锏是十八般兵器之一,屬于短型打擊兵器,打擊部呈四棱形,有刃,形如“簡”,故名“锏”。古代用锏猛將并不多見,锏上刻有名將名字的锏就更加不多。福建博物院收藏一把宋代鐵锏,為宋朝名將李綱所用,上刻李綱之名,舉世罕見,為稀世國寶,國家一級文物,傳世近九百年如新。
這柄鐵锏是目前中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古锏,制造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锏身全長96.5厘米,內(nèi)棱長74.1厘米,所配鞘長76厘米,總重約3600克。
锏首呈瓜錘形,锏柄外套斜道紋花梨木,锏柄與锏 身之間橫隔四瓣形格板,锏身有四棱,根粗尖細。
锏身近格處錯金篆書“靖康元年李綱制”字樣,說明此锏為宋朝名將李綱所造,制造時間為靖康元年(1126年)。
锏鞘為清代所配,鞘為圓形紅木,鞘體表面鑲嵌銀飾花卉、蝙蝠、古罄、垂纓絡等圖案,中部纏箍銅佩二道,末包裹圓球形銅。鞘尖有沁,中部包銅佩、璲二道,璲有紐,以供佩帶。
這柄鐵锏因是李綱所造所用,故被稱為“李綱锏”。從北宋到現(xiàn)在,歷經(jīng)892年,能保存如此完好,實屬不易。近九百年來,李綱锏也是歷盡滄桑,上世紀六十年代險被熔煉。
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南下侵宋,李綱力主抗金,準備親自上陣,于是打造一把鐵锏,并銘其名,隨身佩 帶。金軍攻入汴京,李綱持此锏奮力抵御,斬獲百余人,金兵敗退。后李綱又在津景陽等門督戰(zhàn),斬首敵人數(shù)千級。李綱雖為保大宋立下汗馬功勛,朝廷卻將他一貶再貶,最后謫居福建。臨終前,李綱將御賜的所有武器、服飾贈予來看望他的韓世忠,此锏卻留在了身邊。李綱死后,此锏傳給子孫,以讓子孫不忘抗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