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zhàn)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
這三首小令都專門以山為題材,它們雖然沒有像其他詞那樣標明詞題,但每首的頭一個字“山”,可以說即分別代表著各自的題目。
這三首小令所寫重點不同,合起來卻是完整的組詩。它們共同的顯著特點在于運用了整體象征的創(chuàng)作方法。象征是人們常用的藝術方法,如有人用獅子象征力量,有人用鴿子象征和平,有人用香草象征美人,有人用同海的搏斗象征人生拼搏等。毛澤東在此則用山的形象來象征紅軍形象,通過他的精巧藝術構(gòu)思,讓象征者與被象征者在氣勢、氣概、精神、氣質(zhì)諸方面,獲得了內(nèi)在聯(lián)系。它們既都是寫山,同時又都是寫紅軍,既是詠山曲,又是歌頌英雄紅軍的樂章。三首各寫出一個側(cè)面、一個特點,表面上處處寫山,寫山巒姿態(tài),山野情趣,翻山滋味,實際上是處處借山象征紅軍,通過詠山來歌頌紅軍。
它們雖是小令,但格調(diào)卻是雄渾豪放的。意境磅礴、壯觀、豪邁;夸張、比喻、象征、襯托、贊嘆、抒情、寄意并舉;同調(diào)重奏復沓、往復旋還,節(jié)奏緊湊,回腸蕩氣,非同凡響。
【其一】
第一首表面上是極寫山之高,實質(zhì)上是寫紅軍越過高山時,所表現(xiàn)出的藐視困難、一往無前、不可屈服的精神氣概。毛澤東引了一首民謠作為原注,那民謠正是極力形容山之高的,高到僅僅“離天三尺三”,因此“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一般的人和馬都得向它屈服。然而,紅軍在這樣的高山面前,卻“快馬加鞭未下鞍”。這里的“快”字是狀寫馬的行進速度的,馬在如此高山面前毫無畏色,沒有止步。依舊快速前進;而騎在馬背上的人則更神氣了,居然還要加勁揚鞭催快馬,因而人、馬都飛馳而過。未下鞍,一是說紅軍的馬過時沒有卸鞍,一反民謠所說的“馬過要下鞍”的習慣;二是說紅軍過時沒有下馬,當然也不會低頭,一反民謠所說的“人過要低頭”的習慣;那么,無疑是高山低頭了。同樣險峻的高山,在不同的人和馬面前,出現(xiàn)了截然不同的情況,這便富于神奇性地反襯了紅軍足以征服一切艱難險阻而不為任何艱難險阻所屈服的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
“驚回首,離天三尺三?!泵珴蓶|寫得很幽默,待到縱馬揚鞭飛奔過去以后,再回頭仰望,不覺猛然大吃一驚。驚,既是對極高極險的山望而吃驚,同時也傳達出一種翻越高聳云天的大山后的驚喜、自豪的神情?!半x天三尺三”并非實數(shù),而是夸張,用夸張筆法極寫山之高峻,從而反襯、烘托紅軍飛馳過山的英雄形象,突出紅軍一往無前的精神氣概和實現(xiàn)戰(zhàn)略轉(zhuǎn)移的急迫心情。
【其二】
第二首表面上是極寫山之大,寫群山之磅礴、險峻,實質(zhì)上是寫紅軍在萬山叢中英勇戰(zhàn)斗的雄偉、豪邁的氣概。毛澤東首先用大海來比喻、描寫山:“山,倒海翻江卷巨瀾?!泵珴蓶|從高處放眼望去,千山萬嶺逶迤起伏,因而他感覺勢如江海倒翻,怒潮猛卷,連天排空,洶涌澎湃。接著,又用馳騁中的萬馬來比喻、描寫山:“奔騰急,萬馬戰(zhàn)猶酣?!痹娛ザ鸥υ凇恫¢佟分杏眠^“奔騰”一詞:“憶昔南海使,奔騰獻荔枝?!奔达w奔急馳之意。毛澤東再加一“急”字,則其快如飛之速度已達極點。毛澤東久望險峻的群山,聯(lián)系自己指揮千軍萬馬南征北戰(zhàn)的深切體驗,因此又覺得它們恰如鏖戰(zhàn)中的千軍萬馬在奔騰。這樣,毛澤東連用兩個比喻,就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千山萬嶺的磅礴、雄偉的氣勢。
但是,在毛澤東的藝術構(gòu)思中,山的雄姿與紅軍的雄姿是相對應的,寫山就是為著寫紅軍。群山萬嶺的雄偉氣魄,正可見紅軍的偉大氣魄。群山萬嶺正是紅軍歷經(jīng)之地,因此人們既可想見紅軍在那里急速進軍的英雄姿態(tài),也可想見紅軍在那里的戰(zhàn)斗姿態(tài)和激戰(zhàn)場面,從而使雄姿英發(fā)、驍勇善戰(zhàn)的紅軍形象,巍然屹立起來了。
【其三】
第三首表面上是極寫山之堅,寫眾山之堅固、堅強,實質(zhì)上是寫紅軍崇高、堅韌的意志和中流砥柱的作用。首先通過比喻寫眾山之高峻峭直:“山,刺破青天鍔未殘?!泵珴蓶|把林立的山峰比作寶劍,說高峻峭直的山峰,像一把把鋒利無比的長劍刺向天空,而且竟把青天刺破了鋒芒尚無分毫殘損,這是何等堅利。天欲墮,賴以拄其間。”這當然是一種假設,意謂即使天塌下來也不要緊,有挺拔的高山像擎天柱一樣把它頂住,這又是何等堅固、何等堅強啊!這實質(zhì)上是寫紅軍的堅韌不拔和銳不可當,寫紅軍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寫紅軍的崇高地位和偉大作用。毛澤東以詞句的形式告誡世人:有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在,中華民族的江山無論如何塌不下來,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是中華民族的中堅、棟梁、柱石。
《水調(diào)歌頭·游泳》是毛澤東在1956年巡視南方,三次暢游長江寫下的詞,這首詞最早發(fā)表在《詩刊》1957年1月。該詞描繪了1956年中國積極建設的現(xiàn)象,表達了毛澤東對中國人民建設祖國和改變山河的豪邁氣概,體現(xiàn)出來毛澤東對未來景象的展望,也表達出了一橋貫通大江南北的歷史意義。
1956年,中國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生產(chǎn)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促進了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社會主義建設出現(xiàn)了突飛猛進的新局面。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修建武漢長江大橋。1955年毛澤東視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毛澤東巡視南方,又視察了大橋的施工。6月1日、3日、4日毛澤東三次暢游長江,寫下了此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