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欄目:首頁 > 知識大全 > 初中教育 > 正文
科目輔導
  • 美國中小學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是怎樣的?
  • 時間:2019-01-30 16:45:07        編輯:xinzhengjiaoyu        點擊量:3717次
  •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發(fā)展,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歷史教科書對他們對中國形象的認同會產生很大影響,那么在美國的歷史教科書中中國的形象是怎樣的呢?

    美國小學和初中階段對中國文化的認知

    美國的小學是六年制,一年級到五年級并沒有提及中國歷史,只是在小學最后一年(六年級)開始提及中國,美國教科書把這一學年所學的歷史稱之為中國早期古代文明。
    與中國不同,在美國教科書中,中國歷史不是從夏朝開始,而是從商代開始的。美國史學界認為“夏朝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因此將有文字記載的商朝作為中國歷史的開端。
    這一階段,學生要從地理、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等多個角度分析早期中國的古代文明史,具體涵蓋下列知識點:
    1. 孔子的生活,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基本教育理念。孔子時期普遍存在的政治和文化問題,以及孔子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2. 始皇帝統一中國北部采用的政策及政治成就,建立秦朝。
    3. 漢朝的政治貢獻及版圖的擴張。
    78a1c01b33ffe2abeb2bd1ac38277e5d_副本
    孔子是美國教科書提到的第一個中國人。
    孔子是美國教科書提到的第一個中國人,直到美國大學的哲學教科書才開始系統介紹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思想。美國的小學教科書采用了始皇帝的稱謂,沒有采用“秦始皇”的稱謂。大綱指出,“始皇帝統一了中國的北方”,而不是統一了全中國。始皇帝完成對六國的統一之后,才有中國的概念,因此美國教科書不說始皇帝統一中國。
    大致與歐洲的羅馬帝國同期的漢朝有四個影響深遠的成就: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樹立、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絲綢之路和佛教的傳入。
    初中階段,有別于中國的三年制美,國加州的初中是兩年制:七年級和八年級。在七年級的課程中,世界歷史部分提及了唐宋元明四個朝代,八年級的世界歷史課程則沒有涉及任何中國的歷史和文化。
    七年級關于中國歷史的部分跳過了三國、晉朝、南北朝和隋朝,直接講述唐朝、宋朝、元朝和明朝。初中階段,美國學生要求從地理、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的角度分析中國中期文明史, 包括下列知識點:
    1. 中國在唐朝時期的大一統、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同期韓國和日本的興盛。農業(yè)、科技和商業(yè)的發(fā)展。
    2. 宋朝和蒙古人統治時期,儒家思想的影響和變遷。
    3. 蒙古人統治時期和明朝時期,中國和其他周邊文明的關系,陸地和海洋的擴張。
    美國教科書并沒有把元朝單獨割裂開來講述,而是把元朝,和被元朝所滅的宋朝以及滅元的明朝聯系起來,對比分析漢人文化和非漢人文化的發(fā)展,展示其中的歷史邏輯和興衰原因。蒙古人的統治范圍曾經抵達了今天的歐洲,歐洲歷史也有提及和記載。在美國的教科書中,蒙古族統治的元時期,他們重點分析了非漢人文化對儒家思想的影響。
    宋朝是中國儒家思想的一個發(fā)展高峰,但是文明發(fā)達的宋朝卻被軍事發(fā)達的蒙古族所滅。儒家思想在不尊儒的社會形態(tài)里如何發(fā)展?在科舉考試地位日漸下滑的元朝,知識分子的命運如何?這一時期,對中國的分析,是把中國放在亞洲文化傳播的位置上進行的國家間的比對研究,探討中國和韓國在知識、語言和哲學上對日本產生的影響。
    美國的歷史教學大綱沒有使用中國常說的四大發(fā)明創(chuàng)造,而是把茶葉和四大發(fā)明放到一起,相提并論,稱其為五大發(fā)現。使用了“發(fā)現”(discovery)一詞,混淆發(fā)明和發(fā)現的提法,有些不妥。

    美國高中階段對中國文化的認知

    高中階段,有別于中國大陸的三年制,美國加州的高中采用四年制,即從九年級到十二年級。教學模式采用了大學的走班選課制度。九年級的世界歷史沒有提及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十年級探討殖民時期和二次世界大戰(zhàn)。美國十一年級和十二年級的世界歷史課程,開始深層次探討中國的經濟模式和政治模式。
    十年級要求學生分析新帝國主義時代(New Imperialism)全球變化的模式:非洲、東南亞、中國、印度、拉丁美洲和菲律賓。其中包括四個知識點:
    1. 工業(yè)革命主導的經濟崛起和由此引起的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之間的聯系。知識點包括:國家的安全和戰(zhàn)略優(yōu)勢、國家的霸權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土地、能源和科技發(fā)展引起的資源問題。
    2. 要掌握殖民統治者世界范圍內的殖民地,例如屬于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荷蘭、俄國、西班牙、葡萄牙和美國的殖民范圍。
    3. 殖民者和各種長期和短期被殖民者對帝國主義的觀點。
    4. 世界范圍內被殖民地區(qū)的獨立抗爭,包括領袖的角色,例如中國的孫中山。
    美國《世界歷史》教科書和其他國家的教科書有一點不同的是,其他國家教科中普遍缺少殖民者對殖民主義的觀點,而美國的教科書提及了這部分。為什么美國教科書敢于闡述美國作為殖民者的觀點呢?美國的很多史學家,包括學術泰斗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認為,美國比其他的殖民者(例如英國和法國)推行的殖民政策對被殖民的國家更“仁慈”,例如美國政府退還了庚子賠款,并用來投資教育和開設醫(yī)院,幫助中國教育和醫(yī)療的發(fā)展。
    十年級學生則需要從不同的方面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起因和結果,包括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角色和作用。要點包括:
    1. 20世紀30年代德國、意大利和日本謀求發(fā)展帝國主義,包括1937年日本制造的南京大屠殺和在中國其他地區(qū)的罪行。了解戰(zhàn)爭期間人類付出的代價,尤其關注俄國、德國、英國、美國、中國和日本戰(zhàn)爭中平民和軍隊的損失。
    2. 學會分析二戰(zhàn)后的國際發(fā)展形勢。例如二戰(zhàn)結束后中國政治和經濟的震蕩。
    3. 學會分析當今世界國家或地區(qū)的政治局勢:例如中東、非洲、墨西哥、拉丁美洲和中國。
    孫中山(1866–1925)是美國中小學教科書中提到的中國近現代史上國際影響力排名第一的中國人。孫中山在美國學生看來是個非常清晰和易于理解的形象。他的“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學習了林肯的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的精神。從孫中山開始,中國產生了自己的政黨、現代化的軍隊和現代民主科學的思想。
    十年級講授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內容,亞洲戰(zhàn)場提及中國軍隊,提及了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以及個人傳記閱讀,但是沒有提到中國領導人的傳記閱讀,也沒有提到東條英機這類戰(zhàn)犯的延伸閱讀。從美國人的角度看,中國是亞洲事務的中心,日本和韓國是美國在亞洲用來平衡中國力量的砝碼。
    在十年級所掌握的歷史知識的基礎之上,十一年級講述的涉及中國的內容相對簡單,要求學生了解門戶開放政策、改革開放、中國崛起為世界大國的知識。學生需要追溯美國的崛起,并討論美國如何成為20世紀的世界力量,了解和分析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十年級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開啟了分析和比較的模式,而不再僅僅讓學生只倚重歷史事件的學習。
    xin_212100519221385918812130_副本
    改革開放30年后的深圳,市中心的寫字樓高聳入云。
    十二年級學生要求開始學會分析不同政治制度的起源、特點和發(fā)展,著重分析政治民主的訴求、優(yōu)勢和實行民主的阻礙。學生學會分析國際貿易及中國的經濟模式,并解釋美國如何影響及被影響,例如:遠離美國本土的經濟力量。
    美國十一年級和十二年級的高中老師在實際教學中并沒有執(zhí)行教學大綱的內容要求,加州很多高中沒有依據大綱對中國經濟和政治模式進行學習探討,而只側重講授了美國的經濟模式和政治模式。為什么?研究發(fā)現,美國的高中生十一年級參加完了美國的高考SAT,十二年級的時候就已經收到了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雖然高中畢業(yè)班的學生依舊要上課以保持自己的高中成績,但是世界歷史學科內容不再被引起足夠的重視,不再像參加高考前那樣重視學習。

    中美歷史教學模式的異同

    歷史內容的連貫性

    與中國的歷史教學模式相比,美國的教科書及中小學歷史教學模式有利有弊:優(yōu)勢在于美國的課程設置側重交流和聯系,例如絲綢之路,注重分析歷史事件背后產生的原因。弊端是過多以美國的政治和國家利益為中心,在教學指導大綱中甚至忽略了和美國利益聯系不甚緊密的國家的知識內容。
    在美國的教科書中,中國的歷史不像在中國教科書那樣,依據每個朝代做一個連貫的介紹,美國的教科書跳過了一些中國的朝代。例如七年級的歷史課程就跳過了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朝,從漢朝直接跳到唐朝、宋朝、元朝和明朝,造成美國歷史老師和學生在授課和學習過程中的很多困惑。

    學生的通識教育和獨立思考力

    美國學生在大一的時候很多都表示,小學和初中有關中國歷史的知識大都忘記了,十年級所學的中國歷史知識,掌握得相對牢靠。但是,從教育銜接的角度看,美國大學本科教育采用的通識教育對學生的中小學知識提供了進一步補充與完善的機會。美國的大一學生必須學習通識教育規(guī)定的世界歷史課程,因此美國學生就需要重新系統性地學習中國的歷史,使用的教科書通常是哈佛大學出版的費正清的《中國》。相反,中國的大學生缺乏能繼續(xù)延伸自己的歷史知識的教育,特別是一些學習理工科專業(yè)的學生。
    相對于中國的中小學歷史教科書,美國的歷史教科書勝在給學生提供分析問題的角度和獨立思考后的表達機會。美國大綱公布考核的要點,但不規(guī)定具體內容,體現了教科書和考試內容相分離的特點,重點考察和培養(yǎng)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歸納分析能力和觀點創(chuàng)新能力。
    依據大綱的內容,美國學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問題,例如中國的政治體制和經濟模式背后的原因?有沒有中國人親自把絲綢送到了歐洲?西方什么時候掌握的絲綢技術?中國其他地區(qū)如何獲得中國的絲綢技術?要加強中國學生的獨立思考力,中國的歷史教科書就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歷史知識的羅列,而是要啟發(fā)學生去獨立思考歷史事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歷史師資的培訓

    美國的中小學非常注重教師的教學培訓,鼓勵他們參加會議并組織專家和中小學老師一起探討學習。美國教科書也沒有遵循統一的拼音序列,例如宋朝在美國歷史教科書的拼寫是Sung,沒有使用拼音Song。
    有一些美國歷史教師對中國始皇帝的法制及漢朝的儒家思想提出了疑問:
    1.       始皇帝的貢獻是用統一的法制統治中國,為什么法制在中國沒有推行下去?美國教科書沒有講清楚何為始皇帝的“法制”,因為法制翻譯成英文是“Law”, 字面上容易和現代意義上的法制產生混淆,但實際的意思是“嚴刑酷法”,強調對人的割鼻砍腳等懲罰。始皇帝的“法制”在中國不能維持,反而激發(fā)了農民暴力反抗。
    2.       為什么漢朝選擇了儒家思想?漢高祖劉邦廢除了秦始皇的”嚴刑酷法“之后,任用蕭何為丞相,采取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黃老治術政策,以及崇尚道家老子思想中的清凈儉約,并以此作為西漢初期國家的政策方針。文帝和景帝繼續(xù)采用了道家思想,采取避讓大規(guī)模沖突的“和親”政策處理與匈奴的關系。漢武帝劉徹時期國力日益強大,“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廢除了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采取積極的治國態(tài)度,發(fā)展軍事力量抗擊匈奴。
    每學期類似的針對一線美國中學教師所提問題的定期師資培訓受到美國教師的歡迎。中國教師的師資培訓需要加強,否則會有知識老化,跟不上新的形勢、新的思考。

    如何更好地讓加州認識中國?

    加強博物館的實物展出和互動的演示項目。在南加州的帕薩迪納市,距離加州理工大學不遠處,有一家亞太博物館。美國的歷史教師經常帶領自己的學生參觀該館。亞太博物館中有一個展廳還原了絲綢之路,并在館內搭建了帳篷,擺出復制的唐朝時期各國商人的服飾,美國師生和游客都可以試戴和試穿,這吸引了大量游客。此類活動把演講和文化體驗相結合,收到了良好的對外傳播效果。
    美國出版的青少年讀物,尤其是美國中小學圖書館中有關中國文化的圖書缺乏,這使美國青少年對中國的了解產生了空白,在此空白和“無知”基礎之上,美國民眾容易被美國媒體的報道影響。多方面多層次出版相關書籍,以彌補有關中國讀物在美國缺失的任務迫在眉睫。(作者:劉敬輝,研究團隊成員Kiano Emami亦有貢獻)
  • 上一篇:數學天才!英14歲少年成大學最年輕教師
  • 下一篇:《南京大屠殺》作者張純如的紀念館開館

  • 分享到:
  •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網易
  • 百度
  • 大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