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古文明進行橫向比較,在周朝之前,中華文明在學術、冶金都方面原本都算是落后的。經(jīng)過這幾百年,中華文明實現(xiàn)了全面超越,有些方面更是遙遙領先。
西周的皇帝有11位,其中能讓人記住的是開國的周武王,還有末代的周厲王。
武王伐紂,以有道伐無道,是儒家津津樂道的正義之戰(zhàn)。武王聯(lián)合許多諸侯,在牧野打敗商朝軍隊,逼得紂王自焚,以周朝取代了商朝。
整個情節(jié)與商滅夏非常相像,諸侯聯(lián)合起來打敗現(xiàn)任國君,成立新的朝代。商湯和周武王都是諸侯的共主,需要取得許多同盟諸侯的認可,才有實力完成改朝換代。這種情況在周滅商后,不再出現(xiàn)。
周天子把同姓親戚和功臣,分封到全國各地,替自己管理天下。整個西周時期,周天子直接管理的人口和地盤都是最大的,實力最強,能夠號令天下。
而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諸侯國的實力也開始得到提升,為下一步的群雄爭霸打好了基礎。春天是發(fā)芽的季節(jié),是盛開的前奏,西周正是諸侯國的春天。
周厲王寵幸褒姒,用烽火戲諸侯,來博美人一笑。這個故事在史記上有記載,但后人對此多有疑問,認為此舉缺乏實際的可操作性,有可能是儒家為了告誡后世君王們,而采用的春秋筆法。
儒家把周朝和夏商并稱為三代之治,將其作為治理國家的最高理想。相比王室靠邊站的東周,和更加模糊的夏商,西周更接近那個理想中的三代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