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欄目:首頁 > 知識大全 > 地理知識 > 正文
科目輔導
  • 《山海經》“藏”有地理學:以“儋耳國”為例,探析地理觀的變遷
  • 時間:2023-06-09 09:24:35        編輯:宗皓        點擊量:3301次
  •        《山海經》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各卷著作年代無從定論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yī)等,保存大量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等各方面的內容,均有參考。
           一、 關于儋耳國的描述
           儋耳國也稱離耳國,為古國名。位于海南島的西部。根據(jù)《漢書》記載:“儋耳者,大耳種也?!币馑际恰百俣边@種體貌的人,耳朵非常大。而“儋耳”這個名字,就是因為古時當?shù)厝似涮厥獾捏w貌特征,為古老的國度、千年古郡賦予了傳奇的名字。
          《山海經》言在郁水南,稱“離耳國”。郁水即今西江,“離耳”按郭璞傳:“離其耳,分令下垂以為飾,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笨梢娭负D蠉u西部地方的帶大耳環(huán)的民族?!百俣笨此浦皇且粋€普通的地名,其“所指”的變遷卻能折射出豐富的歷史內涵。
           所謂“儋耳”,原本只是巫祝所繪神話畫卷中某個大耳神靈(神尸)的形態(tài),《山海經》的作者將此圖誤認為世界地圖,故而衍生出了聶耳、儋耳等多處海外大耳之人。隨著這一說法的傳播,大耳國的存在逐漸成為先秦知識界對海外蠻夷的一致認識,其中北方儋耳之國成為了蠻夷的“典型”。然而伴隨著漢王朝的穩(wěn)定統(tǒng)治與不斷開拓,南方的“大耳人”被發(fā)現(xiàn),同樣的民俗和同樣處于華夏邊緣的地位,使得“儋耳”在陰差陽錯下成為了南方新征服地方的名稱,神話也由此徹底為地理學所征服。
    隨著帝國版圖的趨于穩(wěn)定、行政控制力的不斷加強,被長期固定在南方蠻夷之地的“儋耳”逐漸成為了華夏的一部分,不再被予以各種夸張的描述,當?shù)厝说男蜗笠矎亩淦娲蟮男U族轉而成為了戴耳環(huán)的“南方人”。
           神話的影響雖然就此褪去,但是大耳國、聶耳國又再度于小說、類書中復活,成為被人津津樂道的文學、圖畫題材。與能夠解釋未知世界的神話不同,小說并不強調自身的真實或全面,它滿足的是對未知的浪漫憧憬、對蠻夷的戲謔調侃。
            二、 從儋耳國的變化看地理觀的變遷
            1.從神話故事到史籍記載
            儋耳國本屬于神話的一部分。《大荒北經》中稱儋耳國為禺號的后裔,而禺號正是掌管東海的海神,《山海經·大荒東經》曰:“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黃帝生禺,禺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處東海,是惟海神”,郭璞注曰:“,一本作號”,則禺即是禺號,儋耳國也是黃帝、海神神話之一部分無疑。今本《山海經》十八篇,自《南山經》至《中山經》為《五藏山經》(通稱《山經》),自《海外南經》以下十五篇通稱《海經》。
            往往將原本描繪的歲時儀式場面誤解為遠方的奇異景象,將巫覡形象誤解為光怪陸離的神鬼物怪,將以圖畫形式保存的“神話”誤解成了現(xiàn)實世界中的“地理”。 在這個過程中,《山海經》這本古地理書成為了命名新地的參照。
            2.從儋耳國到儋耳郡
           秦統(tǒng)一六國后南征百越、開鑿靈渠、修五尺道,設置了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在擴充版圖的同時也進一步拓展了關于南方異域民族的認知。秦末之亂,趙佗趁機自立南越王,割據(jù)達93年,直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派兵討伐,方才正式歸屬于漢帝國。于是在史書中逐漸出現(xiàn)了關于儋耳郡的記載。
          《山海經》中的儋耳國地處北方大荒之中,《呂氏春秋》與《淮南子》皆沿襲這一說法,將儋耳描繪為北方蠻夷。問題是這樣一個廣為流傳的北方“儋耳”,漢武帝何以會用它來命名南方之地呢?
           縱觀《山海經》的《海外經》與《大荒經》部分,二者所記載的怪物、異人不但有著高度的重復性,而且在行文中都是按照基本相同的方位、順序排列的。所以說,聶耳國人夸張到需要兩手攝持的雙耳,也就是儋耳國人的外貌特征,“儋耳”就是大耳。于是漢武帝也借機“對號入座”,將“儋耳”之名在地理版圖中真正坐實了。至于北方的“儋耳國”,原本就是遙不可及的傳說,隨著南方“儋耳郡”的坐實,也就成為了“過去”的地理概念,被帝國的新秩序所掩蓋和淘汰了。
           3.從野蠻到文明的過程
            “儋耳”的位置之爭雖然隨著地理觀念的變革于西漢告一段落,但“儋耳”之俗的含義卻仍舊眾說紛紜。就字義而言,“儋耳”當然是指耳部的下垂、負荷雙耳,許慎以為當作“聸耳”,故于《說文解字》曰:“聸,垂耳也。從耳詹聲。南方聸耳之國。都甘切”。不論是文身至耳部,還是戴上耳環(huán),也都是圍繞“下垂”而展開的合理性解釋。這三種解釋長期并存,直到南宋才迎來爭議的終結。
           南宋學者周去非所撰《嶺外代答·古跡門》記載:“儋耳,今昌化軍也。自昔為其人耳長至肩,故有此號。今昌化曷嘗有大耳兒哉?蓋南蕃及黎人,人慕佛相好,故作大環(huán)以墜其耳,俾下垂至肩。實無益于耳之長,其竅乃大寸許?!?在肯定“耳環(huán)說”的同時,透射出一種對當?shù)匚拿鞯挠H近感。
           這是在解決爭議的同時,祛除了久久縈繞在“儋耳”一詞上的野蠻氣息。漢武帝設立儋耳郡后,昭、宣、元帝時儋耳之民先后數(shù)次發(fā)動“叛亂”,使得漢元帝最終采納賈捐之的諫言而放棄了對儋耳的管轄。
           此后歷經多年的隔絕,直到東漢明帝時才重新內附,但也只是被視為納貢稱臣的蠻夷之一種。三國時期的吳國曾一度派兵征討并設置珠崖郡,西晉平吳將其地歸入合浦郡,東晉紛亂之后南朝的劉宋政權又恢復了珠崖郡。明朝嘉靖年間曾宦游儋耳的顧岕就在其《海槎余錄》中描述了這一風俗?!抖Y記·王制》中也有描述。
           摒棄這兩種對“儋耳”的解釋,也就祛除了原本籠罩在當?shù)卦∶裆砩蠞夂竦囊靶U意味,從而將儋耳之地從海外荒遠之地拉近到了可以游歷,可以體驗的內部世界中。從帝國世界觀中模糊不清的南方異族到逐漸清晰起來的耳環(huán)民俗,其中反映的并不是簡單的知識積累,而是政治形勢對世界觀的影響。
           4.從神話到小說的演變
           經過數(shù)度朝代更迭之后,“儋耳”之地終于在帝國的地理知識體系內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再是那個山海經中的子虛烏有的怪異國度。但與此同時,關于海外大耳之人的傳說仍舊未曾間斷。一方面,在文人筆記之中出現(xiàn)了一個比《山海經》記載夸張得多的“大耳國”,如唐朝李亢《獨異志·卷上》曰:“《山海經》有大耳國,其入寢,常以一耳為席,一耳為衾”(今本《山海經》中并無這一記載)。大耳之說仍在延續(xù),但這些內容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卻顯得有些邊緣。
           可以說,無論是筆記小說中的虛構,還是類書編纂者截選的片段,都已經脫離了“神話”和“地理”的敘述語境,淪為小說閑談之資。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無論是雜錄怪異的小說,還是貼近生活所需的書,都有著最為廣泛的讀者,其影響力要遠遠超過歷代正史以及《山海經》本身。
           由此一來也就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是小說還是類書,這些通俗文獻所著意表現(xiàn)的是一種難得一見的異域風情以及對這種怪異文化的偏見。無論多么夸張和無稽,“大耳人”都以其怪異的形狀和野蠻的表象,延續(xù)著中國人對海外異域的想像。也正因為這種夸張和無稽,“大耳”成為了典型的非我族類的他者形象,在“儋耳”“儋州”等地逐漸成為“華夏”“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同時,維持著一種世界觀上的“華夷秩序”,為人們標識出“海外”與“華夏”“野蠻”與“文明”。
           三、 總結
          《山海經》中所記載的遠國異人,原本是先秦神話的一部分,在后世傳播過程中,這些記載卻分別以地理知識和小說材料的面目得以流傳?!渡胶=洝分?儋耳國"的接受史就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一方面,原本莫須有的"儋耳國"被視為邊疆地名,落實到現(xiàn)實中帝國新開拓的地理邊緣,最終成為華夏版圖中一個普通的地名。另一方面,"儋耳國"的怪異形象所體現(xiàn)的異域想像為志異小說所繼承,被形象地演繹成形象怪異的南洋大耳國。"儋耳國"在古代王朝地理學和文人小說傳統(tǒng)中的分化、衍生和增殖的現(xiàn)象,為我們考察神話的流傳及其文化歷史背景提供了一個案例。
           參考文獻:《山海經 》《漢書》《大荒北經》
  • 上一篇:【地理常識】七大洲的分界線
  • 下一篇:俄羅斯從中國掠奪了多少土地?

  • 分享到:
  •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網(wǎng)易
  • 百度
  • 大眾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