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的執(zhí)筆以正執(zhí)筆為主?!巴筘Q筆正”的概念首次出現在李世民的《筆法訣》中。由于坐具和書寫習慣的改變,唐代的執(zhí)筆從魏晉的斜執(zhí)筆變?yōu)檎龍?zhí)筆。執(zhí)筆方式的轉變帶來的影響是魏晉筆法中側鋒、絞轉成分減少,更多的是注重中鋒、起收筆的頓挫和提按筆法。
王羲之《蘭亭序》
在用筆上,唐人的研究也走向細微化和定型化。相對魏晉筆法而言,唐朝時期筆法走向簡單化、平直化,起收筆加強頓挫且位置固定。如《蘭亭序》中“是”字的筆畫多呈“S”形變化,與前后筆畫之前的連貫筆勢突出;《文賦》中的“是”字則有規(guī)范化的定式,筆畫多呈平直傾向。
《蘭亭序》中的“帶”字中間的長橫轉折之時向下延伸了一小段距離之后才調鋒出鉤,而歐陽詢《行書干字文》中“帶”字在相同位置卻是加強了頓的動作,并直接提筆出鋒。可見,魏晉時的筆法在唐代變得規(guī)范,并被視覺概括和簡化了。
隨著唐代筆法中的點畫獨立性加強,王羲之筆法中的塊面感逐漸消失。唐代筆法因注重單個點畫的獨立性和完整性,所以,點畫之間勾連之勢減弱,塊面感隨之降低。
王羲之《行穰帖》
如《行穰帖》中的“當”字塊面感極強,而《書譜》中的“當”字注重單個筆畫的形狀,空間較為疏朗;《初月帖》中的“山”字筆畫之間的筆勢緊湊,中側鋒并用,筆毫鋪開形成塊面感,而《書譜》中的“山”字則受到定式的影響,加強了“三過折”筆法的裝飾性,塊面意識較弱。
王羲之《初月貼》
邱振中先生指出:“唐代楷書是楷書發(fā)展史,也是整個書法史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像是一道分水嶺,在它之前,筆法以絞轉為主流,在它之后,筆法以提按為主流?!鳖佌媲涫谴俪蛇@道分水嶺的關鍵人物。
顏體行書筆法用“篆籀氣”恢復了魏晉時筆法中的“書寫性”,使初唐筆法中規(guī)范化的一面減弱。正如董其昌所謂:“唐時歐、虞、褚、薛諸家,雖刻畫二王,不無拘于法度,惟魯公天真爛漫,姿態(tài)橫出,深得右軍靈和之致,故為宋一代書家淵源。”
顏真卿和張旭等人的“變法”使“二王”筆法的內容更加隱微,唐人規(guī)范嚴謹的筆法也在宋代被“自由化”和“個性化”。自此,宋代的大多數書家已經不知魏晉古法的具體內容和表現形態(tài)。
蘇軾的筆法中沒有逃脫點畫平直化的趨勢,而黃庭堅則將古人用筆表達成戰(zhàn)掣的動作,這些都是個性化的理解??梢哉f,蘇、黃二人的筆去都是王羲之筆法的異化。蘇、黃二人在學古的方式上重“意取”,而米芾對于“二王”筆法的追尋最重視傳統(tǒng)技法的“理”。米芾崇尚“天然”“真趣”,筆法上重視“八面出鋒”,自謂“刷字”,追求筆鋒的使轉頓挫,力圖恢復魏晉時期筆法中的絞轉、衄挫等豐富的換鋒動作。
米芾《鄉(xiāng)石帖》
米芾《篋中帖》
在元代,能見到的“二王”書跡多以刻帖為主,民間流傳的大多還是些不好的翻刻本甚至是偽作。趙孟頫地位很高,也只能看到《淳化閣帖》和《定武蘭亭本》等,而不是《蘭亭序》的真本。
由于時代的限制,趙孟頫看不到“二王”墨跡或是唐摹本這樣的資料,反映在其書法中也表現出一定的局限性。他的筆法多以中鋒、平鋪為主,線條內部的運動比較單一,缺少提按和絞轉等復雜的筆鋒運動形式。雖然趙孟頫的功夫深厚,但是他的筆法于法度之外缺少一種讓人意想不到的審美感受。故董其昌有言:“古人作書,必不作正局。蓋以奇為正。此趙吳興所以不入晉唐門室也。蘭亭非不正,其縱宕用筆處,無跡可尋?!?
宋元之后,書案和凳子普遍較高,毛筆也多為羊毫,五指執(zhí)筆法成為了主要執(zhí)筆法。明代董其昌在用筆上沒有過多創(chuàng)新,曾提出“作書須提得起筆,不可信筆”“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等見解,對世人理解筆法有很大的啟發(fā)。
董其昌的用筆從魏晉筆法的繼承角度來說,無疑是一種簡化。但是從其自身角度而言,他的用筆被賦予個人“玄淡”的審美理想和追求,塑造出一種天然雋朗之境,所以董其昌的筆法也算得上是一種成功。明代其他書家如宋克、文徵明、祝允明等人也沒有在筆法上有重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