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欄目:首頁 > 國學(xué)文化 > 論孟老莊 > 正文
國學(xué)文化
  • 《中庸》的安身立命之道
  • 時間:2021-02-02 15:06:12        編輯:xinzheng_b        點擊量:1837次
  •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之一,是一種人生和道德的最高境界和目標。中庸屬于實踐性很強的德性,中不離用,離用則無中庸,所以它又是一種處世之道、政治之道、安身立命之道。中庸做人做事追求平衡、適度、優(yōu)化、不偏不倚,掌握一個“度”字,無過也無不及,恰到好處,收放自如。做事不懂得中庸,會處處受阻;做人不懂得低調(diào),會處處碰壁?!暗驼{(diào)”和“中庸”這兩個詞一直被很多人誤解。其實,低調(diào)不是低人一等,不是一味地忍讓,也不是與世無爭,而是一種超越別人的智慧,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攻伐之術(shù),是一種不爭而獲的謀略。
           中庸不是隨大流,不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也不是圓滑老練,而是一種均衡之術(shù),是一種保守不偏激的態(tài)度,是一種以和為貴的生存智慧。解讀人生哲學(xué),感悟做人智慧 低調(diào)是一種處世態(tài)度,中庸是一種處世哲學(xué),做人要低調(diào),做事要中庸,此為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做人要低調(diào),做事要中庸。中道而行,不偏不倚,持久不變,這就是中庸?!爸杏埂边@兩個字看似質(zhì)樸無奇,卻涵蓋了古人高深的智慧。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爸小笔翘煜碌拇蟊驹?,“和”是天下的普遍規(guī)律。
          《中庸》開篇說:君子的言行常守中庸的道德標準,小人的言行則違反中庸的道德標準。君子之所以能夠常守中庸的道德標準,是因為君子每時每地都守中庸之道。小人之所以違反中庸,是因為小人經(jīng)常肆無忌憚地做事情。所以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同意“水滿則溢,月滿則虧”的哲理。
            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
            解讀:崇尚中庸的人處事不偏不倚,不過不及而平常的道理是天命所定精妙至極。中庸的人,不偏袒任何一邊,不會超過或少于本來的度,只是按照平常的道理行事而已。
            用朱熹所做《中庸章句》的說法,即其師程顥所說的“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朱熹又自注“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是周全,中庸思想強調(diào)的是一種重要做事原則,是從實際出發(fā),從自己所處的境地出發(fā),從日常生活的瑣事出發(fā),實事求是,并見機行事。中庸思想強調(diào)要認清環(huán)境,認清自我,周全考慮,這是做事成功的保證。
            中庸是忍耐,小不忍則亂大謀,凡需要忍耐,只有忍耐才能有大成;人要學(xué)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br /> 朱熹給《中庸》加注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就是不偏激,不要走極端,不要不及,也不要過頭;中就是要我們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度,把握好分寸。
           在當今社會,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關(guān)鍵在于把握好度,做人要低調(diào),做事要中庸。所以為人出世要低調(diào)也要中庸,做人要低調(diào),也要能方能圓,做事要中庸,也要能進能退。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
           解讀:天道就是誠,人道就是追求誠。這就是原天以啟人,盡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與天道相吻合。誠之者,人之道也。人道之誠表明一種人性之善,沒有誠,人們既無法認識和體察天之道,也無法認識和把握人之道。而這種“誠”,最后還是要回歸到為人處世的“善”上,從誠意出發(fā),得到一個善意的結(jié)果,這就是最簡單的中庸。
           鄭玄說:“言誠者天性也,誠之者,學(xué)而誠之者也?!笨追f達說:“此經(jīng)明至誠之道,天之性也。則人當學(xué)其誠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為而誠,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殺信著四時,是天之道。”
           中庸之道的天道與人道合一為兩種類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賢人的天人合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賢人的天人合一是通過學(xué)習(xí)而達到的天人合一。應(yīng)該說,還有凡人的天人合一。
          《中庸》說:“或生而知之,或?qū)W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笨梢哉f,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圣人,學(xué)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賢人,困而知之、勉強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論是圣人、賢人,還是凡人,都能達到至誠、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惟困而不學(xué)者不能致天人合一之境界也。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廢,吾弗能已矣
           解讀:君子依據(jù)中庸之道行事,有的人卻半途而廢,可是我卻不能中途中止。君子遵道而行,方向已對,君子自不缺恒心毅力,半涂而廢,關(guān)乎人之能力也,能力有大有小,何處不是所為,何處不是結(jié)果?自然而已,夫子焉能對此有些許作為?自己做一件合乎道義的事情,能否善始善終善其后?
           一個人做事一定要善始善終,而且還要善其后。學(xué)道必須善始善終,謀事也是如此,同樣也要善始善終;交友一樣還是要善始善終。如果做不到,那就是個無信無行之人。所以“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就是沒有毅力、沒有恒心、沒有責(zé)任心的表現(xiàn)。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恒,就是穩(wěn)定性、連續(xù)性。如果沒有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那我們要成就一番事業(yè)、成就一個人的人格,根本就不可能。天地都要有一個“恒”,更何況我們這些身處在天地之間如此渺小的人呢?
           現(xiàn)在社會上有很多不成功的人,為什么會如此?就是因為他們做事半途而廢,立心無恒,將自己置于很可憐的地位上。如果誰立心有恒,那絕對是一位強者。
          《菜根譚》中有一句“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慮患;處變,當堅百忍以圖成”,其中強調(diào)的就是一個“忍”字,其實也就是這個“恒”。真正的君子、強者,絕不會半途而廢,絕不會輕言放棄,絕不會輕言推卻。這就是大丈夫氣慨!
           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解讀:由于誠懇而明白事理,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誠懇,這是教育的結(jié)果。真誠就會明白事理,能夠明白事理也就能夠做到真誠了。
           論述誠與明的關(guān)系,人能夠明白事理,就可以確定自己內(nèi)心所向的目標,以至去指導(dǎo)自己的行為。由于人天生性善,也可反躬自省,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于心中向善的本性,即真誠。如此看來,真誠與明白事理,互為促進,相輔相成?!白哉\明”是說由真誠而明理?!白悦髡\”是說由明理而真誠。不論是出于天性或是教育的結(jié)果。
           一個人處世立身的原則都應(yīng)是為仁行善,自覺自愿,不為外在力量所促使,做到這樣,人就能達到至真至純,至善至美的境界,不懂可追問,滿意請采納。
           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已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解讀:品德高尚的人,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不這樣做,然后才要求別人不這樣做。不采取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讓別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
           要治國,先齊家,不修身,不可以齊家。從修身到齊家,再到詒理國家,是最自然的事,所以《大學(xué)》里說:“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
           一家之長修身與否,是家人的榜樣,國君的修身,同樣對人民起著表率作用,治國者的舉止最能引起人民的注意,容易上行下效。治國者必須謹言慎行,務(wù)求言行一致,凡是推行的禮樂政令,自己能身體力行,并能慈愛人民、體貼民心、考慮養(yǎng)民教民之道,使人民在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滿足。人民才會心悅誠服接受其禮義教化、信守政令法制。所以對君子而言,自己具備道德修養(yǎng),才能要求別人。否則會適得其反。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解讀:喜好人們所厭惡的,厭惡人們所喜好的,這就叫做違背人的本性,災(zāi)害必定會落到他的身上。
           荀子在《哀公》中說:“傳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币灾鬯扔骶跖c百姓的關(guān)系,把君比做舟,把民比做水,水可載舟達到彼岸,亦可將舟掀翻沉沒??芍^精辟至極。所以說:若為君者為一己的私欲,他的好惡有悖人民的好惡,以至失去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擁護,必將是引禍至身,自取滅亡。
           由此可見,為君者要親賢臣,遠小人,以人民的好惡為好惡,符合人民利益的亊便做,以民為本,此可謂為治國之道。使人人各得其所,以此獲得民心。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解讀:財富可以修飾房屋,使房屋華麗;道德可以修養(yǎng)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心胸寬廣開朗,身體自然安適舒坦,所以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誠實。
           作為君子,一定要有誠意,在意念將發(fā)未發(fā)的瞬間要告誡自己,使意念真實無妄。由于意念是非,必然表現(xiàn)在各種言行上,而意念真誠又是美好道德品質(zhì)的表現(xiàn)。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內(nèi)心毫無愧疚,自然心胸坦然開明,身體舒適健壯全歸于誠意的結(jié)果。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出處
          解讀:對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識就能豐富,知識豐富以后,誠意就能證實,誠意證實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養(yǎng),身心修養(yǎng)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國家就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終推到人要學(xué)習(xí),掌握知識,明白亊理,修身養(yǎng)性,培養(yǎng)道德犄搡。而這段話強調(diào)通過學(xué)習(xí),修養(yǎng)學(xué)問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養(yǎng)的人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chǔ),也是關(guān)鍵。
           這是儒家思想傳統(tǒng)中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以自我完善為基礎(chǔ),通過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幾千年來無數(shù)知識者的最高理想,影響始終不衰。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解讀: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內(nèi)心所懷的念頭不同。君子內(nèi)心所懷的是仁,是禮。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會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尊敬他。
           互敬互愛,相處之道,人與人相處,想要和諧,必須要相互之間的奉獻,愛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愛,尊敬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這些都是相互的,所謂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仁者和有禮者,實際上是兩個不同層次的人,仁者更高一層,能以博大胸襟去愛人,但是有禮者做不到這些,退而求其次,以求對人的尊敬。孔子覺得,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希望要求人們?nèi)廴?,做個仁者,但也看到這個理想的實現(xiàn)太過困難,于是退一步要求人們起碼能做到有禮,能尊重別人。
          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解讀:廣泛地學(xué)習(xí)知識,詳細地詢問事物發(fā)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確地辨別是非,踏實地去實踐。
          “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句出自《中庸》中的名言,常被人們當做勵志格言。博學(xué)、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是我國讀書人的好傳統(tǒng)。
          學(xué)而不通要問,問而有得要思,經(jīng)過思考,可以得出各種結(jié)論,這時就要明辨,不能全盤接受。只有前四條,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學(xué)者,因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把知識放到實踐中去檢驗,那知識永遠是死的。
          學(xué)習(xí)和思考、學(xué)習(xí)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的,正所謂“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你腦子里裝著問題了,想解決問題了,想把問題解決好了,就會去學(xué)習(xí),就會自覺去學(xué)習(xí)。要“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更需要不斷學(xué)習(xí)完善、不斷見賢思齊。
  • 上一篇:富金壁:曾皙之志與仲尼之嘆
  • 下一篇:《道德經(jīng)》中的“一”與“道”是什么關(guān)系

  • 分享到:
  •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網(wǎng)易
  • 百度
  • 大眾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