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目前正在浙江省博物館展出。展覽展覽匯聚國內(nèi)9家博物館唐宋古琴重器21張,從古琴的數(shù)量和規(guī)格來看,堪稱為目前國內(nèi)唐宋古琴展之最。
本文簡述了清末民初琴學(xué)大家楊時百斫琴的一些特點,取法唐宋,慕名琴而做,追尋良材,尤重良工等,對楊氏斫琴技術(shù)和理論加以分析、綜合,使之提煉成為合理的經(jīng)驗,探討楊氏斫琴的思想。
浙江省博物館“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展覽現(xiàn)場
楊宗稷(1864—1933),字時百,自號“九疑山人”,湖南寧遠(yuǎn)人,清末民初著名琴學(xué)家。一生致力于古琴的弘揚和傳承,建立九疑琴社,傳授古琴,著述有《琴學(xué)叢書》四十三卷,為琴界公認(rèn)的琴學(xué)大師。
楊宗稷
楊氏因其所處時代特殊,所見古琴甚多,又因?qū)徘俚囊袈暺焚|(zhì)方面有著獨具追求,追求音色全美,其收藏的古琴,幾乎沒有一張不是破腹大修的。同時,楊氏又是琴界公認(rèn)的宗師,一生操琴不斷,琴藝嫻熟,操琴、修琴、斫琴,這些實踐活動,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在不斷地修琴中,楊氏對古琴的構(gòu)造的認(rèn)識不斷提升,取法唐宋古琴的制作手法,并將歷代諸家斫琴的理論與修琴的經(jīng)驗結(jié)合,從而深諳琴制。而反過來,不斷地操弄古琴,又是不斷地驗證斫琴的實踐活動。
楊氏斫琴的實踐,根據(jù)《琴余漫錄》卷一所載: “予深諳制琴法而未嘗多制,以良材不易得,又藏琴過半百,雖有佳琴或經(jīng)年累月不能一彈。乙卯得海州云臺山古良材,制六琴。丙辰得宋徽宗御制松石間意及李勉韻磬拓本,各仿制兩張而已。丁巳在南縣署中得賓君楷南制琴所余桐枝,斫成一琴。冬月彭祉卿蔣子堅于長沙,蔣君贈良材,命秦華制成三琴,各得其一。予書楷題池下云丁巳冬月晤廬陵彭祉卿清江蔣子堅于長沙。蔣君得良材,扣之聲淵淵,云藏舊家已百年,制為三琴,各得其一,雷張未必過之也?!睆闹校梢源舐灾溃瑮钍享角俚拇舐赃^程,再參照《藏琴錄》,楊氏一生自斫琴,共計19床,其中“無上第一”琴、“無上第二”琴、“玉壺亭”琴、“松篁嘠玉”琴、“百年”琴為琴工秦華所斫,另據(jù)《琴學(xué)叢書》與現(xiàn)藏浙江省博物館的“百年”琴,分析楊氏斫琴的特色為:取法唐宋,慕名琴而做,追尋良材,尤重良工。
一、慕名琴而作,取法唐宋
據(jù)《藏琴錄》、《琴余漫錄》、《琴學(xué)隨筆》中所記載,楊氏自斫琴,共計19床,其中9床琴為慕名琴而斫:“蒼海龍”仿雷威鶴鳴秋月式,“鶴鳴秋”仿舊本師曠式,“隨珠”仿李凝連珠式,“韻磬第二”、“韻磬第三”仿李勉“韻磬”拓本,“松石間意第二”、“松石間意第三”仿宣和御制乾隆內(nèi)府所藏“松石間意”之拓本,“松篁嘠玉”仿李勉百衲。從中可以看出,楊氏慕名琴而作,而這些名琴大多是唐宋名家所斫,如唐代制琴名家雷威、李勉等,可見,他本人是非常推崇唐宋名琴,在仿制新琴時,取法唐宋就成為必然。楊氏制琴取法唐宋的傾向,也與他本人豐富的收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楊氏一生過眼的唐宋琴,不下數(shù)百床,收藏在手,經(jīng)年撫琴就有數(shù)十床左右,如“彩鳳鳴岐”琴、“來凰”琴、“韻雪”琴、“春雷秋籟”琴等名琴。
唐 仲尼式 “來凰”七弦琴 浙江省博物館藏
楊氏斫琴,取法于唐宋,保留了很多唐宋制琴的技法,在這一點上他與明清時期很多著名琴家都不同。楊氏所斫之琴,在其故去后散亂,或當(dāng)柴燒,現(xiàn)存僅“百年”琴與油性古杉所斫之琴?!鞍倌辍鼻佻F(xiàn)藏浙江省博物館,全長123 cm,弦長113.6cm,厚7.4 cm,肩寬20.5 cm,尾寬14.8 cm,宣和式,通體黑漆,琴底面皆無斷紋,琴身較長,琴體較厚。
楊宗稷制宣和式“百年”琴琴銘 浙江省博物館藏
“百年”琴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琴體寬大,肩寬為20.5cm,與一般唐琴肩寬不少于20厘米的做法相仿。百年琴體偏長,達(dá)123cm,與清代流行的琴長度不同,單單從長度上,更接近于唐宋古琴的長度,且楊氏在“無上”兩張琴斫成后,更是充分地認(rèn)識到琴體大小對古琴音色發(fā)音的作用:“自此兩琴成,乃知‘九霄環(huán)佩’能使他琴退避三舍,由于尺度長大不同,十年前不知制琴法,謬以中小琴與大琴較優(yōu)劣,可見,琴體大,面板弧度大,才能發(fā)音靈敏,共鳴充分,這才是成就“無上”兩琴成為妙品的原因之一。唐宋至明清,琴制由寬大逐漸趨于狹小,大琴在明清時期由于審美的趣味發(fā)生了變化,已經(jīng)不流行,而直到近代,才從楊宗稷開始研究復(fù)制。
楊宗稷制宣和式“百年”琴 浙江省博物館藏
楊宗稷制宣和式“百年”琴 浙江省博物館藏
“百年”琴,第二個特點是琴體渾厚,厚度為7.4厘米,且琴面作圓處理,腰內(nèi)收部分作圓角處理,弧度明顯,類似與唐琴所說的唐圓。第三個特點是琴首保留唐宋古琴特有的“舌穴”做法,而舌穴在明清古琴中已不多見,幾乎不存在了。百年琴的這些特色,可以說明一點,楊氏在斫制時,以唐宋古琴為仿制對象,不單單是仿制他們的琴名、銘文,更重要的是,他參照并保留了唐宋時期一些特色的斫琴技法,有些甚至是失傳了的。與同時代的琴家相比,楊氏的這些做法,則更為難得。
楊氏在仿制名琴時,很多琴都是據(jù)拓本仿制,且楊氏又不一定完全按照拓本制作,會加以變化,如鶴鳴秋仿舊本師曠式,后改月形,“松篁嘠玉”初仿伏羲式額仿孔子式,己未谷雨仿李勉百衲,改作“松篁嘠玉”式。楊氏不僅慕名琴仿制,而且仿制的非常精致,如 “韻磬第二”, “堅脆中有松透之音,宛如擊磬,孫靜齋題跋:李勉韻磬拓本有跋謂 見七百余琴莫能及今得良材仿制,音韻絕佳,恐亂真,因以第二名之”,根據(jù)這個題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楊氏對于其制作的韻磬第二非常滿意,甚至都怕以假亂真,才加上了“第二”,只是非常可惜,今天我們看不到了。
二、追求古材
楊宗稷與古人一樣,非常推崇良材,認(rèn)為選材良是一張琴是否成功的首要條件,這是出于對音色的要求出發(fā)的。
楊氏在早期制琴時,因限于古代琴書的記載,認(rèn)為制作古琴的材料,非桐木不可,以杉木為偽作,其后因剖琴無數(shù),逐漸認(rèn)識到,琴材并非只有桐木是良材,百年,上千年的杉木,若是保存狀況良好,反勝于桐木。而且,杉木因為多用來營造寺廟宮殿,反而保留下來,百年至幾百年,甚至千年的杉木,也容易獲得。 “予尤有發(fā)明者,自伏羲以來,琴材皆用桐,人人知之。予著琴話亦已杉為不可用,后因破修古琴數(shù)十,其中杉造者竟十之三四,且有最著名之古琴與最著名大家所制之琴,皆用杉沼,池間表以桐,初疑拙工作偽,后乃悟。宮殿寺觀之棟梁,皆用杉不用桐,其經(jīng)歷歲月多者,千余年至少數(shù)百年,得此種古衫,勝于新桐百倍,是以精于制作者亦用之”。
在不斷的實踐中,楊氏對于古材的認(rèn)識也在不斷深入,從最初凡是古材都欣喜若狂到有所選擇,繼承了古人的觀念,以沈括總結(jié)的 “琴材欲輕松脆滑謂之四善”為最佳,對于古杉,除了具備“輕松脆滑”四點之外,更重要的是油性盡去, “亦有古之衫者不能用者,某名剎唐時所建,旗竿高數(shù)丈,剝蝕如枯蠟為風(fēng)所折,予得一段,不禁狂喜,殆制成,音實不佳,后察其杉,質(zhì)微有油性,是則雖再歷數(shù)千年亦不宜于琴?!?
“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展品——南宋 仲尼式 “海月清輝”七弦琴 故宮博物院藏
楊氏對于古之良材的追求,可以說是到了非常癡迷的境地。楊氏斫琴的良材來源有二種:一是楊氏自己辛苦搜尋而來,如海州云臺山古材,舊宮殿、寺廟的梁柱,二是朋友所贈,如百年琴材,即為好友賓君家藏,后贈與楊氏。
古材新制,并不是楊氏的發(fā)明,但楊氏對古材新制的認(rèn)識,則是非常有見地的。 “更有古材新制,不能以新琴視之,蓋琴以材為百年材制者即百年琴,千年材制者即千年琴,如制造合法,百年之材,制成遠(yuǎn)出千年名琴之上,予所藏?zé)o上兩琴,是其明徽會同人品題無異詞也”。楊氏認(rèn)為,古材新制,如果制作合法,用千年、百年的良材,也有可能制成遠(yuǎn)出于唐宋琴。楊氏最為得意之作:“無上”兩琴,即是明證,兩琴適逢琴會,“同人品題無異詞也”,且能與佛氏舊藏九霄環(huán)佩相伯仲,能與鼎鼎唐物相抗,因此,單從聲音而言,的確是不能視之為新琴。同時也說明,琴斫好之后,即能發(fā)出妙音,而不是非要等到漆灰干透之后,或者歷經(jīng)百年、千年之后,才能名動天下。楊氏在斫成“韻磬第三”后, “同好者傳聞新琴有此妙音,多不信,親試之,則驚絕,乃知古琴制成即享重名,中郎蕉尾是其濫觴,雷張之琴無非新制,如制成不佳則無望矣”,也就是說,如果新斫之琴,制成之后,即能發(fā)出絕妙之音,就足以說明,斫琴者技術(shù)之高超,同時也證明古材新制是完全可行的。這一點在當(dāng)代的斫琴中也在不斷地實踐。
三、更重良工
楊氏從其幾十年操琴、修琴和斫琴的實踐中,認(rèn)識到制法是否合理,工藝是否精進(jìn),對于古琴而言,更為重要,即使是千年之材,如果制造不精, “名為唐宋材,實如唐宋柴”,是名不符實的。在楊氏斫琴過程中,楊氏本人并不親自動手,動手操作的是他的一些幫工,在這些人中有一個名為“秦華”的人,在楊門中算是斫琴的佼佼者,也是楊氏斫琴實踐的關(guān)鍵人物。
據(jù)楊氏記載: “秦華,山西潞安人,向業(yè)銅匠……時予延琴工來家修琴,華以為未盡善問能修否,自謂能修,乃以沙音琴試之,竟修平無少疵病。又令破修古琴數(shù)十張,一經(jīng)重斫,較未破時,無不相去霄壤。凡予所欲修改他,木漆工不能解者,華皆能得其奧,竊其所新制琴,不知比于唐雷威雷霄如何,雖云夙慧亦佛法不可思議也?!沼柚匦拗?,皆令刻潞安秦華重斫或重修數(shù)字與沼右,”從中可知,秦華聰明好學(xué), “秦華經(jīng)予數(shù)年指授,”且深受楊氏的熏陶,對于修琴,從不懂到精通,而且在數(shù)年的修琴、斫琴的實踐中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經(jīng)驗,斫琴技術(shù)也不斷提高, “秦華近益精研制琴法,必欲高出所見最上古琴”,后斫“無上”兩琴,楊氏對其評價極高, “九德九品兼全最上,鼎鼎唐物莫之與抗,良材絕技越古跨”,認(rèn)為“無上”兩琴,堪與佛氏舊藏唐琴九霄環(huán)佩相抗衡,且不相高下。
唐 伶官式 “谷應(yīng)”七弦琴 浙江省博物館藏
楊氏自斫琴中,有明確記載為秦華所斫之琴有:“無上第一”琴、“無上第二”琴、“玉壺亭”琴、“松篁嘠玉”琴、“百年”琴等共5琴,且有題刻:“潞安秦華斫” 或“秦華斫”。另楊氏乙卯年得海州云臺山古櫬木,命工斫六琴,因秦華為壬子臘月到楊氏家中,壬子年為1912年,乙卯年為1915年,因此秦華也有可能參與了這次的斫琴活動。在丁巳年(1917年)楊氏因其“最善制琴”,特推薦他參與湖南賓玉斫琴,此次斫琴共計140張, “其音皆兼有蒼松清脆之妙,遠(yuǎn)出于明琴之上,其最佳者與上選唐宋琴相伯仲”,楊氏評價極高,也可見,秦華斫琴的功力非常深厚,也深得時人的贊賞。
作者單位:浙江省博物館工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