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欄目:首頁 > 知識大全 > 歷史知識 > 正文
科目輔導
  • 三國時代
  • 時間:2021-01-12 20:26:56        編輯:陳心正        點擊量:3409次

  • 二、三國發(fā)展歷史

    1、外戚專權,導致內亂

    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fā),從此開始了近一百年的戰(zhàn)亂時代。

    黃巾起義被鎮(zhèn)壓后,外戚、宦官在內斗中失去權柄,永漢元年(189年),董卓控制朝廷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呂布所殺,李傕、郭汜控制東漢王朝 。地方州郡長官在反董卓戰(zhàn)爭及后來的相互攻伐中逐漸壯大實力,形成了地方軍閥割據(jù) 。

    曹操憑借"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yōu)勢,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zhàn),先后消滅呂布、袁術等割據(jù)勢力,降張繡、逐劉備,控制了兗州、豫州、徐州以及司州等地。在官渡之戰(zhàn)中,接受許攸的建議,曹操親自率兵火燒袁紹的軍糧,以少勝多,擊敗了河北強大的割據(jù)勢力袁紹。在白狼山之戰(zhàn)中,派遣大將張遼率領先鋒部隊大破烏桓并斬殺烏桓單于蹋頓,隨后又平定遼東,最終統(tǒng)一了北方 。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乘劉表病亡、荊州不穩(wěn)之時,征荊州,劉琮束手投降,寄身荊州的劉備被迫退守夏口。曹操對江東虎視眈眈。在劉備謀士諸葛亮與孫權謀臣魯肅的共同推動下,孫劉結盟 。其后孫劉聯(lián)軍大敗曹軍于赤壁,曹操被迫退回北方,這就是奠定三國形成局面的赤壁之戰(zhàn)。劉備乘勢占據(jù)荊州五郡 ,后分別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奪得益州和漢中,勢力達到了極盛。

    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1年)擊破關中馬超、韓遂等部 ,又命夏侯淵西征,消滅了韓遂、宋建等割據(jù)勢力,將涼州納入"魏"的勢力范圍之內,此后曹操數(shù)次南下,孫權亦曾數(shù)次北上,雙方均未獲得大的進展。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而曹軍從漢中退至長安。孫權又攻合肥,曹魏諸州皆抽調兵力赴揚州屯駐。 劉備大將關羽趁虛而入攻打襄樊,趁著"大霖雨,漢水泛溢"(正史中,關羽并未決堤) ,乘船進攻,擒于禁,斬龐德, 圍曹仁于樊城 ,許昌以南紛紛響應關羽,關羽一度威震華夏 ,但不久,徐晃擊退關羽。曹操又采納司馬懿的建議,派人勸說孫權合攻關羽,孫權大將呂蒙設計偷襲荊州,殺關羽,至此荊州大部落入孫權之手 。

    延康元年(220年)冬,曹丕篡漢稱帝,建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 。三國正式開始。黃初二年(221年),劉備為了延續(xù)漢朝、興復漢室,于成都稱帝,國號"漢" ,史稱"蜀漢或季漢"。劉備為報孫權奪荊州、殺關羽之仇,在稱帝后不久,就率數(shù)萬大軍東討孫權。222年,被陸遜敗于夷陵, 蜀漢實力大損,成為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國。

    孫權于222年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稱帝,國號"吳" ,改元黃龍元年,史稱"東吳"。后又遷都建業(yè),自此三國正式鼎立。

    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東吳孫權重新聯(lián)盟,并致力恢復國內生產。三國中后期,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

    正始十年(249年),曹魏發(fā)生了高平陵之變, 司馬氏控制了大權。王凌、毋丘儉、諸葛誕等人先后三次討伐司馬氏,均以失敗告終。炎興元年(263年),司馬昭派鐘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征蜀漢,與蜀漢大將軍姜維發(fā)生拉鋸戰(zhàn),鐘會被擋于劍閣,鄧艾避開姜維的鋒芒,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 ,進逼成都,劉禪投降,蜀漢滅亡。泰始元年(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迫曹魏皇帝曹奐禪讓而稱帝 ,建立晉朝,史稱西晉,仍定都洛陽。太康元年(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大舉伐吳,孫皓投降,東吳滅亡,三國時代結束 。

    2、黃巾之亂

    184年,太平道首領張角及兄弟張梁和張寶率信徒發(fā)起民變,史稱黃巾之亂,迅速發(fā)展到數(shù)百萬追隨者,引起全國性的戰(zhàn)亂 。漢靈帝派皇甫嵩、盧植及朱雋等率中央軍壓制 ,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強地主招募軍隊協(xié)助。最后黃巾軍的主力雖然很快被擊潰,不過余部仍然散布各地。隨著各地山賊土匪陸續(xù)出現(xiàn),漢朝的中央軍精疲力竭 。

    188年漢靈帝采納劉焉的建議 ,將負責監(jiān)察各郡的刺史賦予兼有地方軍政權力,以加強對各郡的控管,并且將部分刺史升為州牧,由劉姓宗室或重臣擔任 。這一措施使得州正式成為一級行政區(qū),雖有利于鎮(zhèn)壓各地叛亂,但當朝廷發(fā)生內亂后,掌握地方權力的州牧及刺史紛紛割據(jù)一方,不再受朝廷節(jié)制。例如益州牧劉焉割據(jù)巴蜀,借由五斗米道首領張魯占領漢中 ,切斷與朝廷的關系。東漢為解決黃巾之亂而制定的州牧制度,在朝廷不斷衰弱下,反而開啟群雄割據(jù)的局面。

    188年漢靈帝駕崩,戚宦之爭又起?;鹿馘看T等意圖殺害外戚大將軍何進,改立太子劉辯弟陳留王劉協(xié) 。漢少帝劉辯順利繼立后 ,何進又與袁紹等士大夫企圖去除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 。何進還令涼州董卓、并州丁原帶兵增援?;鹿賯兿劝l(fā)制人,在董卓軍到達洛陽前殺死何進。而袁紹則以為何進報仇為名率軍入宮,殺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 。雖然困擾東漢上百年的外戚與宦官之爭就此終結,卻也方便了率軍入都城的董卓順勢奪取朝政大權。

    3、董卓亂政

    董卓為了奪權,開始鏟除反對者,手段殘暴,引起了諸多不滿。他促使呂布殺死掌管都城禁衛(wèi)的丁原奪得軍隊,袁紹及曹操等原先掌握過兵權的將領紛紛逃離首都洛陽 。最后董卓廢黜并殺死了漢少帝,改立劉協(xié)為帝,史稱漢獻帝,至此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 。

    190年,東郡太守橋瑁詐稱以京師三公之名向各地發(fā)檄文 ,陳述董卓的惡行,聯(lián)絡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討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軍加入,群雄并起,共推袁紹為盟主,史稱"關東軍" 。董卓為了回避其鋒芒,于是挾持漢獻帝、強遷居民,遷都到長安,并火燒舊都洛陽 。其間,關東聯(lián)軍只有孫堅 、曹操真正出兵與董卓對戰(zhàn),但因持久力不足而退,而關東軍也隨之解散 。此后,群雄紛紛割據(jù)一方,互相攻擊。董卓遷都后,自封為太師,繼續(xù)掌控朝政。

    192年董卓最后被司徒王允和部下呂布等合謀刺殺,其族人亦被屠滅殆盡。不久董卓屬下李傕、郭汜等人率兵攻入長安,殺死王允,呂布兵敗逃亡,李傕等人挾持漢獻帝,專政四年 。其間涼州馬騰與韓遂等也率軍逼近長安。李傕派郭汜、樊稠及侄子李利于長平觀擊敗馬騰等人。195年,由于李傕與郭汜等人內部不和,發(fā)生內斗,分別挾持獻帝與大臣,長安陷入一片戰(zhàn)亂 。7月,漢獻帝離開長安,開始東歸洛陽 。李傕與郭汜等人又聯(lián)合起來,追擊獻帝。而后漢獻帝派人與李傕、郭汜講和才停止追擊。196年獻帝輾轉流亡,回到已成廢墟的舊都洛陽,隨后被曹操迎奉到許都, 以漢獻帝脅迫其他諸侯,史稱"挾天子以令諸侯" 。隔年,郭汜被自己的部將伍習殺死。198年,曹操派裴茂率領段煨等關中諸將討伐李傕,李傕被誅殺,至此關中初定。

    4、群雄割據(jù)

    討伐董卓之戰(zhàn)結束后,各地方軍閥對東漢中央政權已不加理會,轉而發(fā)展各自的勢力。原董卓部下張濟因軍中缺糧,途徑荊州南陽掠奪,在攻打穰城時戰(zhàn)死。其軍隊由侄子張繡繼承后 ,反被荊州牧劉表安置在宛城,聯(lián)手抵御曹操。孫堅在攻打劉表據(jù)有的襄陽時戰(zhàn)死 ,其子孫策投奔袁術后向他借兵,帶領孫堅舊部于196年到199年間在江東四處征戰(zhàn)。最后孫策獨領江東,與劉表對峙,并等待時機北上中原。197年袁術于壽春稱帝,國號"成" ,最后被曹操及劉備攻滅。194年益州牧劉焉病死,其子劉璋接任 ,與漢中的張魯決裂,兩方對峙。馬騰、韓遂等人則于涼州、雍州一帶各自發(fā)展勢力。公孫瓚擊敗劉虞后雄踞幽州,最后被袁紹滅亡。東遷的呂布先是奪取曹操的兗州,被擊敗后先附劉備,接著奪其領地徐州,最后被曹操于下邳抓獲處死。劉備繼任病故的陶謙成為徐州牧,但先后因呂布及曹操而失去徐州,不得不依附河北袁紹,后又逃到汝南試圖建立勢力 。

    此時期各勢力中成績最突出的是袁紹與曹操,袁紹先用計占據(jù)韓馥的冀州,繼而打敗田楷、臧洪、公孫瓚等人,掌握青、冀、幽、并四州,雄霸河北,氣勢強勁。曹操四處征戰(zhàn),收編黃巾軍余部男女老少約十萬人,擇其精銳組成了著名的"青州軍" ,幾經轉折,控制了兗州。曹操奉立東逃的獻帝于許昌后,借由朝廷名義來討伐各地群雄 ;先后破袁術、滅呂布、降張繡、逐劉備。勢力發(fā)展成兗、豫、徐三州、部分司隸、雍州等中原地區(qū)。由于袁曹雙方的勢力持續(xù)壯大,最后發(fā)生了決戰(zhàn)。公元200年曹操通過官渡之戰(zhàn)大敗袁紹,又通過幾年時間,消滅了袁紹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的勢力 。通過北征烏丸以及平定遼東公孫康,曹操基本上統(tǒng)一了北方。

    5、三足鼎立

    208年,曹操統(tǒng)一北方后,乘劉表病死之機率大軍南下,其子劉琮向曹操投降,劉備離開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軍追上擊敗,逃至夏口 。此時魯肅到備處探聽情況,劉備也派諸葛亮出使江東,雙方結盟,共抗曹軍。孫、劉聯(lián)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于赤壁,曹軍退回北方后,平定馬超、韓遂西北聯(lián)軍,統(tǒng)一北方。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孫權、劉備雙方也開始各自爭奪荊州。劉備成功逼降荊南四郡;而孫權部將周瑜也向荊州南郡發(fā)兵成功將西北一帶收為領地 。211年,劉備率部進入益州,逐步占據(jù)了原來劉璋的地盤。219年,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關羽也向曹軍發(fā)起進攻,但是孫權遣呂蒙襲殺關羽 ,占領荊州大部,隔三峽與漢軍相持。222年,張飛被殺,劉備出兵與吳軍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戰(zhàn),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益州,劉備不久便駕崩于白帝城 。之后不久,在諸葛亮、孫權的努力下蜀漢、東吳恢復結盟關系,共抗曹魏 ,至此,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南北之間雖然還常有戰(zhàn)事發(fā)生,有時規(guī)模還比較大,但是總的說來,力量大體平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263年,魏國丞相司馬昭派鐘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平蜀漢,與蜀漢大將軍姜維發(fā)生拉鋸戰(zhàn) ,鐘會被擋于劍閣前 ,鄧艾避開姜維大軍的鋒芒,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進逼成都,蜀漢后主劉禪投降,蜀漢被魏所滅 。

    6、三分歸晉

    265年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建立晉朝,史稱西晉 。司馬炎稱帝后開始籌備伐吳,派王浚于益州大造船艦,以羊祜鎮(zhèn)守襄陽與鎮(zhèn)守江陵的吳將陸抗對峙 。在264年孫皓即位后 ,交州(約今廣西省及越南北部)向曹魏投降。兩年后吳軍意圖奪回但被晉將毛炅擊敗。269年孫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陸海兩路會師合浦,至271年方奪回交州。279年,修允部屬郭馬于廣州(約今廣東省及廣西省)叛變,孫皓先后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圍剿方平定。同年晉軍率大軍南征,吳國岌岌可危。

    東吳重臣陸凱及陸抗相繼去世后,晉將羊祜提議伐吳,但遭賈充反對而作罷 。279年西北之亂始平,王浚、杜預上書司馬炎,認為是時候伐吳,賈充、荀勖等認為西北未定而反對。最后司馬炎決定于該年十一月大舉進攻吳國,史稱晉滅吳之戰(zhàn)。他以賈充為大都督 ,上游王浚唐彬軍、中游杜預胡奮王戎軍、下游王渾司馬伷軍多路并進。280年一月孫皓急任丞相張悌率沈瑩、孫震渡江抵御王渾軍,但皆戰(zhàn)敗而亡。而王浚軍沿長江配合其他晉軍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尋陽等地,杜預也奪下荊州南部。三月十五孫皓見晉軍已包圍建業(yè),認為大勢已去而投降。孫吳滅亡,西晉統(tǒng)一天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

    三、三國時代的文化發(fā)展

    三國文學中以曹魏文學最盛,分為前期的建安文學及后期正始文學,其中建安文學反對靡弱詩風,被后人稱為"建安風骨"或"漢魏風骨"。這是因為自曹操等人熱愛文學,各地文士紛紛吸附 。建安文學代表人物為"三曹"及"建安七子"。其他的文學家還有邯鄲淳、蔡琰、繁欽、路粹、丁儀、楊修、荀緯等。曹操具有沉雄豪邁的氣概,古樸蒼涼的風格,著有《短歌行》、《步出夏門行》、《讓縣自明本志令》等文。曹丕及曹植才華洋溢,曹丕著有文學評論《典論》,導致文學開始自覺發(fā)展。曹植具浪漫氣質,著有《洛神賦》等文。建安七子與蔡琰、楊修等人關心現(xiàn)實,面向人生。他們的作品反映了漢末以來的社會變故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難,例如蔡琰的《胡笳十八拍》。

    正始文學時期,由于當時政治形勢受司馬氏操控,文人備受壓抑,難以直接面對現(xiàn)實。當代的作家有竹林七賢及何晏、夏侯玄、王弼等"正始名士"。正始作家大都通老莊,好玄學,對于社會現(xiàn)實,不如建安作家那樣執(zhí)著,持比較沖淡的態(tài)度。嵇康的散文和阮籍的《詠懷詩》尚繼承"建安風骨",敢于面對司馬氏政權,其文學都有鮮明的特色?!段男牡颀垺诽岬?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淺。惟嵇志清峻,阮旨遙深,故能標焉。"說明了阮籍和嵇康皆為正始文學的代表詩人。

    東吳作家有張纮、薛綜、華核、韋昭等。張纮為孫權長史,與建安七子中的孔融、陳琳等友善。薛綜為江東名儒,居孫權太子師傅之位。華核則是孫吳末年作家。蜀漢作家有諸葛亮、郤正、秦宓、陳壽等。諸葛亮作為一代政治家,他的作品有《出師表》等。其文彩雖不如他人艷麗,然而內容淺易,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露出他北伐的決心 。秦宓所寫的五言詩《遠游》,是蜀漢流傳下來唯一可靠的詩篇。蜀中亦多有學者為書作注的人,如:許慈、孟光、尹默、李撰等,蜀漢后期有譙周、郤正都醉心于文學,譙周更寫下了《仇國論》討論過度征戰(zhàn)的缺點,及郤正以依照先代的儒士,借文表達意見的《釋譏》。東漢末年亦有研究纖圖、術數(shù)的學者,如:任安、周舒,之后出現(xiàn)了周群、杜瓊等人。

    四、疆域

    1、曹魏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時即大幅發(fā)展,曹丕稱帝建國后定型,約占有整個華北地區(qū)。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 ;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于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zhèn);西至甘肅, 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西南與蜀漢對峙于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zhèn)。在立國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揚州。

    曹魏于西域設置管轄海頭的西域長史和管轄高昌的戊己校尉 。221年孫權稱藩后,曹魏讓孫權領有荊州牧,將荊揚等孫權勢力則定為荊州,曹魏原直轄的荊州北部改稱為郢州。雙方決裂后曹魏復改郢州為荊州。220年至226年,分隴右置秦州,最后并入雍州。滅蜀漢后分益州置梁州,共增加兩州。

    2、蜀漢

    蜀漢為劉備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戰(zhàn)后才在諸葛亮協(xié)助下,由荊州南部開始發(fā)展。其勢力一度涵蓋荊州、益州及漢中。立國前后與孫吳發(fā)生多次戰(zhàn)爭并損失荊州,于諸葛亮南定南中后獲得云南一帶疆域 ,至此漸漸穩(wěn)定。疆域范圍:北方與曹魏對峙于秦嶺,漢中為重鎮(zhèn);東與孫吳相鄰于三峽,巴西為重鎮(zhèn);西南至岷江、南中,與羌、氐及南蠻相鄰。蜀漢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于益州下設庲降都督,治味縣,專轄益州南部。

    3、東吳

    東吳的疆域擁有大部分的揚州。孫權在赤壁之戰(zhàn)后陸續(xù)獲得荊州西部、交州,并在擊敗關羽后獲得整個荊州南部。至孫權稱帝后疆域方穩(wěn)定下來。孫吳北與曹魏對峙在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建業(yè)、江陵為重鎮(zhèn);西與蜀漢相鄰于三峽,西陵為重鎮(zhèn);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南達越南的中部。孫吳原有32郡及三州 :荊州、揚州、交州。于226年設置廣州,后并入交州。至264年復設,共增加一州。

    五、三國政治及軍事

    1、曹魏興亡

    隨著曹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對北方的統(tǒng)一和屯田制、租調制的施行 ,北方社會趨于穩(wěn)定,生產力逐漸恢復。政府修整道路,興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運?;謴偷囊辫F業(yè)中,水排得到推廣,絲織業(yè)也興盛起來。商品交換漸有起色,魏明帝時重新頒用錢幣 。洛陽、鄴城、睢陽都日趨繁華。曹操進駐冀州后頒行租調制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稱魏王,建都于鄴。220年正月,曹操死;十月,曹丕稱帝,國號魏,都洛陽,建元黃初。

    魏建立后不久,大權旁落。曹芳在位時發(fā)生了輔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馬懿的權力之爭。曹爽重用名士三狗及李勝、畢軌等人,排斥司馬懿。司馬氏是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 ,司馬懿本人又富于謀略,屢建軍功。238年,他率軍平定公孫淵,使遼東歸入魏版圖 。249年,又乘曹爽奉曹芳出洛陽城謁高平陵的機會發(fā)動政變,處死曹爽及其黨羽,獨攬朝政,史稱高平陵事變。后來,司馬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xù)鎮(zhèn)壓了起自淮南的軍事叛亂和其他朝臣的反抗,鞏固了司馬氏的統(tǒng)治 。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一批玄學名士對司馬氏持消極反抗態(tài)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馬氏以非毀名教和欲助毋丘儉為亂之罪名殺害。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晉初都陸續(xù)歸服于司馬氏。當反抗力量都被消滅以后,司馬氏趁時立功,于263年出兵滅蜀漢 。兩年后,司馬炎以接受禪讓為名,代魏為晉。

    武將文臣

    八虎騎

    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純·曹休·曹真·夏侯尚·曹洪

    五子良將

    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

    其他武將

    李典·典韋·許褚·高覽·臧霸·呂虔·龐德·文聘·郝昭·王雙·郭淮·諸葛誕·文鴦·陳泰·段煨·司馬師·張允·蔡?!げ苷谩埨C

    文臣謀士

    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鐘繇·陳登·王朗·許攸·華歆·崔琰·毛玠·滿寵·蔣干·陳群·陳琳徐庶(后期)·國淵

    五大謀士 郭嘉、荀彧、荀攸(謀主)、賈詡、程昱

    2、蜀漢興亡

    188年,漢宗室劉焉出任益州牧。劉焉死,子劉璋繼任。劉焉、劉璋相繼鎮(zhèn)壓了當?shù)睾缽姷姆纯埂?07年,劉備邀諸葛亮為輔佐,提出"隆中對"戰(zhàn)略思想 。211年劉璋邀請劉備入蜀,使擊保據(jù)漢中的張魯。214年,劉備占據(jù)益州;219年進駐漢中,自稱漢中王。次年,留守荊州的關羽被孫權軍襲殺。221年,劉備在成都登基為大漢皇帝,國號漢,建元章武。漢置益州,自秦嶺至于南中。有戶二十八萬,人口九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余。劉備為爭奪已失的荊州三郡,于次年東征孫權,在夷陵被東吳陸遜擊敗退入蜀,病死白帝,劉禪繼位。

    諸葛亮輔劉禪,處境困難:西南夷接連叛亂;益州郡豪強雍闿執(zhí)太守,求附于吳;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太守高定都響應雍闿,南中地區(qū)動亂擴大。225年,諸葛亮南征 ,此時孟獲已代雍闿據(jù)郡。當年秋天,諸葛亮敗孟獲,南中平定。諸葛亮把夷人渠帥移置成都為官,把南中青羌編為軍隊。228年,諸葛亮開始北伐曹魏。以后三年,諸葛亮又屢次北伐,都由于軍糧不濟,沒有成果。234年第五次北伐。病死于五丈原 ,漢軍撤回,北伐停頓。諸葛亮死后,蔣碗、費祎等人相繼為相,因循守成而已。258年以后,宦官黃皓等人擅權,政治腐敗。姜維北伐,因受到朝廷和宦官掣肘,致使勞而無功 。263年,魏攻滅蜀漢,劉禪投降,姜維假投降欲復興漢室,然而失敗被殺,死于劍閣。劉禪被封為安樂公,蜀漢亡。蜀漢歷二帝,共四十三年。

    文臣武將

    五虎上將 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云

    其他武將 姜維·魏延·馬岱·劉封·孟達·嚴顏·王平·關平·關興·張苞·張翼·張嶷·吳班·廖化·陳到·周倉·糜芳·董允·嚴顏·霍弋·黃權

    文臣謀士 前期 諸葛亮·龐統(tǒng)·法正·簡雍·麋竺·孫乾·伊籍·秦宓·蔣琬·費袆·李嚴·費詩·譙周·徐庶

    后期 馬良·董和·郤正·馬謖·張松

    3、東吳興亡

    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人,孫武后人,孫策、孫權之父。少年時,因殺賊有功,被薦為校尉。黃巾起義時,孫堅率一千五百余人(據(jù)《三國演義》 )隨朱儁到中原鎮(zhèn)壓黃巾,后轉戰(zhàn)于涼州和荊州江南諸郡。董卓之亂時,孫堅參加討伐董卓的關東聯(lián)軍,在洛陽意外得到玉璽 。隸屬于袁術。在奉命進攻荊州刺史劉表之時,在峴山被劉表部下黃祖射殺。孫策字伯符,孫堅死后,孫策統(tǒng)領部眾,約于194年向袁術獻玉璽后借三千兵馬離開袁術,開始向江東發(fā)展,得周瑜等人相助,逐劉繇,降王朗,殺許貢。196年獻帝遷許都以后,孫策拒袁術而聯(lián)曹操 ,受封為吳侯。199年,孫策擊破廬江太守劉勛,吞并其部,并取得豫章郡地。200年孫策出游打獵,被許貢門客刺殺。孫權字仲謀,孫策死,孫權統(tǒng)眾霸江東。208年孫權由吳徙治京城,籌劃赤壁之戰(zhàn),勢力達于荊州;210年吞并交趾士夑,取得東南半壁。211年孫權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為建業(yè)。219年孫權破關羽,占有荊州六郡。夷陵之戰(zhàn)勝利,限制了蜀漢出峽發(fā)展。

    229年,孫權稱帝,遷都建業(yè),國號吳。有揚、荊、交三州。有戶五十二萬余,人口二百三十萬,吏三萬余,兵二十三萬。孫權尚存的困難,一是對付山越的不寧,一是在巢湖地區(qū)抗拒曹魏的壓力。東南州郡山區(qū)的山越人,阻險割據(jù),甚至北聯(lián)曹魏,反對孫權勢力向南方內地擴張。孫權與山越進行過多次戰(zhàn)爭,屢獲勝利,234年諸葛恪率軍進攻丹陽山越 ,經三年圍困,山越十萬人出山投降,其中四萬丁壯補兵,余下的成為編戶。孫權統(tǒng)治的幾十年中,山越人大體與漢人趨于融合。孫權主要軍事活動在淮南。赤壁之戰(zhàn)后,曹操軍屢攻合肥地區(qū),雙方互有勝負 。

    東吳諸將以私兵隨孫氏征戰(zhàn),孫吳屢以國家佃客賜給功臣,功臣往往擁有多至于數(shù)縣的俸邑,因而逐漸形成武將世襲領兵的制度。同時,江南也出現(xiàn)了像吳郡的顧、陸、朱、張那樣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門風,世居高位的大族。他們和世襲領兵的武將同是東吳政權的主要支柱。孫權死后吳日趨衰弱,而魏在司馬氏消滅淮南地區(qū)三次軍事叛亂后日趨強大。司馬氏以先滅漢后取吳作為國策,而在滅漢、代魏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吳政權暫得延續(xù)。269年,羊祜命王浚在益州籌建水師,并預定攻吳的軍事方略。279冬,西晉滅吳之戰(zhàn)開始,280三月攻下石頭城,孫皓降晉,吳亡。

    文臣武將

    四大都督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十二虎臣 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tǒng)、徐盛、潘璋、丁奉

    武將

    陸抗·凌操·宋謙·諸葛恪·馬忠·祖茂·劉基·朱然

    文官謀士

    張昭·張纮·顧雍·諸葛瑾·陸績·虞翻·步騭·闞澤



  • 上一篇:三國時代重大歷史事件
  • 下一篇:中國古代晉朝歷史

  • 分享到:
  •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中國教育部
  • 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
  •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 濟南市教育招生考試院