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多數?。▍^(qū)、市)知分填志愿,高考成績公布后的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就是填報志愿的時間。有的學生心中早有夢想的高校和專業(yè),再依照自己的成績,參考希望求學的城市,較快確定了自己的大學和專業(yè);然而,更多數學生對大學、專業(yè)了解較少,一時之間,只得憑著對大學的一知半解來填,結果有喜有憂。
考生們常常表示大學太多太難選,其實,只要合理定位、充分了解大學,適合您的大學就會“浮”出來。
“識”透,才更易選擇
如今我們處于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和我20世紀90年代選擇大學的時候相比,信息早已不再貧瘠,更多的時候是需要我們在眾說紛紜的浩瀚信息海洋中去偽存真,尋求對大學的客觀認識。但通過咨詢會與考生面對面的接觸,我發(fā)現如今的中學、家長和學生,在如何認識并選擇大學的問題上,與我當時比并沒有太多本質的不同。中學和家長對學生的人生發(fā)展規(guī)劃依然缺乏指導,對大城市和“熱門專業(yè)”依然盲目崇拜,這就導致了近乎完全地以分數來選擇學校,而忽略了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對于大學的選擇,首先應建立在對大學了解的基礎上。我們應注意到,大學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各有風格、優(yōu)勢和特色,學生也各有個性、特長和潛能,大學階段將塑造學生的品格和專業(yè)素養(yǎng)、奠定學生的人生基礎,因此尋求大學和學生的兩相匹配,將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通過互聯(lián)網,我們很容易了解到大學的辦學歷史和發(fā)展歷程、辦學層次和師資力量等信息,這些都是學校辦學水平的外在表現,也是最容易量化的指標。但是,與學生發(fā)展息息相關的還有學校辦學的內在水平,比如在課程設置、個性化學習、雙學位、轉專業(yè)、科研實踐等教育教學管理方面靈活的制度設置,將能給學生提供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優(yōu)良的校風和學風,則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這些學校的“內在水平”“軟實力”可以通過學生的培養(yǎng)質量,學生畢業(yè)時的國內國外深造率如何、就業(yè)去向怎樣,乃至中長期的發(fā)展情況反映出來。而這些,正是選擇院校時可以參考的重要因素。
對于高三學子而言,進入大學主要是進行專業(yè)學習,所以了解學校有哪些優(yōu)勢學科和特色專業(yè)也很關鍵。即使是最有名望的大學,也很難說所有學科的實力都是最強的,反過來,也許某所并不被關注大學的某個專業(yè),由于學校的隸屬關系原因或是在長期的辦學歷史中,自然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做到了“術業(yè)有專攻”。在我們了解大學的過程中,互聯(lián)網是最重要的輔助工具,除了各類官方網站和招生簡章的介紹,家長和老生們的評論也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當然,大學對自身和專業(yè)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包裝和宣傳,甚至言過其實,這就要求我們要有一雙火眼金睛,客觀地去看待和分析所獲得的各類信息。
大學之選,不要“糾結”
“糾結”起來:一是糾結于所選大學是否適合自己,二是糾結于所選大學實力夠不夠、名氣大不大,三是糾結于大學與專業(yè)孰輕孰重。其實,只要以興趣為導引、以未來發(fā)展來定位,就可以把“糾結”拋一邊,做出正確的決定。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英國的教育家懷特海德曾說過:“歸根結蒂,作為學生,你們必須要把學習當作一種享受、一種樂趣”,如果專業(yè)與個人興趣沒有關聯(lián),大學的學習生活只怕將味同嚼蠟。我建議,學生首先應該在中學和家長的指導下,對自己的個性、愛好、特長和天賦有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綜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確立自己未來的職業(yè)理想及人生志向,是從事科學研究,還是經濟管理,抑或是做一位救死扶傷的醫(yī)生?有時候,在人生道路上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方向,相比起來更有可能得到快速發(fā)展的機遇。在此基礎上,充分了解各大學相關學科專業(yè)的發(fā)展情況、培養(yǎng)特色,與職業(yè)的關系和發(fā)展脈絡,以及為考生提供鍛煉專業(yè)能力的平臺有多大等,結合自身的成績水平,對大學的選擇也就呼之欲出了。
至于大學的實力與名氣,沒有統(tǒng)一的評價體系與完全客觀的統(tǒng)計為考生提供參考,但層出不窮的排行榜卻不少。這時,就需要理性地看待和參考大學排名。目前國內大學排名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國外的成熟產品也將中國大學納入了排名體系,但無論是哪類排名,都是要建立一個評價體系,將搜集到的大學各方面數據指標加以量化并賦以權重,在數據真實可靠的前提下,排名的側重點不同,如規(guī)模、人均、投入產出比等等,就會導致排名的結果大相徑庭。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作為一所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學,在各個排行榜上的位置有很大的差別,正是大學排名算法差異性的反映。相比起來,針對某個專業(yè)辦學質量所建立的評價體系,所需的指標相對要純粹一些,同時也避免了各專業(yè)辦學水平不一帶來的干擾,因此專業(yè)排名更具參考意義。
那么,如何參考排名?排名從某個程度上說反映了辦學的聲望,選擇學?;驅I(yè)時參考排名對學生遠期的發(fā)展必然是有利的,但不能唯排名論,古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對某個排名來說,名次相近的大學或專業(yè),之間的排序不一定是客觀的。選擇一個評價體系適合自己的排名,圈定一個名次范圍,在其間仔細挑選學?;驅I(yè)是最合理的做法。
選大學還是選專業(yè)?歸根結底都是追求品牌效益,但是相比起來,專業(yè)的選擇將對日后的發(fā)展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應該是首先要考慮的??偟膩碚f,與其在名校讀一個不喜歡的專業(yè),還不如在一個感興趣的專業(yè)中扎實發(fā)展,但正如我們上面所說的,把選擇的范圍放大一些,相信可以找到一所對你而言聲望與專業(yè)優(yōu)勢能夠達到平衡的大學。那么,是選綜合性大學還是學科優(yōu)勢突出的大學?二者其實并不矛盾,綜合性大學學科門類全,人文氣氛相對要濃厚一些,但也會擁有一定數量的優(yōu)勢學科,而專業(yè)型大學通常學風醇厚,人均資源豐富,作為大學該有的都不會少,因此在二者之間,仍應以專業(yè)為導向進行選擇。
另外,在選擇學校的過程中,對于國人而言,大學所處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到大城市讀書,可以開拓思維,增長見識,機會也會更多一些。但是在信息時代,大城市的優(yōu)勢在迅速減弱,目前查閱文獻資料、聯(lián)系實習機會、投遞簡歷等一系列與學生發(fā)展相關的活動對互聯(lián)網的依賴已經非常深,而隨著交通的發(fā)展,城市之間的距離也在縮短,交流活動更加頻繁,合肥作為一個中部省會城市,乘高鐵到北京、上海、杭州、武漢等周邊城市,時間都在四小時以內,到南京甚至只要五十分鐘。因此,學生在哪里學習并不重要,如果能夠遠離大城市的喧囂,有一張平靜的書桌安心為學,或許可以為未來的人生奠定更加深厚的基礎,歐美許多著名大學如斯坦福和劍橋,都不是在大城市。
大學之選,落腳于“分數”
無論選得多仔細,如果不能達到目標院校的錄取分數,一切都是空談。目前,在全國普遍實行出分填志愿、平行志愿投檔的情況下,歷年錄取分數成了衡量大學好壞的標準,幾乎成為學生和家長填報志愿的唯一參考。高考成績被使用到了極致,似乎什么樣的成績不上對應的學校就是吃虧了。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如果能夠基于我們的人生規(guī)劃,再有梯度地選擇合適的學校,確保能上心儀的專業(yè),就是對分數最合理的使用。
大學對于人生而言,是最關鍵的一步,向左走,還是向右走,決定了我們能夠從大學得到怎樣的精神面貌,怎樣的文化氣息,怎樣的公共情結,以及伴隨一生的印記。認識和選擇大學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我真心地希望廣大的中學生朋友能夠踏入心儀的高等學府,從這里啟航,實現人生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