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欄目:首頁 > 學習園地 > 文韜武略 > 正文
學習園地
  • 1948年12月25日新華社發(fā)布43名國民黨戰(zhàn)犯名單
  • 時間:2021-11-07 13:00:20        編輯:陳心正        點擊量:17510次
  • 簡介

    1948年12月25日新華社發(fā)布43名國民黨戰(zhàn)犯名單:蔣介石、李宗仁、陳誠、白崇禧、何應欽、顧祝同、陳果夫、陳立夫、孔祥熙、宋子文、張群、翁文灝、孫科、吳鐵城、王云五、戴季陶、吳鼎昌、熊式輝、張厲生、朱家驊、王世杰、顧維鈞、宋美齡、吳國楨、劉峙、程潛、薛岳、衛(wèi)立煌、余漢謀、胡宗南、傅作義、閻錫山、周至柔、王叔銘、桂永清、杜聿明、湯恩伯、孫立人、馬鴻逵、馬步芳、陶希圣、曾琦、張君勱。

    1948年12月25日,新華社發(fā)布了43名GMD戰(zhàn)犯的名單,這一名單基本上囊括了當時GMD政府黨政軍大員,半個世紀過去了,塵埃落定,從第一個死去的戴季陶,到最后一個離世的宋美齡,這43名戰(zhàn)犯的人生發(fā)生了哪些變化他們的最終結局是怎樣的呢?

    第一號戰(zhàn)犯:蔣介石:懸棺待葬

    蔣介石1887~197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1949年,蔣介石逃至臺灣。當時在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惶惶不可終日。1950年,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使GMD政權有了自保的機會,蔣一面支持美國的侵朝戰(zhàn)爭,一面在島內開始一系列的經(jīng)濟改革及建設,為60年代的經(jīng)濟起飛奠定了基礎。1972年,蔣因感冒并發(fā)肺炎,又發(fā)生車禍,致一蹶不振,1974年復因流感引起肺炎,終于在次年4月5日清明節(jié)一命歸西。遵其遺愿,“靈柩暫厝于慈湖,俟來日奉安于南京紫金山”。這一愿望,如果還是意在“反攻大陸”,已是絕無可能,但如是移葬大陸,中共方面已經(jīng)明確表示:“悉聽尊便。”

    第二號戰(zhàn)犯:李宗仁:葉落歸根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鄰,廣西桂林人。1949年1月,曾任中華民國代總統(tǒng)。大陸解放后,他不愿去臺灣,前往美國。被臺灣當局罷免“代總統(tǒng)”職務。隨后在美居住長達十幾年。晚年,受中國GCD“愛國不分先后”政策的感召,他沖破重重阻礙,冒著生命危險,于1965年7月間偕夫人郭德潔女士毅然從美國回到祖國大陸,消息傳出,轟動世界。李宗仁返回大陸后,受到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親切接見,在生活上得到周全安置?!拔幕蟾锩睍r,受周恩來總理保護,未受沖擊。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在北京逝世,終年78歲。

    第三號戰(zhàn)犯:陳誠:主政臺灣

    陳誠1898~1965,浙江青田人。字辭修,號石叟。曾任GMD政府國防部參謀總長等職,去臺后,任GMD臺灣省政府主席、臺灣警備總司令、“行政院”院長、GMD副總裁等職。忠實執(zhí)行蔣介石的決定,對臺灣經(jīng)濟發(fā)展也做出了貢獻。同時他堅決反對美國制造“兩個中國”。1965年3月5日,陳誠因感冒并發(fā)肺支氣管炎在臺北停止了呼吸。

    第四號戰(zhàn)犯:白崇禧:獨死公館

    白崇禧1893~1966,廣西桂林人,字健生,回族。曾任GMD政府國防部部長、華中“剿總”總司令等職。白崇禧作為桂系首領,既為蔣介石的反革命政策出過力,又屢次參與逼宮,為蔣不容。去臺后,蔣一直想置他于死地,但當時同屬桂系的李宗仁尚在海外,蔣介石還要利用白來牽制李,所以沒有下手,但將其列為頭號政治敏感人物,派保密局對他進行監(jiān)視。后蔣獲悉:白企圖發(fā)展客家組織,再造勢力。遂令毛人鳳籌劃暗殺,但白因副官救助幸免于難,從此深居簡出。李宗仁回大陸后,白崇禧的利用價值已失。時白妻病逝,他的心靈受到重大創(chuàng)傷,遂終日尋歡作樂。特務機關在知其常買補藥后,便暗中命令醫(yī)生給其下重劑量。白服藥后,產(chǎn)生了返老還青春之錯感,與護士張小姐熱戀,于1966年12月2日被發(fā)現(xiàn)氣絕身亡。

    第五號戰(zhàn)犯:何應欽:失權有寵

    何應欽1890~1987,生于貴州興義,字敬之。曾任GMD陸軍總司令和行政院國防部長、行政院長。去臺后,曾出任蔣介石“總統(tǒng)府”的戰(zhàn)略顧問委員會計劃主席。何應欽原是蔣介石的寵臣,但因其曾偏袒桂系,尤其是在西安事變發(fā)生后,意圖主持武力進攻西安,欲在討伐中置蔣于死地,自己取而代之,而逐漸大權旁落,但仍保持相當?shù)匚?。去臺后,開始深居簡出,不聞政事,“閉門思過”。于1987年10月20日死于臺北,時年98歲。

    第六號戰(zhàn)犯:顧祝同:心思誰知

    顧祝同1893~1987,字墨山,江蘇漣水人。曾任GMD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西南行政長官。去臺后,任代“國防部長”等職。由于對蔣介石忠貞不貳,顧祝同一生官運不衰,在臺灣被圈定為替蔣經(jīng)國保駕護航的“輔國大臣”,曾多次提拔、指導蔣經(jīng)國。他晚年身體很好,散步養(yǎng)花,生活規(guī)律。1973年5月,82歲的顧祝同還與何應欽一起,興致勃勃地訪問了金門與澎湖諸島。他在參觀金門炮臺時,手舉高倍望遠鏡,對著大陸方向,凝視了足有十幾分鐘,方才還談笑風生的顧祝同,一下子變得沉默寡言。1987年1月17日,顧祝同在臺北病逝,終年95歲。

    第七號戰(zhàn)犯:陳果夫:潦倒而死

    陳果夫1892~1951,浙江吳興人。原名祖燾,字果夫。曾與其弟陳立夫一起把持GMD黨務,組織CC系,長期與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同為官僚資產(chǎn)階級的代表,合稱四大家族。去臺后,蔣介石為了改組GMD,并給蔣經(jīng)國掃清政治道路,“二陳”即被開刀,重權盡失。陳果夫久有肺病,又歷來清廉,在陳立夫去美國后,家庭經(jīng)濟發(fā)生危機,無錢治療加重的肺結核,導致病情難于控制。后雖得蔣介石特批5000銀元接濟,但已對病情無濟于事。于1951年8月28日死去,終年只有60歲。陳果夫生前,曾希望死后能回到故鄉(xiāng)浙江吳興。他寫過一首《故鄉(xiāng)》詩,字里行間寄托著他濃濃的鄉(xiāng)情。

    第八號戰(zhàn)犯:陳立夫:期盼統(tǒng)一

    陳立夫1900~2001,浙江吳興人。曾任GMD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央政治委員會秘書長,與其兄陳果夫同為CC系的首領。1949年12月去臺灣,1950年,蔣介石“改造”GMD,整肅CC系,陳知大勢已去,寫信給蔣請求出國,離開了臺灣,在美國辦了一個小型養(yǎng)雞場。與其妻過起了清苦恬淡的田園生活。1967年,陳立夫偕夫人返臺定居,但除讀書自娛,就是推動中醫(yī)之學,不過問政治。晚年陳立夫積極提倡“中國文化統(tǒng)一中國”,并提出對大陸經(jīng)援方案,期望為統(tǒng)一事業(yè)做出貢獻,被評為“反共老人要做聯(lián)共先鋒”,曾震動臺灣朝野。2001年2月8日,新華社發(fā)布新聞:“陳立夫先生今晚在臺中病逝,享年101歲?!?

    第九號戰(zhàn)犯:孔祥熙:客死異域

    孔祥熙1880~1967,GMD四大家族代表之一,山西省太谷縣人。曾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行政院院長、中央銀行總裁、中國銀行總裁等職。1948年赴美為GMD政權尋求貸款,隨即定居美國。在美國,孔祥熙貌似當寓公,實則替蔣介石做著暗中牽線的角色,被美國人稱為“院外援華集團的神經(jīng)中樞”。1960年10月,美國進行總統(tǒng)大選,孔祥熙受GMD當局指使,暗中向尼克松提供競選費用的內幕曝光。1967年8月15日,孔祥熙死于紐約一家醫(yī)院,時年87歲?!都~約時報》引述他的一位前下屬所說:“他是一個精打細算的人,但他不是具有政治家風度的理財家?!?月3日,臺北舉行了孔祥熙追悼會,蔣介石親撰《孔庸之先生事略》,對孔給予了很高評價。

    第十號戰(zhàn)犯:宋子文:因噎而亡

    宋子文1894~1971,原籍廣東文昌。曾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外交部長、行政院長等職。1949年,宋先赴法國,后定居美國。雖作為皇親國戚,但蔣宋并不始終和善,宋在美國越來越具有獨立性,一直在建設自己的獨立王國,結識并在經(jīng)濟上照顧著各種勢力的人物,還曾被指從加拿大向中國內地走私槍支,這一切引起了GMD當局的不滿與警覺,但也對他無可奈何。1963年,宋曾接受蔣介石邀請,訪問臺灣。蔣仍指望借助宋對華盛頓施展影響,但無果。1971年4月24日晚,在美國舊金山的一個小型宴會上,傳出一條消息:前GMD政要宋子文,因誤吞雞骨被鯁死,終年77歲。

    第十一號戰(zhàn)犯張群:百歲老人

    張群1889~1991,號岳軍。四川華陽人。曾任GMD中央黨部秘書長、行政院院長等職。1949年去臺灣,任“總統(tǒng)府”資政、“總統(tǒng)府”秘書長等職。因他與日本關系密切,奉蔣之命,頻繁往來臺北、東京之間,廣泛結交日本朝野上層右派,鼓吹“臺日全面合作,共同積極反共”。但歷史潮流不可阻擋,1971年7月,張群最后一次訪日,試圖阻止中日建交,以失敗告終。晚年的張群閑來無事,便著書立說,談修養(yǎng),說喝酒,論愛情,并宣稱:“人生七十才開始,六十幾歲還在搖籃中?!边€與張學良、張大千、王新衡一起輪流做東,參加“三張一王轉轉會”。1991年12月14日,張群在臺北病逝,終年102歲。

    第十二號戰(zhàn)犯翁文灝:回歸大陸

    翁文灝1889~1971,字詠霓,浙江鄞縣人。曾任GMD行政院副院長、院長,總統(tǒng)府秘書長等職。1951年回國。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二屆、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等職。翁文灝原是一位愛國地質學家,因感于蔣介石知遇之恩而步入政壇,成為蔣的高級幕僚,直至行政院長之職。在他對GMD徹底失望后,決定“棄暗投明”。1951年,他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成為第一位海外歸來的GMD高級人士。1971年1月27日,翁文灝懷著對國家和民族前途的憂患離開了人世。

    第十三號戰(zhàn)犯孫科:虎父犬子

    孫科1891~1973,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字哲生。孫中山之子。曾任考試、行政、立法院院長等職。1949年去美國,以種菜為生。1964年由美國至臺灣,任“總統(tǒng)府”高級咨議、考試院院長,但只是木雕泥塑偶像。他一生節(jié)儉清廉,在這點上沒有給自己的先父留下污點。1973年9月20日,孫科在臺北逝世。舉行葬禮之時,宋美齡出面瞻仰其遺容,亦算是對孫家的一個交待和禮遇。

    第十四號戰(zhàn)犯吳鐵城:晚年受辱

    吳鐵城1888~1953,原籍廣東香山,生于江西九江。曾任上海市長兼淞滬警備司令、GMD中央海外部部長、GMD中央秘書長等職。1949年底,吳鐵城逃到香港,后到臺灣,次年3月,蔣介石復任“總統(tǒng)”,吳被任命為“總統(tǒng)府”資政。1953年,吳因好友王世杰撤職查辦之事,自恃勞苦功高,與蔣當面頂撞,蔣原就對吳曾支持李宗仁懷恨在心,故當面責罵,并將其趕出了大門。吳年近古稀,受此“大辱”,當夜連服安眠藥長眠不起。

    第十五號戰(zhàn)犯王云五:在商言利

    王云五1888~1979,廣東中山縣人。曾任國民政府經(jīng)濟部長、財政部長等職。到臺后,先后擔任考試院、行政院副院長等職。后淡出政壇,將精力投入其熱衷的文化事業(yè)。曾被聘為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專職教授,培養(yǎng)了眾多研究生和博士生,在臺灣有“博士之父”的譽稱。但他本人既無什么學歷,也無文憑。后于1969年獲韓國建國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了卻其一大缺憾。1979年8月14日,病逝于臺北,終年92歲。

    第十六號戰(zhàn)犯戴季陶:油盡燈枯

    戴季陶1890~1949,名傳賢,字季陶,號天仇。原籍浙江吳興,生于四川廣漢。曾任GMD中執(zhí)委常委兼宣傳部長、國民政府委員和考試院院長、國史館館長。是GMD內反共理論權威,被稱為:“反共最早,決心最大,辦法最徹底。”隨著GMD統(tǒng)治的崩潰,戴季陶也同蔣家王朝一樣,最終避免不了被歷史拋棄的命運。1949年2月11日,曾嘲笑陳布雷自殺行為的戴季陶,在廣州面對窗外連日大作的風雨,大生悲慟凄慘之感,吞食了大量安眠藥,匆匆在他鄉(xiāng)結束了生命,他是43人中第一個死去的人,距名單公布不到2個月。

    第十七號戰(zhàn)犯吳鼎昌:病死香港

    吳鼎昌1884~1950,原籍浙江吳興,生于四川綏定,字達鈴。曾主持《大公報》,任社長,后投*蔣介石,從此搖身變?yōu)镚MD的鷹犬,使《大公報》的立場從“不黨、不賣、不私、不盲”變成為GMD張目,鼓吹反共的工具。后任總統(tǒng)府秘書長,成為蔣介石的高級幕僚。他曾出主意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結果弄巧成拙。1950年8月23日病逝于香港,享年67歲。

    第十八號戰(zhàn)犯熊式輝:一介草民

    熊式輝1893~1974,江西安義人。字天翼。曾任淞滬警備司令、江浙皖三省“剿匪”總指揮、江西省政府主席等職??谷諔?zhàn)爭勝利后,熊式輝受命負責“接收”東北,敗于解放軍,他本人也從此失寵于蔣介石,退任虛職。GMD逃離大陸時,熊式輝由于蔣對他的冷落而舉家遷往香港。l954年7月,熊式輝到臺灣,但不為陳誠所容,連蔣介石的面也未能見上。最終完全淪落成一介草民,后又遷回香港。1974年1月21日病故,終年81歲。

    第十九號戰(zhàn)犯張厲生:終遭遺棄

    張厲生1900~1971,字少武。河北樂亭人。曾任GMD中央執(zhí)行委員、中央組織部長、行政院秘書長、內政部長等職。1949年去臺灣后,歷任行政院副院長、GMD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秘書長、駐日“大使”等職。在臺期間,他與陳誠配合,共同經(jīng)營臺灣,政績突出,一度深得蔣介石垂青。不久,出任“駐日本國大使”。在日本與臺灣關系疏遠后,蔣歸咎于張厲生“工作不力”,從此不再任用。他不禁心情黯淡,身體也每況愈下。張厲生雖多年官高位顯,但清廉自律,一心于“黨國事業(yè)”,最終晚景凄涼。1971年4月21日,病逝于臺北家中,享年72歲。

    第二十號戰(zhàn)犯朱家驊:苦守學術

    朱家驊1893~1963,字騮先,浙江吳興人。歷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交通部長、浙江省主席,1940年任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長。去臺灣前,時任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長與教育部長的朱家驊負責將故宮、中央博物院的文物及書籍運往臺灣,為中央研究院遷臺做準備,同時收容國內各地有名望的教授,成為中央研究院在臺發(fā)展的基礎。他為在臺重振中央研究院煞費苦心,最后卻于1957年不得不黯然告退,讓位于對中央研究院無尺寸之功、由蔣介石圈定的王世杰。1963年1月2日,朱家驊在臺北病逝,終年71歲。蔣介石親臨吊唁,特贈“愴懷勛碩”挽額。

    第二十一號戰(zhàn)犯

    王世杰:凄然北望

    王世杰1891~1981,湖北崇陽人,字雪艇。曾任武漢大學校長、GMD中宣部長、外交部長等職,在臺灣曾任“總統(tǒng)府”秘書長,“中央”評議委員,“總統(tǒng)府”資政研究院院長等職。去臺后不久,多次批評政治黑暗,特務橫行及蔣氏父子專制統(tǒng)治的王世杰因涉及“吳國楨案”被革職查辦。6年后復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晚年的王世杰經(jīng)常獨坐在花園中低吟蘇東坡的《西江月》:“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彼监l(xiāng)之情溢于言表。1981年4月,王世杰病亡于臺北,享年90歲。

    第二十二號戰(zhàn)犯

    顧維鈞:外交奇才

    顧維鈞1888~1985,字少川,江蘇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在任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成員期間,為爭取山東問題的解決,代表中國據(jù)理直言,贏得了極高的聲望。曾任中國出席華盛頓會議代表,國民政府駐法國、英國、美國等國大使,參加起草聯(lián)合國憲章,并代表中國在聯(lián)合國憲章上簽字。GMD逃臺后,曾任海牙國際法庭法官、國際法院副院長、臺灣GMD當局“總統(tǒng)府”資政等職。退休后定居美國。晚年的顧維鈞身居美國幾十年,但始終未入美國籍,并對祖國的和平統(tǒng)一抱有堅定而執(zhí)著的信念。1985年11月,即將迎來97歲華誕的顧維鈞仙逝于紐約寓所之中。

    第二十三號戰(zhàn)犯

    宋美齡:世紀老人

    宋美齡1897~2003,原籍廣東文昌,生于上海。1927年12月與蔣介石結婚,任蔣介石的秘書與英文翻譯。1936年西安事變后,赴西安談判,為事件的和平解決與隨后的國共合作抗日起到了不可小視的作用,也大大增強了她在GMD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增加了蔣介石對她的信任和倚重,此后多次赴美為蔣爭取援助。到臺灣后,由于蔣介石有意扶持蔣經(jīng)國,其“第一夫人”的位置日益禮儀化。蔣介石去世后,宋美齡逐漸淡出臺灣政壇,赴美長期休養(yǎng)。晚年仍關注著臺灣的政局,反對臺獨。2003年10月23日,這個跨越了三個世紀的中國著名女性在美國紐約逝世,終年106歲,她也是43人中最后一位離去的人。

    第二十四號戰(zhàn)犯

    吳國楨:書生本色

    吳國楨1903~1984,湖北建始人,字峙之。曾任重慶市市長、GMD中宣部部長、上海市市長等職。去臺后任“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曾得到蔣介石歡心,但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響的吳國楨,不滿GMD一黨專制,反對蔣氏父子“家天下”,于1953年離臺赴美。后因被臺灣當局指控卷入“王世杰案”,與臺灣蔣介石政權隔海對罵,公開指責GMD的專制統(tǒng)治。1954年被開除GMD黨籍并解除一切職務,1984年6月6日在美病逝。

    第二十五號戰(zhàn)犯

    劉峙:嗟來之食

    劉峙1892~1971,江西吉安人,字經(jīng)扶,曾任河南省主席、第五戰(zhàn)區(qū)司令、鄭州綏靖公署主任、“總統(tǒng)府”戰(zhàn)略顧問。1949年,逃往香港,但在九龍遭土匪搶劫,竟落到了無以為生的地步。而此時臺灣當局又以他滯港久未歸隊,取消其戰(zhàn)略顧問資格。當年10月,劉峙被迫流落印尼,以教書糊口。1953年10月,由何應欽、顧祝同等人說情,臺灣方面終于給劉峙出了一張“入臺證”?;氐脚_灣的劉峙于次年被委任以“總統(tǒng)府國策顧問”等虛職,他在臺中的寓所深居簡出,過起了現(xiàn)代隱士的生活。l971年1月15日,劉峙在臺中病逝,終年79歲。

    第二十六號戰(zhàn)犯

    程潛:禮遇有加

    程潛1882~1968,湖南醴陵人,字頌云。曾任武漢行轅主任、GMD長沙綏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1949年8月在長沙宣布起義,使湖南全省和平解放。解放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湖南省省長、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中央政府和毛澤東對這位愛國將領、人民的功臣禮遇有加,1952年秋天,毛澤東邀請他到中南海劃船游覽,曾親自為年已古稀的程潛操舟。1968年4月9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歲。

    第二十七號戰(zhàn)犯

    薛岳:馮婦難當

    薛岳1896~1998,字伯陵,廣東樂昌人。抗日戰(zhàn)爭中曾指揮三次長沙會戰(zhàn),取得巨大戰(zhàn)績。后曾任徐州綏靖公署主任、南京政府參軍長、廣東省政府主席。1949年底,任海南防衛(wèi)總司令,防守海南失敗。到臺后,任“總統(tǒng)府”戰(zhàn)略顧問等虛職。長期賦閑家中,未得蔣氏父子的重用。到了l990年2月,臺灣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第八次會議,選舉正、副“總統(tǒng)”。當局出于安撫和拉攏資深及軍系“國大”代表的考慮,居然推出96歲的薛岳主持開幕典禮。結果民進黨代表大鬧會場,進行抵制,弄得薛岳好不尷尬。1998年5月,在臺灣病逝,終年102歲。

    第二十八號戰(zhàn)犯

    衛(wèi)立煌:北上回歸

    衛(wèi)立煌1897~1960,安徽合肥人。曾擔任孫中山衛(wèi)士,后追隨蔣介石,解放戰(zhàn)爭期間任東北“剿匪”總司令,東北戰(zhàn)局失利,被蔣撤職查辦,軟禁于南京。李宗仁任代總統(tǒng)后,衛(wèi)化裝出逃上海,再乘船到香港,開始隱居生活,但仍受到GMD特務的威脅,當他獲知自己名列中共宣布的戰(zhàn)犯名單時,長嘆道:“我有救了?選”與蔣貌合神離,可見一斑。1955年3月15日,衛(wèi)立煌秘密回到了祖國大陸,利用自己的影響為爭取GMD人士回國和臺灣和平解放,祖國統(tǒng)一,盡心盡力。衛(wèi)立煌早年從軍,曾兩次因墜馬而導致腦震蕩,使健康受損。1960年1月17日,病逝于北京,終年63歲。

    第二十九號戰(zhàn)犯

    余漢謀:種菜賭棋

    余漢謀1896~1981,廣東高要人,字幄奇。曾任陸軍總司令、華南軍政長官。解放后,從海南島退往臺灣,被晉升為陸軍一級上將,任“總統(tǒng)府”戰(zhàn)略顧問、GMD中央評議委員,但是有名無實。長期閑居臺北北投郊區(qū)的家中,過著“種菜未容終老去,賭棋時約故人來”的悠閑生活。晚年空虛無聊,便皈依基督,成為虔誠的信徒,昔日指揮千軍萬馬的氣度早已蕩然無存。1981年12月17日去世,終年85歲。

    第三十號戰(zhàn)犯

    胡宗南:死非其所

    胡宗南1896~1962,浙江鎮(zhèn)海人,原名琴齋,字壽山。曾任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西北軍事實權,被稱為“西北王”。1947年曾率部進犯陜甘邊區(qū),受到人民解放軍痛擊。解放戰(zhàn)爭后期率部撤往西南,逃到臺灣后,胡被任命為“江浙人民反共救國軍”總指揮兼“浙江省政府主席”,又被調任澎湖防守司令等職,旋任“總統(tǒng)府”戰(zhàn)略顧問、“研究員”等職,從此完全失去往日“西北王”的威風。1962年2月14日,因心臟病突發(fā)病逝。

    第三十一號戰(zhàn)犯

    傅作義:和平起義

    傅作義1895~1974,山西榮河人,字宜生。傅作義在北伐戰(zhàn)爭期間以守涿州而聞名,抗日戰(zhàn)爭期間,指揮過懷柔三役、綏遠戰(zhàn)役和光復五原的戰(zhàn)役,都取得巨大勝利。傅作義因此成為民族英雄,并有“常勝將軍”之稱。1949年1月,傅作義率部起義,北平和平解放。建國后任水利部部長。傅作義長期心系祖國統(tǒng)一,臨終還留下一篇對臺講話,盼望臺灣能通過和平統(tǒng)一的方式回到祖國的懷抱。1974年4月19日,傅作義將軍因病離開了人世,終年79歲。

    第三十二號戰(zhàn)犯

    閻錫山:離土而死

    閻錫山1883~l960,山西五臺人,字百川。辛亥革命后任山西都督,從此長期踞晉自保,投*蔣介石后任GMD第三集團軍總司令、海陸空軍副總司令兼山西省政府主席等職。1949年3月逃出太原。南京解放后,曾在廣州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去臺灣后,任“國防部”部長、“總統(tǒng)府”資政等職,實際被蔣介石剝奪了實權,只存虛名,而在名義上蔣卻給予閻錫山“苦心孤詣,撐持危局”的評價。1960年5月21日,閻錫山在臺北病逝,終年77歲。

    第三十三號戰(zhàn)犯

    周至柔:仍受重用

    周至柔1896~1986,浙江臨海人,原名百福。原為陸軍將領,后受宋美齡賞識,負責創(chuàng)建中國空軍,并在抗戰(zhàn)中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周也因此一直升至空軍司令之職。去臺后,任GMD中央常委、臺灣省主席兼綏靖公署主任、“總統(tǒng)府”侍從室主任等職。其間政績突出,得到蔣介石的信任與重用。周至柔侍母甚孝,其母直到93歲高齡才去世。周還披麻帶孝,甚為悲哀,這點頗得世人好評。1986年8月29日,周至柔因心臟病發(fā)作病逝,享年90歲。

    第三十四號戰(zhàn)犯

    王叔銘:鐘情梨園

    王叔銘1904~1998,原名王勛。早年曾加入中國GCD,曾赴蘇聯(lián)空軍航校學習,回國后投*蔣介石,是GMD空軍創(chuàng)始時期的重要人物。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空軍副總司令。去臺后,活躍于軍政兩界,先后任空軍總司令、參謀總長、GMD中央委員等職。王為人倔強*險,火氣大,善耍手腕,有“王老虎”之稱。他愛好廣泛,最喜歡跳舞,常由親信駕車尋找舞伴。尤其愛好京劇,公務之暇常參與唱和,并創(chuàng)立大鵬劇校,訓練京劇人才,組建劇隊。

    第三十五號戰(zhàn)犯

    桂永清:短命總長

    桂永清1900~1954,字率真,江西貴溪人。在黃埔軍校時深得何應欽器重。留學德國學習軍事,回國后得到蔣介石重用,任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總隊長,率教導總隊參加“八一三”上??箲?zhàn),傷亡重大。后被派往英國開展軍事外交??箲?zhàn)勝利后,被任命為海軍總司令。解放戰(zhàn)爭中,“重慶艦”等幾十艘軍艦起義或投降解放軍,使GMDGMD海軍損失巨大,桂永清因此受到“彈劾”。去臺后,辭去海軍總司令職,任“總統(tǒng)府”參軍長。1954年,升任參謀總長。但上任不足兩個月,便因病身亡。

    第三十六號戰(zhàn)犯

    杜聿明:立地成佛

    杜聿明1905~1981,陜西米脂人,又名光亭。曾參加北伐戰(zhàn)爭。1942年任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副司令,赴緬甸與日軍作戰(zhàn)??箲?zhàn)勝利后,任東北保安司令等職。1949年1月被解放軍俘虜,成為階下囚。1959年,人民政府宣布將他特赦。后任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xié)委員和常委、全國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晚年的杜聿明十分關心祖國統(tǒng)一,曾多次發(fā)表文章,寄語在臺師友共同為統(tǒng)一大業(yè)奮斗。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在北京病逝,享年76歲。

    *毛澤東欽定的43名國民黨戰(zhàn)犯的最后結局*

    第三十七號戰(zhàn)犯

    湯恩伯:死于日本

    湯恩伯1900~1954,浙江金華人。北伐戰(zhàn)爭時投*蔣介石,成為其嫡系。抗戰(zhàn)初期建立卓越功勛,但在防守河南時名聲不佳,有“水旱蝗湯”之稱。日軍進攻河南時率部潰逃,造成中原大潰退的慘局。抗戰(zhàn)勝利后,任南京衛(wèi)戍總司令、第一綏靖區(qū)總司令、京滬杭警備總司令等職。1949年在上海負隅頑抗,同年5月守軍覆滅。湯逃往臺灣,任“總統(tǒng)府”顧問虛職。在大陸時,湯曾出賣勸其投降人民的恩師陳儀,致陳儀遇害,因此背上“賣師求榮”的惡名,受到朋友離棄,落落寡合。1954年6月29日,在日本手術期間死于醫(yī)療事故,時年54歲。

    第三十八號戰(zhàn)犯

    孫立人:清白難還

    孫立人1900~1990,安徽舒城人。畢業(yè)于美國西點軍校。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任三十八師師長,遠征緬甸,獲英國皇家勛章。去臺后曾任陸軍總司令、“總統(tǒng)府”參軍長。受命“整軍”,但他在“整軍”的過程中損害了黃埔系的利益,并因試圖削弱軍隊政工制度而得罪蔣經(jīng)國,使得蔣介石擔心孫最終會威脅到自己的權威,阻礙蔣經(jīng)國日后“接班”。1955年6月,孫的下屬郭廷亮因策劃“兵諫”被捕,孫立人也被軟禁,直到1988年才獲得自由。1990年11月7日在家病逝,終年90歲。他至死也沒有等到當局的平反。

    第三十九號戰(zhàn)犯

    馬鴻逵:晚景凄涼

    馬鴻逵1892~1970,甘肅河州人,字少云,回族。曾任袁世凱侍從武官。后隨馮玉祥。1929年投蔣,任寧夏省主席、第八戰(zhàn)區(qū)副司令兼第十七集團軍總司令。積極參加并進行反共、“剿共”。1949年潰逃于臺灣。馬鴻逵在西北時與馬步芳互相傾軋,“貽誤戰(zhàn)機”,在臺灣受到“彈劾”,由原來的一品大員已成寄人籬下。不久遷往美國,在美期間雖生活富足,但妻妾爭風,子孫不睦,令他極為痛苦。1970年1月,馬鴻逵病逝于美國。

    第四十號戰(zhàn)犯

    馬步芳:出逃中東

    馬步芳1903~1975,甘肅臨夏人,回族,字子香。早年服從馮玉祥,后棄馮投蔣,通過依附強權,并吞弱勢,逐步奠定了在青海的統(tǒng)治地位。曾任青海省主席、第四十集團軍總司令等職。馬步芳素有虎狼之性,曾殘酷鎮(zhèn)壓西路紅軍,盤剝青海人民,犯下了種種罪行。西北解放前夕,馬步芳逃往臺灣,后長期定居沙特阿拉伯,曾任臺灣駐沙特“大使”,雖年將垂暮,卻惡性不改,不僅侵犯部屬之妻女,甚至罔顧倫常,強暴自己的親侄女。臺灣當局終于以腐化無能為名將其免職。1975年,病逝于沙特阿拉伯,終年72歲。

    第四十一號戰(zhàn)犯

    陶希圣:御用文人

    陶希圣1899~1988,原名匯曾,筆名方峻峰,湖北黃岡人。陶原系文人,曾主編《獨立評論》周刊。后秉筆從政,1938年12月隨汪精衛(wèi)叛逃,任偽中央宣傳部部長。1940年1月,與高宗武逃至上海,揭露了意在使日本獨占中國的汪日“密約”。后成為蔣介石御用文人,為蔣介石代筆撰寫《中國之命運》,集中闡述蔣介石的反動理論,為發(fā)動內戰(zhàn)制造依據(jù)。去臺后,陶希圣曾任“中央”評議委員、國策顧問等職。1988年6月去世,終年89歲。

    第四十二號戰(zhàn)犯

    曾琦:反共難成

    曾琦1892~1951,四川隆昌人。曾在留學法國期間成立中國青年黨?;貒髣?chuàng)辦《醒獅》周報,反對國共合作,煽動蔣介石鎮(zhèn)壓GCD人。但在抗戰(zhàn)中,曾呼吁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1946年任“國大”主席團主席,次年4月參加蔣介石政府,1948年秋赴美,鼓吹美國應繼續(xù)援助。

    第四十三號戰(zhàn)犯

    張君勱:誤入歧途

    張君勱1887~1969,原名嘉森,號立齋。江蘇寶山今上海寶山人。曾留學日本、德國,學習政治經(jīng)濟與哲學?;貒螅拇滴ㄐ闹髁x哲學,被稱為“玄學鬼”。曾參與組織中國民主同盟,在蔣介石拉攏下,參加偽國大。GMD逃臺后,張君勱在海外組織“中國自由民主戰(zhàn)斗同盟”,以“第三勢力”自居。張君勱一生未置產(chǎn)業(yè),僅*稿費與少量養(yǎng)老金維持,生活清苦。1969年2月23日在美國去世,終年82歲。


  • 上一篇:國民黨將領方先覺簡介
  • 下一篇:蘇聯(lián)最早五大元帥之一:圖哈切夫斯基

  • 分享到:
  •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中國教育部
  • 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
  •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wǎng)
  • 濟南市教育招生考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