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欄目:首頁 > 收藏知識 > 琴棋書畫 > 正文
收藏知識
  • 紅袖添香夜讀書:古代文人浪漫不能少了它(圖)
  • 時間:2019-04-20 13:04:32        編輯:xinzhengjiaoyu        點擊量:2217次
  • 我們閱讀古典詩詞,經(jīng)??梢钥吹接嘘P(guān)熏香的描寫。如李煜《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晏殊《踏莎行》“爐香競逐游絲轉(zhuǎn)”,等等,可以說是俯拾可得。由此可見,在殿堂、居室內(nèi)焚香乃是貴族士大夫、文人雅士日常生活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

    我國對香料的認識和使用很早。早在先秦典籍中就有關(guān)于香料的記載。《西京雜記》上說,長安巧工丁緩“作九層博山爐”,這說明最遲在漢代人們就已經(jīng)用香爐焚燒香料了?!稌x書·賈充傳》載:賈充的女兒將西域進貢的奇香偷出來送給韓壽,賈充的僚屬“與壽燕處,聞其芬馥”。顏之推也說,梁朝士大夫無不“熏衣剃面”。這說明在晉代世族門閥中已逐漸形成用香熏衣的風(fēng)習(xí)。唐宋以來,從域外進口的香料越來越多,封建統(tǒng)治者對香料的靡費已達到了驚人的地步。宋徽宗宣和宮中,“用龍涎沉腦屑和蠟為燭,兩行列數(shù)百枝,艷明而香溢”(陸游《避暑漫抄》)。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如蔡京一次焚香就花掉了五六百緡。于是侈靡之風(fēng),遍于朝野。這個風(fēng)氣歷元明兩朝一直延續(xù)到清朝的乾嘉時期。隨著西方的薔薇露、桂花露、玫瑰露等舶來品的東漸,傳統(tǒng)的熏香習(xí)俗才日漸衰微。

    香料的品種很多。據(jù)《香譜》、《嶺外代答》、《諸蕃志》等書的記載,各種動植物香料不下一百余種。這些香料大都出在南海及西方諸國,而其中又以大食、真臘及阇婆國為最。

    大食,是波斯文Tazi或Taziks的音譯,原系一波斯部族的名稱,唐代以來,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所產(chǎn)香料以龍涎香、乳香最為著名。

    龍涎香,在諸香中名列第一。據(jù)《嶺南雜記》載,龍涎“出大食國西海之中。上有云氣罩護,則下有龍蟠海中大石,臥而吐涎,飄浮水面,為太陽所爍,凝結(jié)而堅,輕若浮石”。其實龍涎香并不是什么龍吐的涎水,而是抹香鯨腸胃中的病態(tài)分泌物,類似結(jié)石。從鯨體中排出后漂浮于海面,或沖上海岸而為人們所采得。用之和眾香,能聚合香煙,縷縷不散,而且香味幽雅,沁人心脾,故一向受人喜愛。

    乳香。自漢以來輸入中國?!赌戏讲菽緺睢酚涊d乳香樹云:“在海邊有大樹,樹枝如古松,生于沙中,盛夏樹膠流出沙上,方采之。”因為樹脂滴下時形如乳頭,故稱“乳香。

    真臘,是我國史籍對七世紀至十七世紀中南半島吉蔑土國的通稱,即今之柬埔寨。所產(chǎn)香料以篤耨、沉香最為有名。

    篤耨,一作篤傉,也是一種非常名貴的香料,有黑、白兩種品種。陸游《書枕屏》一詩中的“南番篤耨香”即指此。據(jù)《百寶總匯集》載,“篤傉,泉廣路客販到,如白膠香相類,如黑篤傉,多是合香使用。此香氛氤不散”。宋代曰篤耨“初行于都下,每兩值錢二十萬”(曾慥《高齋漫錄》),這相當(dāng)于一個富裕農(nóng)民的全部家產(chǎn)。

    沉香,又名沉水香、蜜香、伽南香、奇南香。據(jù)《梁書·林邑國傳》記載,“沉香木,王大斫斷,積以多年,朽爛而心節(jié)獨在,置水中則沉,故名沉香”。李清照《菩薩蠻》“沉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其“沉水”即指沉香。

    阇婆國,古國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蘇門答臘島,首見于《宋書·夷蠻傳》。所產(chǎn)香料以龍腦、檀香較為有名。

    龍腦,是一種無色透明的結(jié)晶體。因其晶瑩如冰,受熱易化,故又稱“冰片”。龍腦樹是一種高大的喬木,很像杉木其根部的干樹脂即為龍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中引宗奭語評論龍腦“味甚清香,為百藥之先。萬物中香無出其右者”。龍腦這種香料人約到唐代才盛行,宮禁中稱之為“瑞龍腦”。李清照《醉花陰》中的“瑞腦消金獸”即指龍腦。

    檀香,又名旃檀香。李時珍稱它“葉皆似荔枝,皮青色而滑澤”。佛教、道教的宗教活動多用此香。

    此外,尚有麝香、蘇合香、安息香、郁金香、丁香、降真香、木香、蕙香、都梁香、兜婁香、迷迭香等等。

    這些香料怎樣使用呢?在我國古代,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放在香爐中焚燒。香料中的芳香之氣借著炭火的熱力散發(fā)出來,就能抑菌除穢,醒腦怡神。

    焚香要用特制的香爐。香爐一般為銅合金鑄成,宋代以后又有了陶瓷香爐。香爐的造型多仿先秦祭器,正如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中所說:“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爵爐則古之爵,狻猊爐則古踽足豆,香球則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鑄而象古為之者?!?

    一般香爐由爐身、爐蓋、爐足三部分構(gòu)成。爐身中空用以燃香。蓋上有孔竅,使香煙從中逸出。其足則有三足、四足、高足等多種樣式。

    香爐中比較著名的是漢代的博山爐。滿城漢墓出土的一件錯金博山爐,爐身上部和爐蓋鑄出層巒疊嶂的群山,山間點綴以獵人和野獸。全器飾以流暢的錯金花紋,色彩絢麗。唐宋以來的香爐多制成狻猊、麒麟與鳧鴨之狀。唐宋詩詞中經(jīng)常提到的“金獸”、“金猊”、“金鴨”、“鵲尾”等便是指此類鳥獸形香爐。明朝宣德年間,以風(fēng)磨銅為主要原料制成的香爐,其寶色內(nèi)涵,珠光外現(xiàn),澹澹穆穆,而玉毫金粟隱約于膚里之間,為香爐中之精品,世稱“宣爐”。

    在焚香方法上,古人積累了不少經(jīng)驗?,F(xiàn)據(jù)屠隆《香箋》一書的記載作一些介紹。

    焚香必須憑借炭力。焚香用的炭墼是以炭末和以粘合劑制成。其方法是:將雞骨炭碾成末,摻入葵葉或葵花,搗碎后再少加一點糯米湯捶擊成餅。餅子捶得越堅實越好,因為這樣的餅子火力比較持久。焚香時,先點燃炭墼放入爐內(nèi),蓋上一層薄灰。待灰炭融洽后,再在上面加一片“隔火”。所謂“隔火”乃是用以蓋火的器具。“隔火用銀盞、云母片、玉片、砂片俱可,以火浣布如錢大者,銀鑲周圍作隔火尤難得”?!案艋稹鄙显俦”〉財偵弦粚佑谩扒炎咏樟_揀極凈”制成的香煤,香料則置于香煤之上。這樣使香料慢慢受熱燃燒,就能比較勻緩地揮發(fā)出香氣來。

    蓋上“隔火”后,下面的炭墼容易熄滅,因此要在爐子的四周用箸在灰上戳幾十個眼兒,以通火氣。周紫芝《鷓鴣天》中所說的“撥金猊”當(dāng)是寫用箸撥火,使之熾盛的情形。

    古代用香,講究各種香的配合,以形成種種不同的香氣。古典詩詞中經(jīng)常提到的百合香,就是用好幾種香料混合而成的。如古詩中的“博山爐中百合香,郁金蘇合與都梁”即指此。

    唐宋人焚香,常常將香料末用金屬印格印成起訖一貫的文字,這叫做香印。打過香印的香料燒盡后,灰燼上的字跡仍可清晰辨認。這種印香的金屬印具在街市上就有出售。吳處厚《青箱雜記》云:“太祖廟諱‘匡胤’,語訛近‘香印’,故今世賣香印者不敢叱呼,鳴鑼而已。”

    有時,人們還將香末制成形似篆文的模樣,稱為“香篆”。其法在《香譜》上有記載:“香篆,鏤木以為之,以范香塵,為篆文,燃于飲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徑者?!碧K軾詩《宿臨安凈土寺》“閉門群動息,香篆起煙縷”,僧揮《訴衷情》“鐘聲已過,香篆才點”,都是指這種特制的香。

    古人又常常以焚香來熏衣。古人熏衣的方法很多,現(xiàn)介紹其中的一種:“凡熏衣,以沸湯一大甌置熏籠下,以所熏衣覆之,令潤氣通徹,貴香入衣難散也。然后于火爐中燒香餅子一枚,以灰蓋,或用薄銀碟子尤妙,置香在上熏之,常令煙得所。熏訖疊衣,隔宿衣之,數(shù)日不散?!保ㄋ魏槠c《香譜》)

    熏衣總少不了熏籠。熏籠,又稱香篝,是一個鏤空的木籠,上面雕刻著各種花紋,其形制大小不一。白居易詩云“斜倚熏爐坐到明”,既然可以斜倚,可見其形體不會太小。熏籠也有小的。如劉克莊《念奴嬌·和誠齋休致韻》:“此翁雙手,頓閑處、且把香篝籠袖?!蹦軌蚧\在袖子里,可見其形體之小。

    還有一種用于熏衣被的香球是很值得稱道的?!段骶╇s記》上記載,丁緩“作臥褥香爐,一名被中香爐。本出房風(fēng),其法后絕,至緩始更為之。為機環(huán)轉(zhuǎn)運四周,而爐體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為名”。唐代銀熏球的出土使我們得以看到這種實物,從而了解其精巧的構(gòu)造:這是一個直徑僅4.8厘米的圓球,由兩個半球體扣合構(gòu)成。結(jié)合處裝有一小型卡軸,其余部分磨成扣合嚴密的子母扣,結(jié)合牢固,啟合方便。下半球內(nèi)裝置兩個同心機環(huán)和一個焚香盂,各部件以相對稱的活軸關(guān)聯(lián)于器壁,利用同心機環(huán)和活軸造成的機械平衡,確保焚香盂在球體內(nèi)無論怎樣轉(zhuǎn)動的情況下,都能保持常態(tài)而不致傾覆。這充分顯示了我國制造工藝的高超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香料的消費畢竟是一種高消費,在封建社會里,只有貴族士大夫、文人雅士才能辦得到,至于那些農(nóng)夫、工匠、負販、走卒,他們終日辛勞,養(yǎng)家糊口尚且不及,又哪里會有那種“紅袖添香夜讀書”的雅興呢!

  • 上一篇:已經(jīng)沒有了
  • 下一篇:中國書法的人文品味

  • 分享到:
  •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網(wǎng)易
  • 百度
  • 大眾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