鵪鶉紋飾始于宋代,流行于明清。宋代戰(zhàn)火頻仍,人民期盼社會安定,過上安居樂業(yè)的日子,這種心理也反映在畫家的作品中。因"鵪"與"安"諧音,使鵪鶉紋成為宋代花鳥畫的流行元素。
畫家葉梓湘《安居樂業(yè)》69cm x 69cm我國傳統(tǒng)的鵪鶉文化,有三個方面很突出,一是把鵪鶉當作美味佳肴,二是極富娛樂性的斗鵪鶉,三是在藝術上以"鵪"喻"安",藝術家們用鵪鶉的形象表達所有與"安"有關的主題,鵪鶉紋因此也變成一種象征意義相對固定的吉祥紋飾。
畫家葉梓湘《富貴平安圖》69cm x 69cm
在外形上,鵪鶉很不起眼,不僅身體瘦小,頭細尾短,連羽毛的顏色也稱不上漂亮,那件赤褐色中夾有黃色條紋的羽衣,看上去像打滿補丁,古人用"鶉衣百結(jié)"來形容衣服破爛不堪,實在是夠形象的。
也許是因為鵪鶉顏值太低,先秦古籍對它的記載也不多?!渡胶=?jīng)》中雖然提到"鶉",但都語焉不詳,并非直接指鵪鶉。其中《西山經(jīng)》稱英山有一種鳥,"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遺,食之已癘,可以殺蟲"。
在《西次三經(jīng)》中,又提到昆侖山有一種鳥,"其名曰鶉鳥,是司帝之百服"。但這種負責管理所有服飾的"鶉鳥",顯然不可能是衣衫襤褸的鵪鶉,而是鳳凰之屬的神鳥。從宋代開始,不起眼的鵪鶉還登上了藝術的殿堂。其突出表現(xiàn)之一,就是鵪鶉的形象多次出現(xiàn)在宋人的花鳥畫上,且鵪鶉在宋人的花鳥畫中已有明確的寓意。畫過鵪鶉的畫家,有宋徽宗崔愨趙昌李安忠等人。前幾年的拍場上出現(xiàn)了一幅宋徽宗的《水仙鵪鶉圖》,此件作品為宋徽宗歲時所繪,鈐有宋徽宗常用的葫蘆形印及"政和"年號。
宋徽宗畫中的鵪鶉優(yōu)游自在,水仙枝葉舒展,有靜謐安定祥和的氣象。宋徽宗將鵪鶉與水仙在一起,有何寓意?"鵪"與"安"諧音,表明他有安享太平之心,而水仙有"仙"字,宋徽宗自稱"道君皇帝",其寓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北宋畫家崔愨《杞實鵪鶉圖冊》
北宋畫家崔愨繪有《杞實鵪鶉圖冊》,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畫中繪林野中的某個角落,一株枸杞以及禾草旁,一只鵪鶉正對地上的螻蛄虎視眈眈,作將欲啄食狀。這幅充滿野趣的作品,寓意頗為豐富。禾草即稻禾,禾的果實就是稻穗,而"禾"與"和"諧音,"穗"與"歲"諧音,鵪鶉與禾草的相伴,有"安和""歲歲平安"之意。杞實能延年益壽,"杞"又與"祈"諧音,枸杞與鵪鶉的組合,或有"祈求平安"之意,又有祝福長壽的意味。螻蛄是專吃農(nóng)作物根莖的害蟲,畫中鵪鶉欲啄螻蛄,即含除災厄求平安之意。
宋代畫家為何喜歡畫鵪鶉?從北宋建立之初開始,宋朝就沒安全過,屢屢受到遼金和西夏的威脅,到北宋末年,宋朝的江山更是岌岌可危。而南宋只能偏居江左,茍且偷安。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人們祈求"安和""安居"的愿望自然十分強烈,宋代的畫家,只是通過繪畫為所有人代言了這種愿望。
也許是受到宋代繪畫的影響,在明清時期,鵪鶉紋已成為一種吉祥紋飾,廣泛出現(xiàn)在服飾瓷器玉器家具等器物上,幾乎所有以"安"為主題的藝術品和工藝品,都有鵪鶉形象出現(xiàn)。明清兩代的官服,前后都繡有補子,文官繡禽,武官繡獸。在明代,九品文官的補子圖案是鵪鶉,到了清代,鵪鶉又升了一級,成為八品文官的補子圖案。
葉梓湘,湖南常德人,畢業(yè)于湖南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進修于中國藝術研究院,湖南湘夢畫院副院長。多次參加國內(nèi)外各大美術展覽,2006年在湖南長沙舉辦"大美湘江"中國畫作品展;2008年在日本札幌、韓國釜山、蒙古烏蘭巴托、中國哈爾濱四城舉辦中國畫作品東亞巡展;2010年在中國澳門舉辦中國畫作品展;2011年參加中日韓書畫名家聯(lián)展,并獲得優(yōu)秀獎(最高獎)。多幅作品被中外各大美術館、藝術館等機構(gòu)和個人收藏。2009年創(chuàng)作的工筆作品《和和美美》被日本稚內(nèi)機場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