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欄目:首頁 > 學習園地 > 毛主席詩詞 > 正文
學習園地
  • 毛澤東的三個遺憾
  • 時間:2023-03-31 08:50:21        編輯:宗皓        點擊量:2664次
  •        毛主席身邊的工作人員多次說過,毛澤東是人,不是神,他也有情深義重的一面。毛主席的偉大來自于平凡,他的智慧來自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根基,他的性格,他和愛好,都昭示著他是中國勞動人民的好兒子。正因為他也是平凡人的一個,所以他也有很多遺憾,很多沒有完結的心愿,那么今天筆者就帶大家看看,毛主席在青年時期的三個未了心愿。
           第一,青年時期的知己,和自己分道揚鑣
           在青年時期有一個知己,無疑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青年毛澤東也不例外,他在求學期間,有一位關系極好的朋友,但最后卻和自己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1910年,17歲的毛澤東第一次走出韶山,來到湘鄉(xiāng)外的東山學堂讀書。來到這里第一天,毛澤東便在宿舍遇到了蕭子升,蕭子升馬上就畢業(yè)了,要到長沙去多讀書,所以在收拾東西。毛澤東看到蕭子升把一大堆的廢紙都扔了,毛澤東說:“你扔的這個是什么?”蕭子升說:“這是報紙,就是一種刊登新聞的雜志?!泵珴蓶|還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有趣的東西,熱愛閱讀的馬上說:“能不能把這些報紙都給我?”讓蕭子升沒有想到的是,毛澤東用了一晚上的時間,居然把這一摞報紙全部看完了,這讓蕭子升刮目相看。蕭子升告訴他說:“我就要去長沙讀書了,希望你也跟上我的腳步?!笔捵由龔男∫矡釔坶喿x,而且興趣廣泛,甚至說,毛澤東認為蕭子升有經天緯地之才,把蕭子升當成自己的偶像。在接下來的五個月時間內,毛澤東奮發(fā)圖強,把小學幾年的課程幾個月就讀完了,然后順利考入了長沙,再次和蕭子升來到同一所學校。在長沙期間,蕭子升和毛澤東多次徹夜暢談,兩個人的理想,志氣,還有對時局的看法,甚至說志同道合。不久,他和蕭子升一起考入了湖南第一師范,在這里遇到了他們的恩師,也就是楊昌濟先生。
           不僅如此,毛澤東和蕭子升,蔡和森成為了很好的朋友。蔡和森熱愛讀書,每當發(fā)現(xiàn)了什么好書,寧愿自己餓著肚子,也要用錢去買書。等書買回來了,三個人便一起去看,三個人友誼之深,讓人羨慕。據說當時毛澤東還用了一個筆名“二十八畫生”,在學校尋找有志之士。
           1917年,毛澤東和好友蕭子升一起去“窮游”,其實就是一分錢不花,去外面游學,到了一個地方就借宿。那年夏天,二人來到了湖南中部的溈山,山上有座密印寺,毛澤東說:“不如我們就住在寺廟吧,順便和方丈求教一些關于佛學的事情?!崩戏秸煽吹絻晌荒贻p人后問:“你們?yōu)楹屋p裝上陣,連一個書包都沒有呢?”蕭子升說:“我們有心不花一文錢?!泵珴蓶|也說:“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看到毛澤東如此氣宇軒昂,便讓他們在來往的登記冊上簽上自己的名字,等他們寫完,方丈指著毛澤東說:“這位,應該就是毛施主。”毛澤東奇怪地說:“您何出此言呢?您是怎么看出來的?!崩戏秸擅诱f:“毛施主的名字寫的大氣,三個字占用了好幾個格子,而且字體瀟灑不羈,而這位蕭施主的三個字,寫得規(guī)規(guī)矩矩,方方正正,正所謂,字如其人,老衲還是能看出的?!笔捵由寺犕旰蠊笮?,夸贊老方丈的眼力。其實從這件小事也可以看出,毛澤東和蕭子升在性格上是有差異的,或許老方丈也沒有想到,這位寫的名字瀟灑大氣的毛澤東,日后成為了開國領袖。
           不久,蕭子升和毛澤東從湖南第一師范畢業(yè),同學們都奔赴法國留學,只有毛澤東選擇留了下來。他聽取了恩師楊昌濟的建議,“也應該有人留下來探索自己國家的問題。”后來,毛澤東在湖南創(chuàng)辦了《湘江評論》,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革命生涯。但當時蕭子升因為一些教育問題,和毛澤東思想有了不同意見。最后,蕭子升選擇赴法勤工儉學,在法國逐漸接受了無政府主義的思潮,而毛澤東留在國內,研究中國,扎根中國。
           據說蕭子升在1941年回來過延安一次,毛主席還熱情接待,但最后他還是選擇離開延安,定居國外。20世紀70年代,有消息傳來,說蕭子升在晚年很想回國,但由于病重,力不從心,不久便病逝了。毛主席得知這位青年時期的知己病逝后,感嘆不已,他和老同學周世釗談起蕭子升時遺憾地說:“我很后悔,當初沒有勸他留下來?!钡啦煌幌酁橹\,在那個年代,誰對誰錯并沒有定論,毛主席的偉大之處就在于,青年時期就敢于沖破黑暗,堅持走自己的道路。
           第二,夢想是當一名老師,卻參加了革命
           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這是青年毛澤東說的一句話。
           1918年的6月,毛澤東從湖南第一師范畢業(yè),在這里生活了5年,接下來該怎么辦呢?一個現(xiàn)實問題擺在毛澤東面前。
    此時他的恩師楊昌濟已經調入北京大學,楊昌濟給毛澤東寫信,希望他去北京學習。早在學校的時候,毛澤東就對楊昌濟極其崇拜,如今看到老師的來信,毛澤東馬上就去了北京,經過楊昌濟的介紹,毛澤東來到了北京大學圖書館,一邊打工一邊學習。正巧這時候,毛澤東的二弟毛澤民來信,說母親生病了。母親的病癥已經不止一次復發(fā)了,毛澤東寫信告訴毛澤民,給母親買點藥吃。
           此時的毛澤東正面對人生的選擇,他堅持“大丈夫應該縱橫四?!?,所以在北京大學堅持學習了半年多。在這里,毛澤東認識了李大釗和陳獨秀。其實早在畢業(yè)時,楊昌濟就問過毛澤東,有什么夢想。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師范生,毛澤東和蔡和森的理想是一樣的,那就是去當個老師,把自己的知識都傳授給下一代。所以剛到北京后,毛澤東想了很多辦法,也去面試了很多學校,但一直沒有結果,最后楊昌濟推薦他先到北大圖書館打工。在北京這半年,是毛澤東的思想進步最快的時候,李大釗和陳獨秀對毛澤東十分關照,對毛澤東那種熱愛讀書的精神極其敬佩。所以在李大釗和陳獨秀的關照下,毛澤東閱讀了大量的關于馬克思主義的書籍,打開了自己心中的那一腔熱火。等到1919年春,他再次得到母親病重的消息,他匆忙返回湖南,毛主席日后回憶說:“此時的我,已經是一個成熟的馬克思主義者了。”回到湖南后,毛澤東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生活問題,所以他去修業(yè)小學應聘成功,擔任了一名歷史老師,這是青年毛澤東畢業(yè)后,第一次正式擔任“老師”職務。這一年,五四運動爆發(fā),毛澤東在學校組織了同學們開展罷課活動,聲援北京。但是毛澤東在學校的時光是短暫的,他曾寫了大量的文章來歌頌俄國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還創(chuàng)辦了《湘江評論》。8月,張敬堯便查封了《湘江評論》,從此毛澤東帶著新民學會的會員,開展了和張敬堯的斗爭。一直到12月,毛澤東全面展開“驅張運動”,此時的毛澤東已經正式離開學校,走上了一條嶄新的革命道路。雖然在一年后,他曾到湖南第一師范附屬學校擔任過班主任,但由于陳獨秀的邀請,毛澤東已經到湖南開始了籌辦共產主義小組的工作,此時他已經成為了一名共產主義戰(zhàn)士。
           幾年后,毛澤東發(fā)動了秋收起義,然后率部上了井岡山,1935年,毛澤東成為了黨內的領袖,可以說已經成為了一名無產階級革命家。多年以后,他多次表達說,自己的夢想,其實是一名老師。1936年,毛澤東在接受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采訪時也說,自己年輕時候的夢想是“教師”,自從堅定了馬克思主義信仰,便終日為中國革命奔波,再也沒有機會回到講臺上了。50年代,毛主席的小女兒李訥高中畢業(yè)考大學時,曾咨詢自己的父親,報考什么專業(yè),毛主席希望女兒可以堅持自己的愛好和愿望。李訥問毛主席:“爸爸,你年輕時的夢想是什么呢?”毛主席笑著說:“我年輕時想當一名老師?!痹诿飨慕ㄗh下,李訥報考了北京大學,專業(yè)便是歷史系,毛主席對女兒的做法很滿意,他是希望女兒當一名老師的。
           但青年時期,愿望畢竟是愿望,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如果青年毛澤東堅持自己的“教師”愿望,或許中國革命便是另一種樣子。正所謂,天降大任于斯人也,歷史為什么選擇了毛澤東?相信后人自有定論。
           第三,背井離鄉(xiāng),沒有見到母親最后一面
           毛澤東的母親叫文素勤,是一位賢惠,善良的婦女,因為在文家那一輩中排行老七,所以大家都稱呼她文七妹。毛澤東曾對斯諾講過,每當長沙大災,就會有很多討飯的人上門,他的母親便會開門施舍,有時候還會瞞著丈夫。她知道,丈夫是不贊成施舍的,但她常常教育毛澤東,要做一個善良的人。毛澤東的父親叫毛順生,和文七妹結婚后,一直是窮困和負債,在外面當了兩年兵后,開始做一點小買賣,慢慢攢了一點錢。
           據說毛澤東出生的時候,毛順生一連幾天都在請鄉(xiāng)親們到上屋場吃飯。按照毛氏族譜的輩序“祖恩貽澤遠”排列,毛順生的后代應為“澤”字,故給兒子取名“澤東”,字潤芝。毛澤東2歲到8歲一直生活在文家,在文家接受了比較好的教育,所以當毛順生把毛澤東從文家接回來的時候,毛澤東對《三字經》《百家姓》等非常熟悉,甚至可以看《三國演義》了。在毛順生的管教下,8歲的毛澤東到私塾去正式上學,休息的時候就讓毛澤東去地里幫助干活。據說有一次馬上要下大雨,毛順生讓毛澤東跑回去把自己的稻谷蓋住,結果路過鄰居四滿嬸子(毛茂生之妻)家時,看到嬸子帶著6歲的女兒艱難地收拾谷子。女兒的哭泣,讓瘦弱的四滿嬸子動作艱難,毛澤東看到這種狀況,來不及多想,先幫助嬸子把稻谷收了起來。
    等到他跑回家給自己收拾時,已經天降大雨,毛順生回來看到自家的谷子全被打濕了,雷霆大怒,還要打毛澤東。但文七妹聽了毛澤東的解釋后,沒有責怪毛澤東,反而夸贊毛澤東做了好事,是個善良的好孩子。幾天后,四滿嬸子帶著女兒來感謝毛澤東,還給毛順生帶來了吃的,毛順生說:“這是娃娃應該做的。”毛茂生是一位佃農,每年種的稻谷都要交了佃租,自己的余糧很少,家里的稻谷十分重要,毛澤東做的雖然是舉手之勞,四滿嬸子十分感動,覺得這是大恩情。毛順生嘴上這樣說,其實對毛澤東還是寄予厚望,他希望毛澤東從私塾畢業(yè)后,馬上接管他的生意,以后就做個生意人。
    但毛澤東不喜歡做生意,他想要繼續(xù)讀書,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在1910年,毛澤東毅然走出了韶山,去東山學堂讀書。臨走時,還給毛順生留下了一首詩:

                                                   男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1918年,毛澤東從湖南一師范畢業(yè),然后去北京大學打工學習,第二年春天,毛澤東得知母親病重,馬上返回長沙。
    當時母親病重,毛澤東帶著母親去長沙看病,還去照相館照了相,住在蔡和森家里。母親病情穩(wěn)定后,毛澤東再次去了長沙忙于“驅張運動”,后來突然聽說母親再次病危,他趕回韶山,發(fā)現(xiàn)母親已經入殮兩天了,他沒有見到母親最后一面。
    毛澤民告訴他,母親臨終前還在呼喊著大哥的小名:石三伢子。得知這一切,毛澤東痛哭不已,也就是在這時候,毛澤東寫下了人生中最長的詩歌《祭母文》:
                                                 嗚呼吾母,遽然而死。壽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東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艱辛備歷。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
           這首詩歌感天動地,他日后多次說起自己的母親,他對斯諾說:“我的母親是個很善良的人,她經常接濟窮人,對我影響很深?!?br />        母親去世后,毛澤東繼續(xù)去長沙鬧革命,但是噩耗接踵而來,毛順生在家鄉(xiāng)因為傷寒病也不幸去世,年僅50歲。當時的毛澤東因為任務在身,沒有抽空回去料理父親的喪事,對于他來說,也是一個莫大的遺憾。一直到1959年,此時距離新中國成立已經10年,他回到了家鄉(xiāng),專門為父母掃墓。父母的墳簡簡單單,上面長滿了蒿草,湖南省委書記周小舟問:“主席,要不要把您父母的墳修一修?”毛主席說:“別修了,就這樣吧。”言語中流露著無限遺憾的神情:“如果是現(xiàn)在,他們不會去世那么早的?!?br />        前人辛苦,后人幸福。正所謂,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毛主席臨走時說:“我下次回來,還要去看望我的爹娘。”
           后記
          人民熱愛毛主席,敬仰毛主席,懷念毛主席。毛主席也有遺憾,這就是真實的毛主席。
  • 上一篇:“何時縛住蒼龍”中的“蒼龍”,指的是誰?1958年毛主席給了答案
  • 下一篇:《沁園春·雪》為何讓蔣介石感覺“比打了一個大敗仗還丟臉”

  • 分享到:
  •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中國教育部
  • 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
  •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 濟南市教育招生考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