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可以說是老子《道德經(jīng)》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了。但是現(xiàn)代人,包括一些專家學(xué)者在內(nèi),往往把無為理解成了不作為,所以在無為前面加上消極二字,變成了“消極無為”。那么老子的“無為”,真的是消極的嗎?
“無為”并非不作為:五層含義揭開《道德經(jīng)》“無為”的真相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無為”,其實(shí)有五層含義:
一、無為(為字念去聲)
為,是“為什么”的為。無為,就是不為什么而為,也就是自然而然而為。
有人把幸福比作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緊,就流失得越多。其實(shí)錢財(cái)、名聲和地位,又何嘗不是如此?越是強(qiáng)求,就越是難以得到。
而如果只是簡簡單單做自己,順其自然的生活,追隨自己的愛好工作,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一直求之不得的東西,自己會來找你。
因?yàn)樗鼈兌贾皇侨嗽谧鲎约旱倪^程中產(chǎn)生的副產(chǎn)品而已,把它們當(dāng)作終極追求,其實(shí)是南轅北轍了。
所以老子推崇的是“不求而得”、“弗為而成”的自然而然,發(fā)自內(nèi)心熱愛的全身心投入;卻并不是“頭懸梁,錐刺股”的一意強(qiáng)求;為學(xué)雷鋒才去做好事的刻意而為。
“無為”并非不作為:五層含義揭開《道德經(jīng)》“無為”的真相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xì)
二、為“無”
扁鵲有一個大哥,擅長“治未病”,別人病還未起就被他治好了,所以反而沒人知道他會治病。他是不作為嗎?當(dāng)然不是。不過他的作為,都是作為在事物還沒有發(fā)展壯大的時(shí)候,甚至連征兆都還沒有產(chǎn)生的時(shí)候。這就是“為無”,為之于其兆未生的意思。
老子說:“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xì)”。處理困難的問題,要在它還很容易解決的時(shí)候就開始處理;治理大的問題,要在局面還沒有發(fā)展至混亂的時(shí)候就開始治理;成就大的功業(yè),要從很小的事情開始做起。
因?yàn)樘煜碌碾y事都起源于容易的事,天下的大事都起源于小事。所以圣人從來不會等小事變成大事之后才開始有所作為,故而最終能取得大的成就。
因此,真正善于打仗的人反而沒有赫赫之功,因?yàn)樗揪筒粫寫?zhàn)爭打起來,而是在謀略和外交的層面就已經(jīng)把戰(zhàn)爭結(jié)束了。未戰(zhàn)已先勝,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這就是“不爭而善勝”。無為所以無功,無功所以無名。
“無為”并非不作為:五層含義揭開《道德經(jīng)》“無為”的真相
豬站在風(fēng)口,也會飛起來
三、順勢而為
人只是宇宙中一個渺小的個體,我們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包括我們存身的宇宙,并不是靜止不變的,它們自身也在不斷運(yùn)動和變化。它們的運(yùn)動和變化對我們來說,就是不可阻擋的“勢”。
個人的力量有限,言傳身教的范圍有限,所以唯有借助萬物自身本有的力量,借助民眾自身本有的智慧和本能的向往,借助事物自身本來就有的成長趨勢,才能最終獲得大的成就。
所以老子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體察民情,體會民心,知道他們想做些什么,應(yīng)該做些什么。了解民心之所趨,因勢而利導(dǎo),則功成事遂,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想這么干的啊。”
他們甚至不會想到這件事是有人推動的,是有人主導(dǎo)的。他們覺得理所當(dāng)然,本來就該是這樣,卻沒想到是有人加了一把力。這就是“無為”。
“無為”并非不作為:五層含義揭開《道德經(jīng)》“無為”的真相
為無為,事無事
四、以“無為”為為
“無為”,既是處世方法,也是治世目標(biāo)。《莊子》中描述的治世是什么樣的呢:“黎民百姓日常處居沒有明確的目的,交往走動也沒有確定的方向,口里含著食物嬉戲,鼓著吃飽的肚子游玩?!?
百姓悠閑自在而沒有什么可以追求的目標(biāo),吃飽了飯也沒有什么可以忙碌的事情。這就是“無為”之治世,因?yàn)樘煜绿綗o事。
所以老子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治理國家,以不縱欲生事,讓自己無所作為,為為;以讓國家自行運(yùn)轉(zhuǎn),讓自己無事可做,為事;以讓國家平安無事,生活淡然無味,為味。
如此才能“以無事取天下”,因?yàn)椤拔覠o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無為”并非不作為:五層含義揭開《道德經(jīng)》“無為”的真相
各安其位,各盡其力
五、不親手施為
任何人的能力都有局限,不可能做到無所不為。但只要不輕易動用自身的力量,不事事親力親為,就不會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就可以做任何事——“無為而無不為”。只要懂得用人之力,用天之力。
事事自己親力親為,第一會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第二壓制了其他人的發(fā)展空間。什么都讓你自己做了,那別人做什么?下屬得不到鍛煉和提高,前景就堪憂了。就好像諸葛亮一樣,事事親為,自己累死了不說,死后蜀國竟然沒有一個能用的人才,導(dǎo)致早早地滅亡。
一個人的能力有限,能做好一方面的事情就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就算是圣人,也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能。但只要懂得用人之力,就可以做任何事情。
合理地搭配人員,發(fā)揮每個人的特長,又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呢!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