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克明。華龍網(wǎng)發(fā)(紅巖聯(lián)線供圖)
華龍網(wǎng)-新重慶客戶端8月11日9時30分訊(記者 趙紫東)他是紅五軍政治部主任,在長征中,他同張國燾的“左”傾錯誤路線進行堅決斗爭,三過草地,兩翻雪山。在高臺戰(zhàn)斗中,他率部與超過自己七倍的敵人頑強作戰(zhàn)。在浴血奮戰(zhàn)7天7夜后,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他就是楊克明。
創(chuàng)建川東游擊根據(jù)地
楊克明,1905年出生于四川省涪陵縣(今屬重慶市長壽區(qū))。早在學生時代,他便從事愛國學生運動。1925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9年受中共四川省委軍委派遣,在涪陵、豐都、石柱等縣組織農(nóng)民暴動,開展武裝斗爭。1930年4月,他參加四川紅軍第二路游擊隊的組建工作,先后擔任游擊隊副隊長、中隊長。1932年夏,楊克明任中共梁達中心縣委書記,領導達縣、宣漢、萬源、開江、城口、梁山(今重慶梁平)等縣地下黨斗爭。與時任中共梁達中心縣委執(zhí)委、中共川東軍委書記、川東游擊軍總指揮的王維舟緊密配合,發(fā)動黨組織和群眾全力支援川東游擊軍的斗爭,擴大革命武裝,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了川東游擊根據(jù)地,為紅四方面軍入川建立川陜革命根據(jù)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線出擊殲敵8個團
1932年底,紅四方面軍進軍川北。楊克明、王維舟領導川東游擊軍迅速動員一切力量,鞏固和擴大川東游擊軍,配合紅四方面軍,擴大革命根據(jù)地,爭取與主力紅軍會合。
1933年秋,川東游擊軍為配合紅四方面軍發(fā)起的宣(漢)達(縣)戰(zhàn)役,分3條戰(zhàn)線截擊敵人,與紅四方面軍配合作戰(zhàn),前后夾擊,于10月31日全線告捷,整個戰(zhàn)役殲敵8個團,繳獲武器1000余件。隨著宣達戰(zhàn)役的結束,川東游擊軍發(fā)展到近萬人,成為發(fā)展和鞏固川陜蘇區(qū)的一支重要力量,實現(xiàn)了與主力紅軍勝利會師,使川陜革命根據(jù)地與川東游擊根據(jù)地連成了一片。
三過草地兩翻雪山
1933年11月,川東游擊軍正式改編為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三軍,楊克明任政委。他深入宣漢、達縣等地,動員群眾參加紅軍,同時為加強部隊政治思想工作,提高部隊戰(zhàn)斗力,粉碎敵人對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的“六路圍攻”,做了大量艱苦的工作。
1934年后,他任紅四方面軍補充師政委、獨立師師長,參加紅四方面軍長征。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后,楊克明所在部隊編為左路軍。1936年1月,紅三十三軍與紅五軍團合編組成紅五軍,董振堂任軍長,楊克明任政治部主任。在長征途中,他同張國燾的“左”傾錯誤路線進行堅決斗爭,三過草地,兩翻雪山,勝利地走完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浴血奮戰(zhàn)7天7夜后壯烈犧牲
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后,1936年10月下旬,紅五軍等部隊奉命西渡黃河,組成西路軍,并成立西路軍軍政委員會。楊克明任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委員、第五軍政治部主任,與董振堂等率領部隊轉戰(zhàn)河西走廊,與國民黨西北軍閥進行了英勇艱苦的斗爭。
1937年1月20日,在高臺戰(zhàn)斗中,紅五軍主力與超過自己六七倍的敵人頑強作戰(zhàn),敵人以優(yōu)勢兵力輪番猛攻高臺城。在彈藥無援、兵員無補的情況下,楊克明與董振堂等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率領部隊浴血奮戰(zhàn)7天7夜,堅守高臺。終因寡不敵眾,楊克明壯烈犧牲,時年31歲。
1957年,高臺烈士陵園落成。朱德總司令親筆題寫了“烈士陵園”4個大字,徐向前元帥寫下“西路軍犧牲的烈士們永垂千古”的題詞,郭沫若題寫了“浩氣長存”的橫匾?!皯已鄢菢求@世換,高臺為你著榮光?!边@是葉劍英元帥在題為《高臺》的詩篇中贊頌楊克明烈士的詩句。在紀念碑南北兩側,則分別建有楊克明、董振堂紀念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