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四年,歲在己未,琉球國中山王尚穆薨。世子尚哲先七年卒,世孫尚溫表請襲封。中朝懷柔遠藩,錫以恩命,臨軒召對,特簡儒臣。
于是,趙介山先生,名文楷,太湖人,官翰林院修撰,充正使;李和叔先生,名鼎元,綿州人,官內(nèi)閣中書,副焉。介山馳書約余偕行,余以高堂垂老,憚于遠游。繼思游幕二十年,遍窺兩戒,然而尚囿方隅之見,未觀域外,更歷纓溟之勝,庶廣異聞。稟商吾父,允以隨往。從客凡五人:王君文誥,秦君元鈞,繆君頌,楊君華才,其一即余也。
五年五月朔日,隨蕩節(jié)以行,祥飆送風,神魚扶舳,計六晝夜,徑達所屆。
凡所目擊,成登掌錄。志山水之麗崎,記物產(chǎn)之瑰怪,載官司之典章,嘉士女之風節(jié)。文不矜奇,事皆記實。自慚谫陋,飴測海之嗤;要堪傳言,或勝鑿空之說云爾。
譯文:
嘉慶四年,是己未年,琉球國中山王尚穆去世。世子尚哲先七年去世,世孫尚溫上表,請求襲封。朝廷安撫遠方藩國,賜給皇上的命令。皇帝不坐正殿而御前殿召見臣下令其回答有關(guān)政事、經(jīng)義等方面的問題,特意選擇儒臣。
在這,趙介山先生,名文楷,太湖人,官職是翰林院修撰,為正使。李和叔先生,名鼎元,綿州人;官職內(nèi)閣中書,為副使。介山寫信約我一起走,我因為父親高堂年紀很老,害怕遠游。繼而又想在外作幕僚二十年,到處窺探兩戒,而還囿于一地方的見識,沒有看到外國。更經(jīng)過瀴溟的勝利,期望更廣泛的得到各種奇特見聞。稟報商議我的父親,允許隨著同去。隨從的人共五人:王文誥,秦元鈞,繆頌,楊華才,我即是其中之一。
五年五月初一日,隨著振蕩節(jié)以行,吉祥送風,神魚扶大船,總計六晝夜,徑直到達目的地。
只要看到的,都登上掌握記錄。記錄山水的美麗險要,記物產(chǎn)的奇特,記載著官府的典章,贊美士女的風度貞節(jié)。文章不夸耀奇異,事情都記得真實。自己很淺薄鄙陋,樂意留下測海的譏笑;要能忍受傳說,或勝過憑空想象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