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欄目:首頁 > 知識大全 > 歷史知識 > 正文
科目輔導
  • 驚人發(fā)現(xiàn):我國古代文明曾經(jīng)毀滅,伏羲是第二次文明的始祖
  • 時間:2021-09-23 09:08:02        編輯:宗皓        點擊量:3362次
  •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中華文明5000年,這個說法眾人皆知。但從歷史的角度上來看,這種說法沒有確切的根據(jù),只有虛無縹緲的傳說-三皇五帝。就算夏朝為信史,中華文明也只有不到4100多年。但經(jīng)過對古代文獻和考古遺址發(fā)掘報告分析,真知堂發(fā)現(xiàn):古代文明實際上曾經(jīng)毀滅過一次。第二次文明始于5300年前,伏羲、女媧時代從這里開始。
           三皇五帝的傳說
           中華五千年文明之說,由來已久。然而民國時代,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下,以胡適之,顧頡剛等先生提出的“歷史是層累地造成的真相”的疑古派言論,卻影響了中國古代史研究很多年。近年來,李學勤先生提出我們要“走出疑古時代”,“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國家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后,又啟動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并把一批新石器時代古遺址劃入了研究重點。在此基礎上,真知堂通過近兩年的專業(yè)研究,逐步發(fā)現(xiàn)了方向和重點。
           關于中國5000年文明的論證,需要太多的證據(jù)。囿于篇幅,本文僅提出一個大綱,暫不做太多的論證和解釋。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夏朝之前的王者。自古以來,一直流傳。西漢司馬遷在公元前100年前后寫作的《史記》,就把“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五位上古帝王納入正史。而這個說法,也被西晉出土的戰(zhàn)國魏史書《竹書紀年》所認同。由于《竹書紀年》是戰(zhàn)國時代魏國史官在西周晉國史書的基礎上續(xù)寫而成的,所以:以《竹書紀年》為信史,則從“西周成王桐葉封弟,唐叔虞建立晉國”開始,這部史書的寫作年代大致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這部前1000年左右寫下的史書,把黃帝時代定為公元前2400年前后。由此,五帝時代就被定為前2400年-前2000年左右。
           五帝之前是三皇
           三皇的說法有多種,但一般以“伏羲,女媧,神農(nóng)氏”為三皇,或“燧人,伏羲,神農(nóng)氏”為三皇。本文暫以第一種說法來論證中華文明的起源時代。伏羲和女媧,據(jù)說是兄妹關系。古老傳說,伏羲、女媧之時,地球發(fā)生了大洪水,人類死絕。伏羲、女媧為了不使人類滅絕,兄妹成婚。因此他們就成了后來中國古人之祖。伏羲氏之后,女媧氏繼續(xù)為皇。女媧氏之后,炎帝神農(nóng)氏興起。神農(nóng)氏教民稼穡,也就是發(fā)明了原始農(nóng)業(yè)。從此,古人改變了到處游獵采集為生的方式,變成了定居的農(nóng)耕民族。神農(nóng)氏的發(fā)明改變了世界,因此,他被后人稱之為農(nóng)業(yè)之神,也就是神農(nóng)氏。而炎帝之稱號,則是黃帝戰(zhàn)勝神農(nóng)氏前后不久出現(xiàn)的。炎帝神農(nóng)氏,在《竹書紀年》里沒有記載,而其他文獻則說,炎帝一朝一共530年,傳八代。“神農(nóng)氏,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薄度时炯o》
            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
            按照《竹書紀年》的記載,則黃帝時代大致始于4400年前。加上炎帝的530年,則中華文明就有4930多年的歷史了。如果加上伏羲氏和女媧氏為王者的時代,則中華文明肯定有5000年歷史。
            但是,僅僅從史書記載來講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我們很容易就成了自嗨。真實的中華文明,需要的是科學和證據(jù)。證據(jù),來自考古發(fā)掘報告。從新石器時代考古發(fā)現(xiàn):大約5300年前-5000年前,地球上似乎發(fā)生了一場劇變,很多古文明消失或消亡了。對這些古代文明的消失,世界各民族幾乎都有史前大洪水的說法。只不過在《圣經(jīng)》里,是上帝發(fā)動了洪水,毀滅了人類,只留下洛亞一家。而在中國,沒有洛亞方舟,卻有洪水過后,伏羲、女媧為了不讓人類滅亡,兄妹成婚繁衍人類的故事。而證據(jù)顯示,史前大洪水確實發(fā)生過,并且還不止一次。
           長江中上游為主要地盤的大溪文化,以及淮河流域為主要區(qū)域的凌家灘文化,在大約5300年前突然消亡。而以河南,陜西,甘肅為主要區(qū)域的仰韶文化,在大約5000年前消亡。與此同時,長城以北的紅山文化,也消亡了。在大溪文化和凌家灘文化之后,長江中上游流域出現(xiàn)了屈家?guī)X文化,長江下游流域出現(xiàn)了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先民

           仰韶文化消亡前后,黃河上游出現(xiàn)了馬家窯文化,黃河中游出現(xiàn)了廟底溝二期文化。而山東地區(qū),由于多山的緣故,大汶口文化并未在大洪水中消亡,一直延續(xù)到山東龍山文化的興起。紅山文化消亡后,北方地區(qū)似乎很長時間沒有恢復元氣。北方出現(xiàn)了一種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這種文化屬于游牧民族文化,細石器以打制石器為主。直到前2000年左右,夏家店下層文化再次興起。

                                                                         大汶口文化遺址明石橋
           4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文明的真實現(xiàn)象:大約5300年前,中華大地上確實發(fā)生了一場足以毀滅古代文明的劇變。這場劇變極有可能就是大洪水。由于氣候原因,當時古中國的黃河,長江,淮河流域均進入了長期的雨季。長期的大雨和洪水毀滅了長江中上游的大溪文化和淮河流域的凌家灘文化以及內(nèi)蒙古的紅山文化。重創(chuàng)了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洪水退后,劫后余生的先民形成了幾個新的族群:長江下游的良渚族群,長江中上游的屈家?guī)X族群,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族群,黃河中游的廟底溝族群,以及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族群。

                                                                          馬家窯文化彩陶壺

           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測:5300年前發(fā)生的那場大洪水,讓中國古代先民的文明程度發(fā)生了大倒退。洪水毀滅了長江流域的絕大多數(shù)古人類,剩下的一點人后來再次繁殖發(fā)展成屈家?guī)X人。凌家灘人也死傷殆盡,剩余的人民遷徙到江蘇、浙江一帶,慢慢繁衍生息成良渚人。而長城以北的紅山人基本上消亡,剩下的一些人倒退成了游牧民。由于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都在高山附近,所以洪水來臨之時,他們撤退到了山地。洪水退后,大汶口文化先民受到的影響最小,因此成為當?shù)匚幕顬橄冗M的古文明。而廟底溝二期文化,則在仰韶文化的基礎上興起,逐步擴張到了陜西、山西,河南和河北地區(qū)。

           伏羲到黃帝時代的歷史科學幻想

           有了以上這些新石器時代古文化的證據(jù),三皇五帝時代的文明發(fā)展發(fā)展脈絡逐漸變得清晰起來。我們可以再次進行科學幻想:公元前3300年,大洪水,有巢氏古國滅亡,山東大汶口文化重創(chuàng)。劫后余生的伏羲、女媧部落聯(lián)合起來,下山到平原繼續(xù)繁衍生息。他們的后人神農(nóng)氏,再次發(fā)現(xiàn)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秘密,因此整個山東地區(qū)大汶口文化得以率先繁榮昌盛起來。而此時的廟底溝二期文化相比大汶口文化,應該是比較落后的。洪水退后的數(shù)百年間,位于河南和山東之間的平原地帶又成了肥沃的土地。大汶口文化西進,廟底溝文化北上,南下,東進。在河南地區(qū),兩大文化發(fā)生了碰撞和交流,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王灣三期早段文化。它是以大汶口文化為父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屈家?guī)X文化為母本形成的新文化類型,黃帝誕生了。再往后,黃帝東征,殺到了山東汶上一帶,并且以自己的文化取代了大汶口文化。山東地區(qū)形成了以黃帝文化為父本,大汶口文化為母本的新文化類型-海岱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黑陶蛋殼高足杯
          小結
          到此,中華文明的5300年的科學幻想歷史架構基本上建立起來了。接下來需要的是論證它的真實可靠性。
          第一階段:前3300年大洪水,上一代文明毀滅或衰敗。
          第二階段:5300-5000年前,伏羲氏,女媧氏時代,文明再建。
          第三階段:5000-4600年前,神農(nóng)氏時代,文明復興。
          第四階段:4600年前,黃帝大戰(zhàn)神農(nóng)氏和蚩尤,國家初建。
          第五階段:4600年前-4000年前,五帝時代,國家雛形形成。
  • 上一篇:中國歷史大事年表
  • 下一篇:【中國歷史】隋朝大事記

  • 分享到:
  •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中國教育部
  • 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
  •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wǎng)
  • 濟南市教育招生考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