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錯字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沒文化,一種是太有文化。在我國許多著名景區(qū)的牌匾上都看到過“錯別字”。但是這樣的字背后都有它的歷史典故,錯得恰到好處,反成一段佳話。
當(dāng)年咸豐駕臨獨樂寺,為寺內(nèi)四合院題寫院名,即興寫下了“報恩院”三個字。但寫好后,最后一個“院"少寫了一橫。咸豐開口說人要知恩圖報,佛家說要報四重恩:佛恩、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太多了,這恩一生是報不完的,所以“完”字的筆畫不能寫全。
此匾出自清代著名愛國將領(lǐng)、禁煙英雄林則徐之手。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七月,林則徐在赴伊犁、途經(jīng)西安時,寫下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詩句。就在寫下這詩句前,林則徐來到碑林,希望從前人的墨跡中尋找點人生的安慰和前進(jìn)的動力,并認(rèn)真寫下了“碑林”二字。
此匾乃明代著名書法家簫顯所書。每個字都是1米有余;它從東向西逐漸增大,在筆劃的處理上,把第一的“第”字改寫成草字頭的“苐”,使筆劃減少,視覺上的分量減輕。字為楷體,筆力道勁雄厚,與城樓規(guī)格渾然一體,給人以大關(guān)雄壯平穩(wěn)感,堪稱古今巨作。
在清代把“明"寫成“眀”的現(xiàn)象很多。清代文字獄很厲害,當(dāng)時文人不敢直書大明王朝中的“明”,但又不能繞過此字,于是 把“日”易為“目”。另一種說法則相反,用“目”代替“日”是種智慧,代表一雙慧眼。如武侯祠的“眀良千古”,“明君之明”重在能識人、識勢”,所以重“目”,而諸葛亮正是這樣有眼光的人。
“富”不出頭,意思是“富貴無頭”;“章”字下的一豎出頭,則表示“文章通天”。兩個錯字,體現(xiàn)孔府這個非常門第的身份,不只沒有人說它是錯字,游人明白后反而連連叫絕。
“風(fēng)流宛在”匾額出自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劉坤一之手,據(jù)說劉坤一是為追念曾在揚州主政的歐陽修所作。劉坤一把“風(fēng)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寫一點,“在”字多一點,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點風(fēng)流,多點實在,極富哲理。
“花港觀魚”碑,也是康熙皇帝的御筆,“魚”字少一點是“有意寫錯”??滴跣欧?,有好生之德,題字時他想 “魚”字下面有四個點,四點代表"火”, 魚在火下烤,還能活嗎?于是有意少寫了 點,三點成“水”,這樣魚便能在湖中暢游,瀟灑地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