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響。老子講“滌除玄鑒”,這一理論本來是講觀道的,而審美也必須滌除物欲之心,所以這一理論就為后代美學家所繼承,成為中國美學審美觀照的理論。
5、文學成就
書法作品《道德經(jīng)》
老子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對后世文學的影響不小。首先,《道德經(jīng)》高度地發(fā)揮了文學的特定社會作用,對當時人們認識自然現(xiàn)象與社會生活起了重要作用。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好的文學作品是其實地再現(xiàn)自然和社會現(xiàn)象中的各種場景,反映一定歷史時期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描寫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人們的各種現(xiàn)實關系,使讀者獲得關于歷史和現(xiàn)實、社會與人生的各種正確認識,《老子》在這些方面有很大成就。
其次,老子在文章技巧上的成就。僅有五千多字的《道德經(jīng)》,包容那么豐富的內(nèi)容而且首尾貫通,這全賴作者寫文章運用技巧之高超。老子的文學技巧可歸納為:一、文簡意賅,文短味長,善于三字四字構(gòu)成對句繪聲繪色地描寫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生括圖景。后人把《道德經(jīng)》分為八十一章,每一章字數(shù)不多,多者八十余字,少者二十余字但它卻像一串串的八寶珍珠,一句一理間錯而不斷,中間還往往押韻,以增加文章的音樂性。二、妙用比喻妙用對句。妙用比喻如第五章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第二十六章的“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妙用對句如第一章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二章的“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類。每句話都熔鑄著作者的強烈思想感情,這就是老子妙用比喻和對句的結(jié)果。三、老子文章都很容易理解,并不是“難識微妙’,但要從他的語言運用上找出它的妙處。四、老子文章善于用矛盾說明事物相互轉(zhuǎn)化的自然法則,在造句時信手拈來反正詞,巧妙地結(jié)合一起使用它揭示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的本質(zhì),如:有無、同異、美惡、難易、長短、上下、高低、前后、虛實、強弱等等。五、老子文章是以明理的散文為本。自六經(jīng)以下諸子百家論述,文章皆為寓理的工具,老子也不例外,但老子文章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和表現(xiàn)形式,則別具特色。六、老子力求文工,一個道理常以數(shù)個同義詞,反復論證,再因語短而味長,理明而事核,而不覺重復;老子要文章形式從其內(nèi)容不是“文章必以體制為先”;老子文章不求駕空、纖巧,而是靠實,敘述議論,辭正理備,《道德經(jīng)》八十一章,從頭到尾前后呼應條理清晰沒有混淆之處,體現(xiàn)了結(jié)構(gòu)服從主題的表現(xiàn)。
四、歷史評價
孔子:“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司馬遷:“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于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
揚雄:”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搥提仁義,絕滅禮學,吾無取焉耳。”
韓愈:“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 [56]
朱熹:“老子之術(shù),須自家占得十分穩(wěn)便,方肯做;才有一毫于己不便,便不肯做。”
林希逸:“若老子所謂無為而自化,不爭而善勝,皆不畔于吾書。其所異者,特矯世憤俗之辭,時有太過耳?!?/span>
王夫之:“天下之言道者,激俗而故反之,則不公;偶見而樂持之,則不經(jīng);鑿慧而數(shù)揚之,則不祥。三者之失,老子兼之矣。”
胡適:“老子的最大功勞,在于超出天地之外,別假設一個‘道’。”
五、軼事典故
1、老子降生
老子的父親老佐是宋國的司馬。楚國攻宋,老佐在守彭城督戰(zhàn)時被楚軍魚石部下放暗箭射中,入胸五寸,不幸墜馬身亡。宋軍群龍無首,潰不成軍,四散逃竄。老佐眷屬正處宋營軍帳中,有數(shù)名侍女、十數(shù)家將、數(shù)十侍衛(wèi)。忽聞老佐陣亡,又見敵軍如潮涌來,眾家將急忙駕車,保老夫人且戰(zhàn)且逃。至傍晚,追兵雖已不見,但老夫人身旁僅剩下兩名侍女和一位駕車家將了。家將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擇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時分,老夫人與家將侍女來到一個偏僻村莊,向村民問去宋都之路,均搖頭說不知。家將只知應向西行,豈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繞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見宋都,卻來到了陳國相邑。正行之時,老夫人突覺腹中疼痛。原來她已有七月身孕,老佐為踐君前諾言,以必勝之心攜眷出征。此時兵敗,老夫人又有喪夫之悲,亡命他國,心中焦慮,身體疲勞,以至腹中胎動,疼痛難忍。侍女驚慌無措,家將忙停車于路旁,奔至村中尋一老婦前來。不過幾刻時光,只聽篷車之內(nèi)響起“哇哇”哭聲,一個早產(chǎn)男嬰出世,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
老子降生,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親鄰們又呼之曰小貍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貍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貍兒”便成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2、聰穎少年
老聃自幼聰慧,靜思好學,常纏著家將要聽國家興衰、戰(zhàn)爭成敗、祭祀占卜、觀星測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龍,請一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間人為貴,眾人之中王為本?!崩像鯁柕溃骸疤鞛楹挝铮俊毕壬溃骸疤煺?,在上之清清者也?!崩像跤謫枺骸扒迩逭哂质呛挝铮俊毕壬?;“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問。“清者窮盡處為何物?”先生道:“先賢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币雇恚像跻云湟苫髥柶淠?,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于是仰頭觀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為何物,徹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倫,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倫,故尊卑長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長短堅脆可別也。”老聃問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長幼,何人定而分之?長短堅脆,何人劃而別之?”先生道:“皆神所為也。”老聃問道。“神何以可為也?”先生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為也?!崩像鯁枺骸吧裰芎斡啥鴣??神之功何時而備?”先生道:“先師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于是視物而思,觸物而類,三日不知飯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則廢,民不順君牧則罪,此乃治國之道也?!崩像鯁柕溃骸懊裆菫榫玻豁樉羷t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則如將在外也;將在外則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則天意有所不領。”老聃問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聽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币雇恚像跻云湟苫髥柶淠福覆荒艽?;問家將,家將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濕,迎風不覺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為貴。失和則交兵,交兵則相殘,相殘則兩傷,兩傷則有害而無益。故與人利則利己,與人禍則禍己。”老聃問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爭,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則得小禍,然而君可以治也。國爭,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則得大禍,大禍者,君之過也,何以自治?”老聃問:“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于是,遍訪相邑之士,遍讀相邑之書,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3、入周求學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來向老夫人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聃兒,志遠圖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閉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賢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內(nèi)而難以成大器。”老夫人聞聽此言,心中犯難:一乃聃兒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難返,去周都豈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獨行?正猶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為難處,忙說:“以實相告,老夫師兄為周太學博士,學識淵博,心胸曠達,愛才敬賢,以樹人為生,以助賢為樂,以薦賢為任。家養(yǎng)神童數(shù)位,皆由民間選來。不要衣食供給,待之如親生子女。博士聞老夫言,知聃兒好學善思,聰慧超常,久愿一見。有家仆數(shù)人路經(jīng)此地,特致書老夫,意欲帶聃兒去周。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務望珍惜!”老夫人聽后,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薦,使聃兒有緣入周,登龍門有路;悲母子分別,何日能見?思至此,好似聃兒已在千里之外,不覺心酸難抑,潸然淚下。老聃撲入母親懷中,泣言道:“母親勿須傷心,聃兒決不負老師厚望,待我業(yè)成功就,定然早日來接母親!”說罷,母子二人相抱而泣。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轉(zhuǎn)而為喜,拜謝先生舉薦之恩。
三天后,全家與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馬隨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遙望聃兒身影遠去,方才郁郁入車,悶悶返回。
老聃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聃處其中,如蛟龍游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老聃如饑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nèi)。
4、孔子問禮
老聃居周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
《孔子家語·觀周》記載,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準行。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鬃訂柖Y于老聃,又向萇弘請教樂律??鬃涌疾熘苁医忌?、明堂、廟朝制度,感嘆不已,于是稱贊道:“吾乃今知周公之圣,與周之所以王也?!笨鬃与x開周地,老子送別,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沒有財寶送您,愿以數(shù)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于死,在于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于身,在于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笨鬃拥溃骸耙欢ㄖ斢浽谛?!”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孔子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袄献雍螛樱俊笨鬃拥溃骸傍B,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wǎng)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
5、高論生死
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數(shù)次歸家省親,欲勸母親隨之去周;其母在陳國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遠遷。日月如梭,光陰荏苒,轉(zhuǎn)眼間已過三十余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訊,言家母病危,于是報請?zhí)熳樱瑲w家省視。待回到家時,母已辭世。面對茫茫大地上一堆黃土,思想九泉之下母親之靈,回憶母親慈祥容貌、養(yǎng)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絕,寢食俱廢,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發(fā)自己愚鈍;順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釋重負,愁苦消解,頓覺腹饑體倦。于是飽餐一頓,倒頭大睡。
家將、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來,問其緣故。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倫諧和而相溫相暖;有智,故明理通達而理事不亂。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統(tǒng)智,則人昏庸而事顛倒;以智統(tǒng)情,則人聰慧而事合度。母親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辭聃而去,聃之情難斷。情難斷,人之常情也。難斷而不以智統(tǒng),則亂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來,以智統(tǒng)情,故情可節(jié)制而事可調(diào)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饑而欲食,體滋倦而欲睡。”
家將問道:“智何以統(tǒng)情?”老聃答道:“人之生,皆由無而至有也;由無至有,必由有而返無也。無聃之母及聃之時,無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無情而子獨有情也;母聃皆無之時,則于情亦無也。人情未有之時與人情返無之后不亦無別乎?無別而沉溺于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難斷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難斷而不制,則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則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損而睡可眠矣?!北娙寺勚慕曰砣粫邕_。
6、函谷著書
《道德經(jīng)》竹簡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老聃守喪期滿返周。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周王室發(fā)生內(nèi)亂,王子朝率兵攻下劉公之邑。周敬王受迫。當時晉國強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勢孤,與舊僚攜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國。老聃蒙受失職之責,受牽連而辭舊職。于是離宮歸隱,騎一青牛,欲出函谷關,西游秦國。
離開周王朝洛邑不遠,但見四野一片荒涼。斷垣頹壁,井欄摧折,阡陌錯斷,田園荒蕪,枯草瑟瑟。田野里不見耕種之馬,大道上卻戰(zhàn)馬奔馳不息,有的馬還拖著大肚子艱難地尾追其后。目睹此景,老聃心如刀絞,內(nèi)心想道:“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適可而止,恬淡為上。勝而不必自美,自美者乃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兵之所處,荊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兇年。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則戎馬生于郊。戎馬生于郊,則國亂家破矣。”
話說函谷關守關官員尹喜,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yǎng)深厚。一日夜晚,獨立樓觀之上凝視星空,忽見東方紫云聚集,其長三萬里,形如飛龍,由東向西滾滾而來,自語道:“紫氣東來三萬里,圣人西行經(jīng)此地。青牛緩緩載老翁,藏形匿跡混元氣?!币苍缏劺像醮竺南肽鞘抢献訉??于是派人清掃道路四十里,夾道焚香,以迎圣人。
七月十二日午后,夕陽西斜,光華東射。尹喜正欲下關查看,忽見關下稀落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騎青牛而來。老者白發(fā)如雪,其眉垂鬢,其耳垂肩,其須垂膝,紅顏素袍,簡樸潔凈。尹喜仰天而嘆道:“我生有幸。得見圣人!”三步并作兩步,奔上前去,跪于青牛前拜道:“關尹叩見圣人?!?/span>
老子見叩拜之人方臉、厚唇、濃眉、端鼻,威嚴而不冷酷,柔慈而無媚態(tài),早知非一般常人,故意試探道:“關令大人叩拜貧賤老翁,非常之禮也!老夫不敢承當,不知有何見教?”關尹道:“老丈,圣人也!務求留宿關舍以指修行之途?!崩献拥溃骸袄戏蛴泻紊袷ブ?,受你如此厚愛?慚愧慚愧,羞殺老夫矣?”關尹道:“關尹不才;好觀天文略知變化。見紫氣東來,知有圣人西行,見紫氣浩蕩,滾滾如龍,其長三萬里。知來者至圣至尊,非通常之圣也;見紫氣之首白云繚繞,知圣人白發(fā),是老翁之狀;見紫氣之前有青牛星相牽,知圣人乘青牛而來也?!崩献勇犃T,哈哈大笑:“過獎、過獎!老夫亦早聞你大名,特來拜會?!标P尹聞言大喜,叩頭不迭。之后,關尹引老子至官舍,請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禮,懇求道:“先生乃當今大圣人也!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竊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為己任也。今汝將隱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難尋矣!何不將汝之圣智著為書?關尹雖淺陋,愿代先生傳于后世,流芳千古,造福萬代。”
老聃允諾,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稱《道經(jīng)》。下篇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人稱為《德經(jīng)》,合稱《道德經(jīng)》?!兜澜?jīng)》言宇宙本根,含天地變化之機,蘊陰陽變幻之妙;下篇《德經(jīng)》,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shù),蘊長生久視之道。關尹得之,如獲至寶,終日默誦,如饑似渴。 [27] [30]
7、點化楊子
一日,老聃騎牛行至梁之郊外,正閉目養(yǎng)神,忽聞有人大呼“先生”。老聃聞聲,睜開雙目,發(fā)現(xiàn)是弟子陽子居(即楊子)。陽子居,魏國人,入周太學,聞老子淵博,曾私拜老子為師。沒想到在梁會與老子相遇,陽子居慌忙從高頭大馬上翻身而下,掀起錦綠長袍,跪拜于老聃所乘青牛前。老聃下來,扶起陽子居,與之相并同行。
老聃問道:“弟子近來忙于何事?”陽子居施禮道:“來此訪先祖居,購置房產(chǎn),修飾梁棟,招聘仆役,整治家規(guī)?!崩像醯溃骸坝信P身之地、飲食之處則足矣,何需如此張揚?”陽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靜,行需松弛,飲需素清,臥需安寧,非有深宅獨戶,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獨戶,不招仆役,不備用具,何以能撐之?招聘仆役,置備用具,不立家規(guī),何以能治之?”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須強自靜。行無求而自松,飲無奢而自清,臥無欲而自寧。修身何需深宅?腹饑而食,體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寢。居家何需眾役?順自然而無為,則神安體?。槐匙匀欢鵂I營,則神亂而體損?!标栕泳又簻\陋,慚愧道:“弟子鄙俗,多謝先生指教?!崩像鯁枴!鞍簿雍翁帲俊标栕泳拥溃骸芭??!崩像跽f:“正好相伴同行?!标栕泳雍芨吲d,欣然與老師結(jié)伴向東而行。
行至難水,二人乘船而渡。老聃牽牛而先登,陽子居引馬而后上。老聃慈容笑貌。與同渡乘客談笑融融;陽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見之施之以座,船主見之奉茶獻巾。難水過,二人騎牲繼續(xù)前行。老聃嘆道:“剛才觀你神態(tài),昂首挺胸,傲視旁人,唯己獨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陽子居面帶愧色,懇言道:“弟子習慣成自然,一定改之!”老聃道“君子與人處,若冰釋于水,與人共事,如童仆謙下;潔白無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豐厚而似鄙俗平?!薄j栕泳勇牶?,一改原來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驕亦不媚。老子贊曰:“小子稍有進!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間,自然之物也。貴己賤物則背自然,貴人賤己則違本性,等物齊觀,物我一體,順勢而行,借勢而止,言行自然,則合于道矣!”
8、論養(yǎng)生經(jīng)
老聃隱居宋國沛地,自耕而食,自織而衣。豈知其名,無足自行,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問修道之方,學術(shù)之旨,處世之要,于是其弟子遍天下。
有個弟子名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壘山上。住三年,畏壘之地民風大變: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織而有衣可穿,各盡其能,童叟無欺,百姓和睦,世間太平。眾人欲推庚桑楚為君主。庚桑楚聞之,心中不悅,意欲遷居。弟子不解,庚桑楚道:“巨獸張口可以吞車,其勢可謂強矣,然獨步山林之外,則難免網(wǎng)羅之禍;巨魚,張口可以吞舟,其力可謂大矣,然躍于海灘之上,則眾蟻可以食之。故鳥不厭天高,獸不厭林密,魚不厭海深,兔不厭洞多。天高,鳥可以飛矣;林密,獸可以隱矣;海深,魚可以藏矣;洞多,兔可以逃矣。皆為保其身而全其生也。保身全生之人,宜斂形而藏影也,故不厭卑賤平庸?!?/span>
庚桑楚弟子中有一人,名南榮,年過三十,今日聞庚桑楚養(yǎng)生高論,欲求養(yǎng)生之道。庚桑楚道:“古人曰:土蜂不能孵青蟲,越雞不能孵鴻鵠,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也。桑楚之才有限,不足以化汝,汝何不南去宋國沛地求教老聃先生?”南榮聞言,辭別庚桑楚,頂風冒雪,行七日七夜而至老聃居舍。
南榮拜見老聃,道:“弟子南榮,資質(zhì)愚鈍難化,特行七日七夜,來此求教圣人。”老聃道:“汝求何道?”“養(yǎng)生之道?!崩像踉唬骸梆B(yǎng)生之道,在神靜心清。靜神心清者,洗內(nèi)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為物欲,一為知求。去欲去求,則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則動靜自然。動靜自然,則心中無所牽掛,于是乎當臥則臥,當起則起,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外物不能擾其心。故學道之路,內(nèi)外兩除也;得道之人,內(nèi)外兩忘也。內(nèi)者,心也;外者,物也。內(nèi)外兩除者,內(nèi)去欲求,外除物誘也;內(nèi)外兩忘者,內(nèi)忘欲求,外忘物誘也。由除至忘,則內(nèi)外一體,皆歸于自然,于是達于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學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則心中自靜;心中清靜,則大道可修矣!”
南榮聞言,苦心求道之意頓消,如釋重負,身心已變得清涼爽快、舒展曠達、平靜淡泊。于是拜謝老聃道:“先生一席話,勝我十年修。如今榮不請教大道,但愿受養(yǎng)生之經(jīng)?!崩像醯溃骸梆B(yǎng)生之經(jīng),要在自然。動不知所向,止不知所為,隨物卷曲,隨波而流,動而與陽同德,靜而與陰同波。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此乃養(yǎng)生之經(jīng)也。”南榮問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聃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則與禽獸共居于地而不以為卑,與神仙共樂于天而不以為貴;行不標新立異,止不思慮計謀,動不勞心傷神;來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蹦蠘s問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未也。身立于天地之間,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體之內(nèi),如同焦葉死灰。如此,則赤日炎炎而不覺熱,冰雪皚皚而不知寒,劍戟不能傷,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皆無,苦樂皆忘也?!?/span>
9、再遇孔子
《莊子·天運》記載孔子至五十一歲,卻仍未獲得大道。聽說老聃回歸宋國沛地隱居,特攜弟子拜訪老子。老子見孔子來訪,讓于正房之中,問道:“您來了呀!我聽說您是北方的賢人,您得道了嗎?”孔子說:“我沒有得道?!崩献釉唬骸澳鷱暮翁帉で笾恋溃俊翱鬃诱f:“我求之于術(shù)數(shù),五年而不得道?!崩献訂枺骸澳髞碛謴哪那蟮滥兀俊笨鬃诱f:”我從陰陽而求道,十二年也不得道?!袄献诱f:”說得對。如果道可以奉獻的話,那么所有人都會獻給君主父母;道可以告訴人的話,那么所有人都會告訴兄弟;道可以送給人的話,所有人都會留給子孫。心中不自悟則道不停留,向外不能印證則道不能通行。出于內(nèi)心的領悟,不為外方所承受時,圣人便不告示;由外面進入,而心中不能領受時,圣人便不留存。名器是天下共用的,不可以多取。仁義是先王的旅社,只可以停留一宿而不可以久居,行跡昭彰便多責難。古時的至人,假道于仁,托足于義,以悠游于逍遙的境界,生活在簡略的田地,立身于不施予的園圃。這樣便能逍遙無為,簡略便容易滿足,不施予便不耗費,從前稱之為采真之游。以財富為追求對象的,不能將俸祿讓與他人;以出名為追求對象的,不能將名聲讓與他人;喜歡權(quán)勢的,不會把權(quán)柄交給別人。拿著它便戰(zhàn)栗不安,舍棄它便悲傷,心中一無明見,只關注自己所不停追逐的。從自然的道理看來,這是正在遭受刑戮的人。怨、恩、取、與、諫、教、生、殺,這八種是糾正人的方法,只有順應自然變化而不為物欲所滯塞的人,才能使用它。所以自正的人,才可以正人,如果內(nèi)心認識不到這一點,心靈活動便不能通暢?!?/span>
孔子向老聃宣傳仁義之說,老子回應道:”簸糠進入眼睛里面,天地四方便看起來顛倒了;蚊蠅叮咬皮膚,便通宵不得安眠。仁義毒害騷擾人心,再也沒有比仁義更大的禍害了。先生您如果想讓天下不喪失真樸,可以順著造化而行,總會道德而立。何必急著標舉仁義像敲打大鼓尋找迷失的孩子呢?白鶴不必天天洗才白,烏鴉不必天天染才黑。黑白的本質(zhì),不值得辯論;名譽的頭銜,不值得夸張。泉水干了,魚兒一塊困在陸地之上,用濕氣互相噓吸,用口沫互相濕潤,倒不如在大江大湖里彼此相忘?!?/span>
五、道教祖師
老子在道教中被認為是老君的化身,被尊為道祖,被稱為太清道德天尊。道教將《老子》一書改名為《道德真經(jīng)》,作為宗教的主要經(jīng)典。漢代道教中老子乃是神格僅次于西王母的“太上老君”,孔子率眾弟子拜見老君遂“得道受書”,不復經(jīng)受北酆鬼官之考謫,升入仙界。據(jù)載老子“身長九尺,黃色,鳥喙,隆鼻,秀眉長五寸,耳長七寸”。在很多道觀的三清殿中,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上老君塑像居元始天尊右位,手執(zhí)蒲扇,居住大羅天上太清仙境,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丢q龍傳》載“故老君師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
道教標榜老子與《道德經(jīng)》,乃出于道教本身和三教對抗形勢的需要。因為道教的思想理論淵源“雜而多端”,需要象《道德經(jīng)》中那樣的“道”來加以概括。而老子的長生思想以及傳說中老子的高壽(“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與道教修道成仙之旨又相吻合。加以秦漢以后,老子被尊為圣哲,受人尊敬,漢初又與黃帝并列,合稱“黃老”,地位極高。在三教對抗中,崇奉老子,有助于道教同佛、儒相抗衡。
六、世界影響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寶貴財富。老子思想影響不僅在道家內(nèi)無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響深遠。其影響不僅包括哲學、宗教、政治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美學、倫理學、文藝學、心理學、教育學、邏輯性、修辭學諸學科,而且涉及醫(yī)藥、養(yǎng)生、氣功、軍事、管理、建筑、園藝等眾多領域。據(jù)元朝時的不完全統(tǒng)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余種。
早在十八世紀,西方一些國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種文字版本。到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歐洲共有60多種《道德經(jīng)》譯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jīng)》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專著或?qū)U搯柺馈@献邮俏鞣饺搜壑械臇|方三大圣人之一。雅斯貝爾斯在提出“軸心時期”理論之后,又在《大哲學家》一書中將蘇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穌列為“思想范式的創(chuàng)造者”,并把老子列入“原創(chuàng)性形而上學家”。老子思想早已突破國界,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七、相關爭議
1、姓名字號
英國的漢學家李約瑟博士曾把老子稱之為“朦朧的老子”,這可謂是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因為老子其人,司馬遷在寫《史記》時就已經(jīng)弄不太清楚了。先秦典籍至《莊子》始有言老子,“后世關于老聃之種種演化,皆基于此?!薄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姓李氏,名耳,字聃?!苯癖尽妒酚洝分杏小白植枴钡恼f法。但據(jù)姚鼐《老子章義序》、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王念孫《讀書雜志·史記雜志》、高亨《史記老子傳箋證》考證,這是后人取神仙家書改竄之筆,當刪去?!墩x》引張君相說:“老子者是號,非名。”近代學者多主張老子姓老。但對老氏的來源,說法頗多差異。有學者(比如李慈銘)認為,老子就是老萊子,楚國人。還有人說老子就是老陽子,也有說老子就是伯陽父、太史儋,或說就是彭祖的。甚至有人認為老子有可能是一位女性,或說老子可能是一個以李耳為首的活躍于先秦時代的小型沙門集團。
2、生卒時間
關于老子的生卒年月,史所未詳,老子與孔子孰先孰后,爭議也很大。關于老子的生平事跡,由于史料不足,學術(shù)界存在各種不同的意見。在記載老子生平的史料中,只有司馬遷的《史記·老子傳》最為系統(tǒng)?!妒酚洝份d老子壽長一百六十歲或二百余歲,孔子曾問禮于老聃。 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說:“老子比孔子至多不過大20歲,老子當生于周靈王初年,當西歷前570年左右?!焙髞恚m的這個說法流傳甚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