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欄目:首頁 > 學(xué)習(xí)園地 > 文韜武略 > 正文
學(xué)習(xí)園地
  • 孫臏為何只愿為師,不愿為將
  • 時間:2019-04-25 15:38:18        編輯:xinzhengjiaoyu        點擊量:2560次
  • 孫臏逃離魏國,搭乘齊國使者的車,回到齊國,最先收留他的人是田忌,“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


    作為門客的孫臏,因為幫田忌解決了在勢均力賽馬中如何取勝的問題,獲得田忌的賞識,被田忌推薦給齊威王,“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


    接近權(quán)力高層,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事情,但孫臏對此似乎并不感冒。后來,他得到了一次作為將軍領(lǐng)兵出征的機會,也是唯一的一次機會,卻被他放棄了。


    當(dāng)時,魏國征伐趙國,趙國打不過,向齊國求援。齊威王準(zhǔn)備派兵解趙國之圍,第一個想到的可以為將的就是孫臏,但孫臏辭謝說:“刑馀之人不可?!泵鎸O臏的辭謝,威王并未堅持,轉(zhuǎn)而以田忌為將,而以孫臏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


    這場解圍之戰(zhàn),后來作為一個成語故事流傳下來,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


    孫臏辭謝的理由比較特別——“刑馀之人不可”。確實,孫臏被龐涓“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從此失去行走能力,從名義上來說,確實是受過刑罰的“刑馀之人”,但問題是,為什么受過刑罰的人就不可以為將呢?為什么決定誰為將的齊威王都不在乎他是否“刑馀之人”,孫臏自己卻如此在乎呢?


    而且,若說“刑馀”,淳于髡是受過“髡刑”的人,雖然這種替掉頭發(fā)的處罰方式在今天的人看來沒什么大不了的,但在古代畢竟也是與臏足性質(zhì)差不多的刑罰,但淳于髡卻做卿大士做得好好的,絲毫不在乎自己“刑馀之人”的身份。


    所以,孫臏辭將的原因恐怕不能用“刑馀”來解釋。


    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還得到圍魏救趙之后十三年的馬陵之戰(zhàn)之后去找。


    馬陵之戰(zhàn),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齊軍大勝而歸。歸途中,孫臏試探性地問田忌道:“先生可以為大事乎?”


    這句話里的深意,無異于數(shù)百年后齊人蒯通對韓信說的那句“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


    所謂“大事”,其實就是謀反之事。


    田忌沒有表態(tài),而是問道:“奈何?”這就是沉得住氣的領(lǐng)導(dǎo),不急著表達(dá)自己的意見,先聽聽你怎么說。


    孫臏見田忌未置可否,便侃侃而談道:“將軍如今擁數(shù)萬之重,又乘新勝之威,如能趁此機會率兵回國,一路攻城掠地,必能以一當(dāng)十、以十當(dāng)百、以百當(dāng)千,勢如破竹,直入臨淄。如此,則可以‘挾天子以令天下’,而您最討厭也最討厭你的成侯鄒忌也可以被趕走?!?


    當(dāng)然啦,“挾天子以令天下”是后來才出現(xiàn)的詞,孫臏當(dāng)時說的是“齊君可正”,“正”即“治”也,意思是一樣的。


    宋人鮑彪認(rèn)為,這件事恰恰說明孫臏與其先人孫武之間的差距所在,孫武雖運奇用詭,卻不會搞助人挾制其君的勾當(dāng),而孫臏此言,非人臣所應(yīng)有的樣子。


    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為什么孫臏不肯為將呢?


    首先,在古代,殘疾人常常被視作“廢人”,像孫臏這樣無法行走的人,更希望有所依附,而不是獨立為將闖一番天地。而且,領(lǐng)兵打仗,將軍在戰(zhàn)場上雖然不必親自沖鋒陷陣,但行動不便終究會使自己的判斷大大受限,為將的勝算不如為師的勝算大。


    其次,齊國是田氏的天下,非田氏而為將者,將來恐難有好下場。


    最最重要的原因則是,田忌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孫臏也有報恩之心,更愿意成就田忌,而自己只需要靠著書立說便可以揚名立腕了?;诖耍瑢O臏便一直讓自己扮演那個田忌背后的男人。


    此次孫臏為何出此大逆不道之言呢?原因無他,仍然是為了田忌。因為成侯鄒忌與田忌不和,而鄒忌目前正是年邁的威王眼前的紅人,言聽計從,田忌早已地位不保。孫臏此計,正是為了保田忌而逐鄒忌,不得已而為之。


    對一個人忠誠到這個份上,很不容易。

  • 上一篇:何地曾有5.3萬人被追認(rèn)烈士 誕生200多名開國將帥
  • 下一篇:正史記載陳宮叛離曹操,只因發(fā)動土改革命?

  • 分享到:
  •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網(wǎng)易
  • 百度
  • 大眾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