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曾經(jīng)說過:“每個人在他們幼年的時候都是科學家,因為每個孩子都和科學家一樣,對自然界的奇觀滿懷著好奇和敬畏。”那么,如何利用、開發(fā)孩子這種天生的好奇心呢?
允許孩子的認知錯誤
孩子雖然與大人們看到的是同樣的世界,但是他們對于現(xiàn)象的理解和認識與成年人是不同的。一些在大人們看起來顯而易見的事情,孩子們往往可能會有其他的想法。孩子在認知發(fā)展的過程中,可能會產(chǎn)生一些不成熟甚至錯誤的看法。這時候家長和老師要允許孩子犯錯。因為孩子學科學概念的時候,一方面是慢慢積累科學知識,一方面是不斷推翻自己之前的認識,再用新的形式去解決問題。不斷地證偽,這本身也是培養(yǎng)孩子科學精神的一種體現(xiàn)——畢竟,科學本身沒有什么結論是絕對正確的。
比如,根據(jù)孩子平常的生活經(jīng)驗,他們會覺得地球是平的,但是大人告訴他們,地球是圓的。這在孩子那里就產(chǎn)生了認知沖突,孩子就會自己推理出,地球像一個盤子一樣,因為盤子既是圓的,又是平的。這其實是孩子學習的過程,家長和老師要允許孩子在一段時間內(nèi),保持這種自相矛盾的錯誤概念。這時候不要武斷地否定孩子的結論,也不要急著教孩子正確的理論,因為科學教育的目的,是教孩子學會科學探索和思維方法,而不是簡單地讓孩子積累科學知識。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其次,當我們教孩子學習高深的科學知識時,不是直接把書上的東西教給孩子,而是讓孩子主動想要去了解科學,探索科學。在平常的生活中,孩子會接觸到很多科學知識,比如受傷、生病、飲食健康等概念。
家長在這些時候,就可以和孩子討論一下生物概念和因果關系,比如細菌和生病到底有什么關系。而且,孩子天生就有系統(tǒng)的科學探索能力。就像做游戲的時候,孩子會發(fā)現(xiàn),塑料玩具放在水里,大部分都會浮起來,金屬玩具放水里,大部分都會沉下去。所以,在這個階段,家長要讓孩子在生活中去接觸“十萬個為什么”。而且家長在日常和孩子的交往中,已經(jīng)不知不覺,或者說有目的地教給孩子很多知識了。
家長該教孩子哪些內(nèi)容
其實,對于很多科學內(nèi)容,家長可以不直接告訴孩子。比如,有一些很幼稚的錯誤,隨著孩子長大,不知不覺就會自動修復了,不用專門教。比如孩子長大了就能理解,吃飯能讓人長高長大,但不會一直長大,所以爸爸媽媽天天吃飯,也沒有長成巨人。
對孩子來說,大多數(shù)概念都會自發(fā)地轉變,家長可以提供豐富的環(huán)境刺激,給孩子探索的機會,然后在適當?shù)臅r候,激發(fā)孩子的科學思維,而不用刻意教。但面對一些現(xiàn)代科學概念,就像地球的形狀這種概念,和孩子自己在生活中探索的不一樣,就需要大人來教。
如何面對孩子的提問
當回答孩子關于科學的提問時,家長又該怎么做呢?首先,家長要了解孩子對于現(xiàn)有的這些知識,是怎么用的,然后不要太快給出答案。其次,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幫助孩子系統(tǒng)地檢驗和假設。最后提供反面例子,挑戰(zhàn)孩子錯誤觀念,必要的時候提出關鍵的科學概念和知識。
舉個例子來說,比如當孩子發(fā)現(xiàn)有些玩具能浮起來,有些能沉下去的時候,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收集5樣玩具,和他一起記錄,什么浮起來了,什么又沉下去了,然后總結一下,什么東西會沉,什么會浮。如果孩子總結說,金屬玩具會沉下去,你就問他,那為什么金屬的船會浮起來呢?然后再教他一些必要的科學知識。
家長態(tài)度是關鍵!
其實,對于孩子來講,父母才是最好的啟蒙老師。對于孩子的好奇心,家長應該珍視,鼓勵他們多提問題。有的父母對孩子提出的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往往缺乏耐心或者是敷衍了事,這實際是把孩子對于科學的興趣萌芽扼殺在搖籃之中。當孩子不能從家長這里得到積極、正向的反饋,他們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力就會逐漸抑制或是消失。
另外,對孩子的提問,父母切不可不懂裝懂。當孩子接受了錯誤的觀念,以后修正起來就特別困難,這本身對于孩子的成長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對于自己不能解答的問題,就應當實事求是承認,跟孩子一起探討、學習,增進親子關系的同時,也讓孩子學習到了知識。
當然,更高一點的要求,對于家長來講,平日里繁重的工作之外,自己也應當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畢竟,家長的視野很可能會決定孩子的認知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