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何紹基。
何紹基《草書四條屏》
曾國藩在當時可是著名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文學家,并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而且曾國藩本身也精通書法,在其功業(yè)之外頗有書名聞世。能讓曾國藩作出如此高的評價,可見何紹基絕非等閑之輩。
何紹基畫像(湖南省博物館藏)
何紹基(1799——1873),字子貞,號東洲,別號東洲居士,晚年取號蝯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晚清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用現(xiàn)在的話說,何紹基是個“官二代”。他的父親何凌漢曾做過工部、吏部和戶部三部的尚書,在山東和浙江等地都做過學政,且工于詩文書畫,是當時知名的書法家、教育家。有這樣的門世背景,何紹基自幼便與其他三個兄弟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何家兄弟四人也被人合稱為“何氏四杰”。
何紹基《雪浪齋銘》
可以發(fā)現(xiàn)何紹基擔任的官職都是與文化教育方面相關(guān)的,治學、研經(jīng)、作書這些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guān)的事業(yè)始終貫穿著何紹基的一生。
何紹基《為植生二兄屬書五言詩》
日夜不斷臨習的何紹基不斷地思考怎樣才能更好地表現(xiàn)《張黑女墓志銘》遒厚生澀的筆畫效果,并進而將北朝魏碑的書法特點融合進篆、隸、楷書體中去,何紹基創(chuàng)造一種奇特的執(zhí)筆方法。
回腕執(zhí)筆法演示圖
這種符合何紹基個人特色的執(zhí)筆方法,是在傳統(tǒng)指實、掌虛、懸肘的基本執(zhí)筆方法之上,加入了“回腕”的特點。具體方法就是把手掌豎立起來,虎口朝上,掌心向內(nèi)正對自己,有如射箭者扣弦拉弓之狀,回腕向胸前,形同猿臂一般。
何紹基懸臂回腕執(zhí)筆圖
頗自得意的何紹基還因為這個特殊的執(zhí)筆方法,將自己的名號改成“猿叟”,又取諧音作“蝯叟”,在他后期的書法作品中多自題這個名號。
何紹基《行書山谷詩跋》
何紹基《一無舍短七言聯(lián)》
看似違反人體生理機能的執(zhí)筆方法,在常人那里是很不適應的,日常寫字的時候經(jīng)常弄得手腕酸脹,但何紹基卻堅持了下來,自創(chuàng)的方法在日后也給他的書法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藝術(shù)效果。
何紹基《集瘞鶴銘字七言聯(lián)》
由于父親何凌漢書學歐、顏,所以何紹基早年也是從顏體入手,取法顏字結(jié)體寬博外拓的氣息,在何紹基晚年的作品中仍然可以發(fā)現(xiàn)早期深厚的顏體功底。尤其是顏真卿的《爭座位帖》,何紹基于此用功尤深,行書深受影響。
何紹基《臨顏魯公爭座位帖》
何紹基《書跋宋拓爭座位帖》
在結(jié)識了如包世臣等一批推崇北碑書法的金石學家后,何紹基內(nèi)心中對魏碑書法的熱愛被徹底點燃。
何紹基《四面一庭七言聯(lián)》
“肄書搜盡北朝碑,楷法原從隸法遺?!焙谓B基在詩句中表達了自己的書法觀。傾心于北朝魏碑書法的何紹基提倡“直入平出”、“橫平豎直”,一改以往楷書筆力綿弱,柔媚中虛的積弊,在他的書作中表現(xiàn)的是古勁遒厚、堅實厚重的韌性。
何紹基《大化風人八言聯(lián)》
在學北朝魏碑之際,何紹基也提倡要引篆、隸的古趣融入楷書,讓楷書也充滿篆籀氣。鄧石如“柔毫勁腕”的書法特點就深受何紹基的推崇。
何紹基《金鐘翠竹七言聯(lián)》
魏碑是介于隸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過渡書體,保留了一些隸書點畫飛揚,大開大合的特點。何紹基充分吸收了這一特點,在他的筆下字體也帶有一種筆勢開張,筋骨縱肆的特點。
何紹基《掛席看山七言聯(lián)》
難怪晚清的楊守敬評價他的書法“如天花亂墜,不可捉摹”。
何紹基《行書四條屏》
在書法上狠下苦功的何紹基,不論臨習何種碑帖,均不拘泥于形似,取其精髓,將篆隸書的筆勢引入行草,中鋒用筆,直起直落,轉(zhuǎn)折處用圓法,顯得字體高古圓厚,飽滿渾樸。
何紹基《行書東坡和陶四屏立軸》
我們現(xiàn)在來看何紹基的行草書,寫法完全不似傳統(tǒng)帖學的形態(tài),一派天真爛漫,體態(tài)自然疏放,結(jié)體正欹開合互用,重心常常下墜,撇、捺、橫等筆畫多向左右舒展開張,具有濃厚的隸書筆意。
何紹基《行書七言立軸》
將碑派書法的筆法特點引入行草,何紹基是從理論到實踐的先驅(qū)之一,從這一層面來看開拓了書法史的新局面。在他之后,許多引碑派筆法入行草筆意的書家也越來越多,如趙之謙、康有為、沈曾植、齊白石等,都深受何紹基的影響。
何紹基《雨來秋在七言聯(lián)》
有意思的是,何紹基從不用前人寫過的詩句,每幅都是他自己撰寫的自作詩文聯(lián),號稱“字無重對”。在龐大市場需求的現(xiàn)象下,實際反映的是對何紹基書法的積極肯定。
何紹基《眼明足健七言聯(lián)》
清代在書法史上是個崇尚古樸趣味的時代,乾、嘉年間河南安陽大量甲骨、青銅的出土更是掀起一股復古、崇古的熱潮。從晉唐時一直延續(xù)到明末清初的雋雅風流的帖學書法,書道正統(tǒng)的地位在此時受到極大的挑戰(zhàn)。
何紹基《行書四條屏》
何紹基和其他金石書家用畢生的實踐,將書法取法的視野回溯到秦漢六朝碑版上,以碑派書法的古拙渾樸變革楷書、行草,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直至今日,如何有效地將碑學和帖學融合起來,仍然是當代書法家探索的課題之一。
何紹基《行書為戟門仁兄大人書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