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絲琺瑯,漢族傳統(tǒng)工藝品,屬于琺瑯器品種之一,一般特指銅胎掐絲琺瑯,又稱“景泰藍”。也有使用其他金屬做胎的,如金銀胎掐絲琺瑯等。
琺瑯的誕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臘,希臘普魯斯島出土的公元前12世紀的六枚戒指和雙鷹權杖首,被公認為最原始的掐絲琺瑯。
在12世紀,掐絲琺瑯器由阿拉伯地區(qū)直接或間接傳入中國。
掐絲琺瑯的制作大致可以分為7個步驟:制胎、掐絲、燒焊、點藍、燒藍、磨光、鍍金。其中掐絲,即將壓扁的銅(銀)絲依設計飾紋粘牢于胎體。
掐絲琺瑯的制作工藝既運用了青銅工藝,又利用了瓷器工藝,同時又大量引進了傳統(tǒng)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集大成者。
元代掐絲琺瑯由于燒造技術的不成熟,故生產規(guī)模并不大,產品并不多。
從現存的幾件元代掐絲琺瑯器來看,中國工匠在學習、掌握燒造琺瑯技術后,為符合中國統(tǒng)治者的審美趣味,生產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制品,但裝飾品方式仍保留著一些阿拉伯的藝術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