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欄目:首頁 > 學習園地 > 開國將軍 > 正文
學習園地
  • 開國上將:陳伯鈞
  • 時間:2020-05-18 13:46:22        編輯:李小冉        點擊量:2560次
  • 陳伯鈞(1910-1974)

    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1910年(清·宣統(tǒng)二年)11月26日,陳伯鈞生于四川省達縣(今達川)河市壩村一個農(nóng)民家庭。

    1916年(民國五年),陳伯鈞入本村小學讀書。

    1923年(民國十二年),陳伯鈞考入萬縣省立第四師范學校,曾因參加進步學生運動被開除學籍。

    大革命時期

    1927年(民國十六年)1月,陳伯鈞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黃埔軍校第六期)第1大隊。5月,參加平定夏斗寅叛亂的戰(zhàn)斗,因作戰(zhàn)勇敢在咸寧前線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后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教導團。

    土地革命時期

    1927年(民國十六年)8月,陳伯鈞隨隊準備經(jīng)九江前往南昌參加起義軍,但在九江被張發(fā)奎繳械扣押。后脫逃繼續(xù)趕赴南昌,途中得悉起義軍已轉移,便在高安加入第20軍獨立團,任團部副官、新兵訓練處主任。9月,參加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任工農(nóng)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3團3營6連1排排長。曾被毛澤東選派到袁文才率領的農(nóng)民自衛(wèi)軍,做該部的改造和訓練工作。到井岡山后,任工農(nóng)革命軍教導隊副隊長兼黨支部書記、紅4軍第31團1營1連連長,參加了五斗江、草市坳、龍源口戰(zhàn)斗和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

    1929年(民國十八年)1月,紅4軍主力向贛南出擊后,陳伯鈞奉命堅守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在第三次反"會剿"作戰(zhàn)中,陳伯鈞因腿傷未能突圍,在敵人搜山時被捕。5月,陳伯鈞被營救出獄,任紅4軍駐吉安辦事處代表、紅6軍第1縱隊參謀長。

    1930年(民國十九年)2月,陳伯鈞參加水南戰(zhàn)斗,在追擊逃敵時腿部再次負傷。同年7月,起任紅20軍參謀長、紅3軍第7師師長、紅15軍軍長等職,參加中央蘇區(qū)第一、二、三次反"圍剿"和漳州、南雄水口、樂安宜黃等戰(zhàn)役。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10月,陳伯鈞因支持毛澤東的主張,被執(zhí)行"左"傾路線的中央領導人免去軍長職務,調到瑞金紅軍學校學習。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1月,陳伯鈞起任紅5軍團參謀長、第13師師長,參加中央蘇區(qū)第四、第五次反"圍剿"。同年8月,獲二等紅星獎章。重視總結經(jīng)驗教訓,反對"左"傾教條主義,曾寫作《論運動防御》等文章,強調運動戰(zhàn)的重要性。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10月,陳伯鈞率部從興國出發(fā)參加長征,負責掩護中央縱隊行動。12月,調任紅5軍團參謀長,協(xié)助軍團長董振堂指揮所部執(zhí)行后衛(wèi)任務,多次打退國民黨軍追擊,被譽為"鐵屁股"。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7月,陳伯鈞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后,調任紅四方面軍第9軍參謀長。9月,因反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而被免職,改任紅軍大學主任教員。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2月,張國燾的錯誤被糾正后,陳伯鈞任紅4軍參謀長。期間,曾編寫《步哨動作》、《偵察勤務》等教材。7月,調任紅二方面軍第6軍團(亦稱第6軍)軍團長。10月,率部到達陜北蘇區(qū),與紅一方面軍會師。

    抗日戰(zhàn)爭時期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初期,陳伯鈞任八路軍第120師第359旅旅長,后到中共中央黨校學習。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6月,陳伯鈞調任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12月,任抗大第2分校校長,組織干部、學員前往河北陳莊、神南地區(qū)辦學。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9月,陳伯鈞率抗大學員參加陳莊戰(zhàn)斗。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5月,陳伯鈞回延安學習,參加毛澤東主持的哲學研究會和戰(zhàn)爭研究會,并撰寫《八路軍簡史》、《參謀長工作講授提綱》等。

    1941年(民國三十年)11月起,陳伯鈞任軍事學院副教育長、陜甘寧邊區(qū)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員、第385旅副旅長兼隴東軍分區(qū)副司令員,領導部隊進行反"摩擦"斗爭,開展大生產(chǎn)運動。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8月,陳伯鈞任陜甘寧晉綏聯(lián)防軍副參謀長。

    解放戰(zhàn)爭時期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10月,陳伯鈞率800名干部及戰(zhàn)士、家屬共1300余人赴東北,途中奉命駐留冀熱遼軍區(qū),參加熱河保衛(wèi)戰(zhàn)。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1月,陳伯鈞任北平軍事調處執(zhí)行部熱河執(zhí)行小組中共方面代表。7月,轉赴東北,先后任東北軍政大學教育長、合江軍區(qū)司令員、東北野戰(zhàn)軍上級干部大隊大隊長。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5月,陳伯鈞任東北野戰(zhàn)軍第1前方指揮所(8月改稱第1兵團)副司令員,協(xié)助司令員蕭勁光指揮部隊圍困長春、攻打沈陽、進軍關內(nèi)、威逼平津。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4月,陳伯鈞任第四野戰(zhàn)軍第12兵團第一副司令員兼第45軍軍長,率部參加衡寶、廣西等戰(zhàn)役。

    建國之后

    1950年2月,陳伯鈞兼任湖南軍區(qū)第一副司令員,率部清剿湘西國民黨殘余武裝和土匪。同年12月起,先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訓練部副部長、副教育長兼軍事學術研究部部長、教育長、副院長、代院長,協(xié)助院長劉伯承主持全院工作。

    1957年9月,陳伯鈞任高等軍事學院副院長。

    1962年9月,陳伯鈞任高等軍事學院院長。是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

    1974年2月6日,陳伯鈞在北京病逝,終年64歲。

    主要成就

    井岡山上主攻堅

    在井岡山斗爭時期,陳伯鈞率部追擊國民黨軍譚道源師,殲滅該師過半,繳獲步槍2000余支,機槍46挺;反擊國民黨軍公秉藩師時,巧妙運用戰(zhàn)術,抄小路預先設伏,將公秉藩師全部繳械。

    湘江戰(zhàn)役擔后衛(wèi)

    1934年10月18日,陳伯鈞率部開始長征,指揮十三師為紅一方面軍全軍后衛(wèi),掩護紅軍部隊先后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抵達湘江前,親率十三師在國民黨軍夾擊中打了一整天阻擊戰(zhàn),終于掩護整個方面軍渡過湘江。陳伯鈞也因此在紅軍高級將領中獲得了"鐵屁股"的美譽。

    戎馬倥傯記日記

    在戎馬倥傯的戰(zhàn)爭歲月中,無論是作戰(zhàn)間隙,還是行軍路上,陳伯鈞始終保持記日記的習慣,從1933年起至1950年,記下了4000多篇日記,以一個革命戰(zhàn)爭參與者的視角,從一個側面大跨度地記載了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進程和人民軍隊的戰(zhàn)斗足跡,涉及1933年的反"圍剿"斗爭、二萬五千里長征、與張國燾分裂路線面對面的斗爭,以及遼沈戰(zhàn)役、平津戰(zhàn)役、湘西剿匪等眾多重大的歷史事件,被學術界評價為在黨史、軍史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主要著作

    教材

    編寫《步哨動作》、《偵察勤務》等教材。

    著作

    撰寫《八路軍簡史》、《參謀長工作講授提綱》等。

    文章

    《論運動防御》

    《游擊戰(zhàn)術中的襲擊與埋伏》(1937年,發(fā)表于《解放》雜志)

    《毛委員率領我們上井岡山》(1957年,發(fā)表于《紅旗飄飄》)

    書籍

    《學習毛澤東同志的軍事思想》(1960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日記

    《陳伯鈞日記》(1987年9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陳伯鈞日記·文選》(2002年6月,中國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出版)

    《春雨》

    所獲榮譽

    1955年,陳伯鈞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 上一篇:開國上將:陳士榘(jǔ)
  • 下一篇:開國上將:鐘期光

  • 分享到:
  •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中國教育部
  • 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
  •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wǎng)
  • 濟南市教育招生考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